新形势下图书馆的适时定位与实践
2010-08-15李燕
李 燕
(扬州大学图书馆,江苏 扬州225009)
图书馆应该怎样定位和管理?笔者走访了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国家图书馆等近10家图书馆,虽然各地做法不同,但管理的理念一直在逐步更新之中,有的意识较强,有的只是潜意识的。为了对图书馆未来有个明确的定位,本文拟进行概括性的分析。
1 “静物静态”:传统图书馆的有序定位
传统的图书馆是怎样定位和管理的?我们可以用“静物静态”一语做归纳,而“静物静态”管理可看作图书馆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性特征。所谓“静物静态”,指的是对以图书及其馆藏(静物)为中心的人对物的管理(静态)。这一管理模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源于对“图书馆”本义的认识。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图书”即“图和书,泛指书籍”;“馆”指的是“储藏、陈列文物或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顾名思义,图书馆即图书馆藏之所。所以,管理好、储藏好图书就成了传统图书馆管理的主流理念。管理和储藏图书的主要工作包括:图书的上架、防霉、防潮、防火、防水、消毒,以及图书馆整体温度的控制和特藏书局部温度的控制等。虽然这些工作也是目前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但对于传统的图书馆而言,甚至是全部的工作或者工作的重心所在。是否有读者或者读者、图书的流量有多大,只要对图书的管理和储藏不构成影响,就等于未影响图书馆工作的主流。换言之,图书不损坏或损坏不严重,就不会影响图书馆评优晋级的评定。
图书馆的这种静态管理模式非常有序,其好处在于对图书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特别是对于孤本、线装文献的管理,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图书是为人服务的,这里的“人”专指读者。没有人或者少有人的参与,图书馆和“静”馆无异。从终极目标看,有“人”光顾的图书馆只是形式,意义在于图书为人所用,且在用后转化为新的科研成果。所以,为人服务,就构成了图书馆由静到动的思想媒介,也成为图书馆动态管理的灵魂和中枢。大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为人服务的管理理念在逐步加深,这与我国的整体形势互为呼应。比如,百货商店由原来的隔着柜台购买商品,到后来演变为顾客可以走进商店亲自挑选。图书馆也是如此,逐渐从以往读者不能直接接近馆藏图书到后来可以走进图书馆书库亲自挑选。诸如此类的变化都是富于人性的,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相应提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加强了图书馆的服务意识,读者获得阅读图书的自由后所获得的最优化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科研成果推陈出新,并随着西方学术期刊的大量订阅和图书馆主动服务读者(比如提供新书预告、提供SCI等著名检索机构)意识的加强,读者的科研意识逐渐靠近了国际学术的前沿,科研兴趣的浓厚与图书馆的积极促动不无关系。
2 “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的人性定位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图书馆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性特征,也是目前一般高校图书馆的普遍做法。
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百度词典上解释为“从人的需求出发,包括生理、心理、习惯、风俗、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出发,满足人本身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注1]对于图书馆的管理而言,实际就是方方面面加入了“人”的因素。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动态的人应该始终是与静物的图书相提并论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两条腿走路”中的另一条“腿”。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者和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管理者,重在加强服务读者的意识,并以此理念为基础,制定系列的奖惩措施,小到桌椅板凳的卫生维护,大到图书馆整体氛围的营造。图书馆适时跟踪学界的前沿信息,集中复印和展示相关的图书信息,如近一时期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百家讲坛”、“曹操大墓真伪”系列,吸引了一批批有专门兴趣的读者云集图书馆。图书馆不再是传统上的人与书籍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再是完全因为图书和读者的存在而设。比如,随着人性化的管理,不少图书馆(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读者在大厅里增设了长条沙发,安装了更多的电源插座。读者进入图书馆未必一定要出于看书、查资料的目的,他们可以带着手提电脑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在网上看电影,有的图书馆(如北京国家图书馆)甚至还增加了供餐的场所,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也正因为这些便利之处,所以增加了吸引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带来了“人气”,相应地,图书馆的各种展板甚至是不乏广告的宣传品也有了更多的读者群,增强了宣传力,实现了良性循环。相比传统类型的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逐渐贴近人的管理。但在贴近人的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观念上进一步更新。因此,“动感地带”便成为现阶段少数图书馆和未来大部分图书馆的积极定位。
3 “动感地带”: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积极定位
“动感地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现阶段少数图书馆和未来大部分图书馆的积极定位,可看作图书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那么,什么是“动感地带”呢?
“动感地带”本来是移动手机动感地带,简称为M-zone,意思是“年轻人的地盘”,[注2]这里借用到管理中。当然,图书馆不仅仅是年轻人光临的场所,也有教师等中老年群体。但是,“年轻人”充满了活力,所以,这里借用的“动感地带”特指“活力”的潜在意义,旨在主张图书馆的管理“活”起来,要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把图书馆变为充满活力之地。
本来,“以人为本”的管理就已经加入了“人”的因素,已经实现了比较理想的良性循环。但是,为了进步改善传统意义上图书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印象,图书馆需要主动出击。主动出击包括很多具体的内容,只要理念更新了,具体的管理措施的出台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据目前一些名校的做法,大概可以这样概括:请进来、走出去和共同参与。
“请进来”。比如,图书馆主动请进“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某个领域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以此吸引大批的听众;“走出去”。比如,选派图书馆管理人员到外地同行图书馆参观和取经,把自己的一些积极做法送给有关专家审阅,把一些文字宣传材料送进课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效果等;“共同参与”。比如,听众和知名主讲专家的互动、学生作为主讲人时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筹划演讲选题并与图书馆共同互动等。
当然,目前还有一些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比如,所请来的专家大多出于图书馆管理者的意志,主动收集听众意见的积极意识不够,容易形成一言堂。不过,所有管理方面的问题都会因理念的改变而改变。作为图书馆的积极定位,必然会在新的理念的驱动下,收到更为理想的社会效果,而社会效果具体如何,需要有后续的跟踪调查作为图书馆自我完善和进一步决策的依据。
注释
1 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on/78288029.html?fr=ala0
2 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on/47286598.html?si=5
1 李 燕.人才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关键[J].天中学刊,2003(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