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网发展方向浅析
2010-08-15王立学
王立学
(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六五二台,吉林 长春 130000)
1 引言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突出着信息传播,社会服务,大众娱乐及社会沟通的功能,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着社会进步。微波电路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先进的、重要的手段在保障广播电视安全优质传输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优势
2.1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在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特别是地面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时,微波站的特殊位置就会发挥出独有的优势。如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九十年代的特大洪灾中,在其它通信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微波保证了通信和广播电视信号的畅通,把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及时送到了千家万户。
2.2 防范恶意破坏的能力强。微波传输属于无线传输,介于它本身的技术特点,使得敌对势力在攻击、破坏和利用微波技术上不易实现。在保证“十六大、十七大”转播中,很多省份都使用微波作为备份、甚至主用手段。
2.3 受地理环境限制的能力强。微波电路既可翻山又可跨海,与光缆相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小,在山区、人烟稀少的地区敷设光缆非常困难,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微波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地区的节目传输问题。
2.4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现代微波设备集成度更高,移动性更强,在遇有突发事件时,很容易使用摄像微波传送一体机,实现在事件现场对某一固定微波站信号的传送,保证信号及时、可靠地传输,保证时效性。并且与SNG相比,价格便宜,维护简单,使用方便。
2.5 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由于数字微波技术比较成熟,设备运行稳定,且价格已大幅下降,特别是在原有站址上的改造,投资和维护成本都相对较低。
2.6 频率资源是宝贵的财富。目前广电系统占用了大量的微波频率资源,这些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放弃微波电路,就意味着放弃这些频率资源,同时意味着放弃了微波业务的发展空间。
3 现代微波传输网的发展方向
随着当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微波传输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压缩技术、编解码技术、复用技术、调制技术、天线技术等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数字微波传输效率大幅提高,传输质量更有保障,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笔者在综合了广东、四川、吉林等省份的数字微波改造案件后,认为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网的发展方向应为:
3.1 积极发展地面数字电视,为中央和省内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提供公益性服务。广电微波网属于地面无线传输,以公益性广播电视业务为主,为各市县广电局、发射台、转播台提供中央和省台的重要节目源,确保重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优质的传输。因此,微波传输网的改造就首先本着有利于事业发展,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确保广播电视宣传的“喉舌”功能。其次,微波站大多建在远离市县的郊区和高山上,并绝大部分均与无线发射台站同址,微波网完全可以方便、快捷、安全的为无线发射提供优质的信号源,实现积极配合国家无线覆盖工程的宏伟蓝图,并将微波网络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最大化。
3.2 构建有线无线相结合、天上地面相结合完整的广播电视立体交叉传输覆盖网。虽然在光缆网建成后微波网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是微波传输在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确保党和国家政令畅通上地位依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与光缆、卫星比,微波传输的独有优势往往在关键时刻、特殊地域、敏感时期发挥出特殊作用,达到光缆与卫星不能实现的效果。因此新型微波传输网的未来发展及改造应本着有利于保证安全播出,并根据广播电视安全传输保障体系的总体部署和不同保障等级的要求,合理布局本地域的微波传输网的覆盖范围,力争做到与光缆网、卫星网互为备份,互相延伸,相互补充。形成有线无线相结合、天上地面相结合完整的广播电视立体交叉传输覆盖网,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优质播出。
3.3 探索创新,改变传统传输模式,搭建综合性业务运营平台。SDH数字微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面世以来,技术上已相当成熟,各设备厂商相继推出的产品也日趋完善,为微波传输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受传统逐级复接技术所限,业务传送单一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近年来MSTP技术的面世,为微波传输上多业务传输瓶颈的解决提供了理想答案。结合吉林省数字微波改造中成功引用MSTP技术,全程全网以IP化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及其它综合性业务的成功案件。笔者认为,未来微波传输网的发展应引进MSTP(基于SDH平台,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建立综合性运营平台,构建属于微波领域的交互式信息网络,以IP方式传输公益性广播电视节目及其它综合性业务,使广电微波传输网真正成为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既要考虑微波传输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因各省的实际情况不同,微波传输网的未来发展和改造规模应结合当地实际而定。但不论规模大小,都应坚持微波传输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正建和待建的微波网必须要结合当前及未来广电事业发展态势,建成的数字微波网至少应能满足10至15年的事业需求,并且波道配置应能通过增加模块单元来实现设备的直接升级扩容。带宽分配在充分满足主业务(公益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同时,能为高清电视、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动环监控、视频集中监控、电视电话会议及其它增值业务做以足够预留。而就其具体建网来讲,又应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根据各省自己的经济实力、原有基础、业务需求等,从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原有微波站址(或与发射台同址)、路由、频率、铁塔及天馈系统等,在原有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再新投资金,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微波传输作为广播电视现代三大传输体制之一,地位十分重要,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的播出状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当代微波传输的发展态势必须结合现代科技的最新动态,融入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设计及创新的理念,方能切实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优质播出。
[1]车晴,张文杰,王京玲.数字卫星广播与微波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