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幽默解困
2010-08-15蔡子强
□蔡子强
以幽默解困
□蔡子强
前一阵,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非洲刚果,活动之一是跟当地大学生交流。席间,一名男生经同声传译提出问题,询问她对世银关注中国向刚果提供贷款的事件,克林顿有何看法。
身经百战、见惯世面的希拉里,不知为何这次面皮却如此薄,脸上随即罩上寒霜:“你想让我告诉你我丈夫的看法?但我丈夫并非国务卿,我才是。如果你问我的意见我会告诉你。但我不会当丈夫的传声筒。”
一怒之下,她索性连原本想答的问题也不答。事后,她被广泛批评为气量太小。
希拉里好歹也曾是民主党总统初选时的热门,口才是否真的如此不济?且看以下的小故事。
几年前,当希拉里出版自传《亲历历史》时,有位右派人士特克尔曾夸下海口:“这本书绝不会有人想看,如果它能卖到100万册,我把皮鞋吞下肚子去!”结果这本书销量真的超过了100万册。不是冤家不聚头,后来两人在CNN一个脱口秀中碰面。特克尔主动提到了《亲历历史》的销量,承认自己“大跌眼镜”。
希拉里没有得势不饶人,反而笑容可掬地拿出一本《亲历历史》,亲笔题字送给了特克尔,但在签名下面却注明:“销出100万册后的第一册”。机锋锐利,却不失风度。
正当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她又捧出一个鞋子形状的蛋糕,说:“这也是送给你的。”这招颇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境,更是宾主尽欢。
可惜,将刚果之行与之对比,希拉里却从豁达的领袖,降格为胸襟狭窄的婆娘。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就是一个女权分子的死穴——最怕被认为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下。恰巧克林顿又刚漂亮地化解了美国记者被囚朝鲜的危机,出尽风头,令她的神经更加紧张吧。如果刚果之行希拉里能像以前那样以幽默解困,一定会赢得更多的掌声。
幽默是从政一大学问,运用得宜,能够化解很多难题。
政治不是辩论赛,有些事情,横看竖看,总是说也说不清;有些问题,无论怎样回答,讲多错多。倒不如以小幽默转移一下视线,把问题轻轻带过,更为划算。
例子之一:有一段时间,当时的香港教育及人力统筹局局长李国章,经常被问及是否有意竞选香港行政长官。有一次,出席一个与青年“真情对话”之类的活动时,学生又问到类似的问题。
这明显是很难答的问题。如果说有意竞选,就会被人批评为野心家、觊觎宝座,成为众矢之的;如果说无意竞选,有一天真的决定参选,就会被人说成出尔反尔。
李国章并没有说模棱两可的废话,而是选择说一个笑话。他回忆说自己当医生时,有一次到香港小榄精神病院探访,有病人向他投诉。
李国章说:“他很斯文,说自己是个很正常的人,不应该与疯子一起关在监狱里。他很清楚自己犯了罪,要坐牢,但可以去赤柱(曾是香港岛的行政中心)。我见他说话有条有理,就问他为什么坐监、犯了什么罪。”那位病人说自己什么罪也没有犯。他是1997年被关进去的,如果不是被关了进去,恐怕就已经做了行政长官。“是不是要做特首(即行政长官),就要去小榄(精神病院)呢?”
这个故事和李国章下的脚注,引来哄堂大笑,于是他成功地回避了问题。
例子之二:1980年,与在任总统卡特角逐总统宝座期间,里根公开讲话时错把“经济衰退”与“经济萧条”两个名词混淆了。他原本想说卡特带来“衰退”,却说成了“萧条”。
经济学家都知道这两个名词有严格的界定和区分,后者要比前者严重得多。记者都准备对他的疏忽(或无知)大加炒作,连他的演讲撰稿人格林斯潘(即前联邦储备局局长)也慌忙与他划清界线,说这是里根临时加上去的,以求自保,避免危及自己专业经济学家的形象。不料里根却能及时补救,幽默地解释:
“如果卡特一定要拿到定义,我可以这么给他下:你的邻居失业叫衰退,你自己失业叫萧条,而卡特的失业——则叫复苏。”
面对突如其来的侮辱甚至危机,幽默感也是表现出政治人物的冷静从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最好方法。
里根当上总统不到3个月便遭人枪击。事发后他却奋力支撑,在传媒的镜头前挺起胸膛自己走进医院,虽然子弹距心脏只有一寸。被推进手术室时,他还谈笑风生地跟医生说:“希望你们都是共和党的人(里根是共和党的)。”最妙的是,医生回答说:“总统先生,今天我们都是共和党的人。”
自此很多人(尤其是草根劳动者)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因为他现在是一位挨过子弹还能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总统。一句话:“里根有种。”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