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网络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0-08-15郭平阳

党史文苑 2010年11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监督

王 博 郭平阳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发挥网络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王 博 郭平阳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民主形式,在拓宽民主渠道、构建民主平台、提升民主监督效力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充分认识网络民主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网络民主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宽网络民主的作用范围,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民主政治建设理念,必将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民主 民主政治建设 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网络民主作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治民主形式,日益发挥着对社会各层面强大的影响力,也深刻改变了我国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生命力的重要展现,更是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探讨网络民主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导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民主是新形势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趋势

“网络民主”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交流、集中和反映,以及政治意愿的表达等,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网络民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网络空间随之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网络成为公共话语和民意表达的新空间,促使了网络在参政议政和民主建设中作用的逐渐凸显,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民主政治形态。网络民主的出现,给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气象,逐步改善了民主政治生态。

网络作为一种“让机会均等”的新力量,其“自由、平等、开放、便捷”的特点切合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需求,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民主精神。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平等性、便捷性、廉价性、隐蔽性等特点,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意愿、参与决策提供了快捷通道,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方式和开放渠道,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启发了公众自觉的民主意识;增加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进行直接、全面沟通的可能性,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为公民对公共领域中的所有任务、关键领域、重点部位进行“全天候”监督创造了条件,加大了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力度,保障了公民的监督权。

目前,网络民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广大民众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行使自己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也开始借助网络了解和收集民众的各种意见,以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网络声音也越来越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华南虎事件、巴东邓玉娇案、新疆建设兵团“最牛团长夫人”、上海钓鱼执法案、周久耕的天价香烟等事件的解决,与网络舆论的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不同阶层民众发表不同意见、反映各种问题的重要载体,网络民主也成为民主政治发展新景观和必然趋势,将民主政治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网络民主对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

新时期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网络民主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发展了民众参政议政的形式。网络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政治信息的垄断。网络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特征,彻底宣告了行政集权控制下的自上而下单向式信息传播方式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化、多元化的网状式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的单线式、单车道的“羊肠小道”般的政治参与渠道,被多线式、多车道的“高速公路”取代,那些在传统媒体上无法表达的敏感问题在互联网上有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也在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渠道成为民主政治改革首当其冲的热点问题,在互联网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政、议政形式和渠道,成为当前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尝试。从实践来看,政府利用网络拓展民主渠道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在网络中征求广大网民的意见,倾听掩盖了各自身份的网民的心声的想法,为现实中的参政议政形式或渠道的改变提供参考。二是在网络中的某个或者某些虚拟社区,通过社区网民的建议,采取一些参政议政的形式或者渠道,然后等发展成熟后,再移植到现实中通过试点来检验效果,再考虑是否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采用。这些有益的尝试对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现状具有重大的弥补和改善作用。

2.搭建了官民对话的桥梁。网络不仅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新的有效渠道,而且正逐渐成为公民与政府直接或间接对话的重要渠道和互动平台。网民的理性、知识、智慧得到官方认可,促使政府态度不断走向开放,以正面姿态回应网络民意表达,并以决策回应民意。网民的参政与官方的开明态度和开放姿态形成了一定的良性互动。这种通过网络加强与民众沟通的电子政务形式,势必会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参政议政模式,从而扩大民主政治建设的群众基础。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各级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达86%以上,96%的国务院部门、100%的省级政府、96.7%的地市级政府、96%的县级政府拥有了自己的网站。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都曾公开表示自己经常上网,是中国上亿网民中的一分子。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高层官方话语与最底层平民话语互动的先河。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体现了执政高层对互联网民意的高度重视,是对近年来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高度认可以及对网络民主进一步发展的期待,具有极大的象征性和实践性意义。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这种网络桥梁必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给中国政治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3.拓宽了民主监督的渠道。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而网络的发展给民主监督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体现为一种舆论监督的权力。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闻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门,可以监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而网络的出现,则使民主监督的形态和层次得以拓展,网络监督也被誉为“第五种权力”。首先,网络丰富了监督的主体。任何在线网民都可以突破传统媒介障碍,跨越监督对象层级范围,对政府以及社会进行全面监督,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和精英话语霸权。其次,网络扩展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网络监督主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监督视野延伸至各类监督对象,以及每类监督对象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充分彰显了网络监督全天候、全范围、全过程的特征。再次,网络提高了监督的时效。借助互联网,任何公民都可以跨越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与被监督对象接触,避免了时间的拖延、信息量的耗损以及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使监督效果立竿见影成为极大的可能。从网络监督发展的实践来看,在传统媒体压力甚大,步履维艰,甚至在某些事件上无能为力或者无法作为的时候,网络媒体总能挺身而出,实施舆论监督。很多时候,网络空间对某些问题的强烈关注形成了强大的道义力量,给予事件中的受害者或者弱势一方强大的舆论支持,成为维护权利和监督公共权力的强大力量。

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网络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指出:“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2]推进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以网络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政府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1.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政府是社会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多数政府机关并未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因此,首先要让政府信息社会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好政府网站的信息主渠道作用。电子政务建设,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网上信息,为公民从政府网站上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方便,降低信息收集和传播的成本,实现政治体系与社会各界的信息共享,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政府与公众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政府准确、详细、及时地在网上发布所掌握的信息,有利于真实信息的广泛传播,抑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和泛滥,确保公众所获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电子政务是民众政治参与的有效保障,各级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

2.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加大网络的管理力度,规范网络立法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网络民主必须以法治的手段去推进,对网络社会的管理,同样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使网络社会在法制轨道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定一部有关互联网的专门法已经成为现实的必需,进而以规范明确的法律法规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保证政府快速有效地处理民众意见和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政府和公众在互联网公共论坛上的互动。因此,必须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法规,对网络资源管理、网络信息服务、电子政务以及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及义务等做出规定,实施网络法制化管理,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和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3.加强教育和引导,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责任的建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而公民文化是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底蕴所在。没有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确立,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目前,我国的公民社会发展尚不够成熟,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普遍欠缺。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公民文化建设,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感,为网络民主发展创造文化环境。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这就为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还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贯彻公正、诚实、平等、守法的网络理念,实现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伦理约束,引导网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政议政,规范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努力巩固和拓展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

4.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由于技术原因和地区差异,我们还必须正视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以及国内不同地区间可能形成的“数字差距”,继续加大和支持基础领域的信息技术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网络跨越式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造成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政府在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广泛推广“政府上网工程”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进网络普及工程,促进“全民上网”,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充分享用互联网资源,通过网络渠道参与政治。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根据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联合建设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普及网络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人掌握网络技术,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造成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差异。

[1][美]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0(1).

[3]唐代喜.网络化趋势下的我国政治文明建设[J],求索,2003(6).

[4]田科瑞.网络的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王博(1983—),男,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队党的建设。

郭平阳(1985—),男,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队人才与人事管理。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监督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