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旅游山文化探源
2010-08-15杨广虎
文/杨广虎
翠华旅游山文化探源
文/杨广虎
提起终南山,我首先想起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这首诗里,终南山的瑰丽,以及变化无常的奇特景色刻画得出神入化。其不知,诗中的太乙山,就是现在的翠华山。
宋大学士司马光也曾自太乙谷中穿云涉水,蹑乱石,冒悬崖,随之写下了“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择平稳之石而置足,则不跌入,莫不知之,鲜能慎。”如今就刻在翠华山十八盘中国山崩奇观主景区道路旁的一块巨石上,不时提醒人们登山健身要注意安全。
2001年被授予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的翠华山,在2009年晋升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其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秦岭北麓终南山中段牛背梁国家羚羊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是秦岭山脉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公园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800—2604米,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年平均温度10-12摄氏度。据考证,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翠华山山崩地质景观是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中形成的。
翠华山河流蜿蜒、碧潭串珠、瀑布点缀、漫石穿隙、柳暗花明、异常优美;她集山、水、石、洞、林、古迹于一身,更有书法石刻引人入胜。自秦汉唐朝起,就成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享有“只能毓秀”、“秦岭明珠”之美誉。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
谈到终南山,必谈翠华山。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翠华山就是终南山的代表。她阳刚雄伟的身姿,以及独特的山崩奇观,令世界震撼,堪称“东方奇迹”;其每一处无不体现着秦岭作为中国龙脊和伟大的父亲山的肌理和灵魂!
翠华山有悠久旅游文化史。都穆《终南山记》云:“ 一名徵源池,水广数丈,深丈许,锦麟浮游,人莫敢触,自昔祷西,咸在淤是。”
徵源池又称天池,澄源池。海拔1100多米,面积约200余亩,池面长600米,宽350余米;烟波渺渺,云蒸霞蔚。古时被视为求雨祈福的风水宝地。传说唐时有一条龙住在神塬兴盛坊的湫池,久住生厌,便移居天池。韩愈根据这一传说,作诗曰:“厌处平地水,巢居陷天山”。其后,在《南山诗》中亦有描述:“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坠鸟惊救,争御弯环飞,投弃急哺彀。”可见,翠华山天池之神奇!
其实,作为山崩本身,它就是一种地质自然文化。《国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崩。”据推测,是公元前780年的这次地震形成了翠华的天池和崩塌石海。这次的山崩地质作用还形成了一系列山崩地质景观,如山崩悬崖、山崩石海、山崩堆砌洞穴、山崩堰塞湖、山崩瀑流及山崩奇石等。其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存之完整典型,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该公园不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和山崩地质作用上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园区内环境幽、奇、险、奥,从而有重要的旅游价值、科普功能和地质遗迹保护价值。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崩。”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的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裂崩,便形成万石争奇的名胜殊境,如鬼门关、望乡台、卧虎守山、太乙观星等。地质学家说,它裸露的地层生成于10亿年前,是中元古代的一套混合岩化极为强烈的片麻岩,经多次断裂,地壳运动才演变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石海中书法石刻,更是墨香阵阵,风格不同,或洒脱,或俊秀,或雄浑,或娟美。
冰风二洞更让人称奇。冰洞,炎炎酷暑,冰柱倒挂;风洞,盛夏六月,凉风习习。《类编长安》载:“冰井在厅(宁陕厅)北太乙玉案山。井深数丈,水落井中结冰经暑不消,长安不藏冰,每于夏于取冰,谓之冰井。”
翠华山山崩奇观主要由水湫池(天池)山崩体、甘湫池山崩体及大坪山崩体三部分组成。翠华天池,被誉为崩塌的活化石,是西安诸多大专院校地理数学的基地。翠华山玉案峰,海拔1688 米,半峰劈裂,崩面平齐峻峭,好像玉案竖置。《关中记》载:“太乙谷东,山峰齐案,峰腰有金华洞,洞中常有冉冉行云如瀑则澍雨,故古诗有云雾翻滚,或玉带,或花朵,飘忽不定,满山弥漫,天地空灵。”玉案行云与雁塔晨钟,杏园赐宴齐名,同为关中胜景。
翠华峰、玉案峰、甘湫峰,三峰鼎立,负势竞上,突兀险峻,堪称“终南奇秀”。加有千亩杜鹃,五亩草甸,及秦岭最高的百米瀑布——九天飞瀑,与崩石共同构建了一幅秦岭自然画卷。
《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1000多年前,大画家范宽有感于终南山之景,绘出一幅好山水画《山行旅图》。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云气阻隔。山水禀造化之秀,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无穷之趣尽在其中。
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
终南山是中国文化的圣地,优美的自然山水还成就了一批书法大家的作品,如米芾行书的终南《第一山》,苏东坡的许多行书游览题字,字势奇伟秀丽,纵逸飞东,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终南山的宗教画,王维的《辋川图》也都是有名的传世之作。
王维、范宽被尊为“中国山水画南北二宗”,多是因为他俩对于终南山山水的描写。王维作为归隐终南的南宗鼻祖,标举士气逸韵,追求笔墨情趣,开诗、画艺术融会贯通的时代风气,弥合了绘画的形式同文学意境的分裂,开创了文人画之先河。而范宽作为卜居终南的北派巨匠,则以重笔浓墨,确立了雄伟壮阔、刚健浑朴的北派山水,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山水画源于终南山。
终南山更是中国的佛教、道教名山。终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南山等,它曾经是中国佛教的译经中心,为中国佛教提供了最重要也最流行的经典支撑。这里翻译出的《金刚经》、《法华经》等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奠定了最持久的理论创新基础。故而,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大都在这里创立。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是中国佛教与道教、儒教相互冲突融和、三教关系最终定型的地方,在这里中国佛教政教关系模式初创并最终定型。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而作为中国文化大山的终南山却一直没有被国人充分认识,不想在一个名叫比尔·波特美国人游历终南山之后,写了一本《空谷幽兰》之后,在欧美引起轰动。
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将终南山比做了“月亮山”,写到:“终南山,有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前来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也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终南山作为秦岭的精髓,其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寄情山水,洗涤灵魂,养生健体,何乐而不为?为此,自古以来,秦岭终南山就是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现在据初步估计,在终南山因各种原因隐居者达五千人之多。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先隐商山,后隐终南。晋时的王嘉,唐代的王维、岑参、孙思邈、新罗人金可记,宋代的陈抟,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刘海蟾,明清时的钟离汉、吕洞宾等等,都在终南山隐居。当代画家樊洲隐居终南山多年,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翠华山上有所“翠华书屋”,是康有为为首的清末士大夫思想的产物。距《清史》记载:晚清皇帝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激起国人反对。康借机《公车上书》,遭宫廷保守派反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慈禧太后竟然发动政变,软囚了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这时,康闻风逃至国外,变法失败人心未服。变法前后各地纷纷创办私学,以此为阵地宣传变法思想。关中亦不例外,当时有识之士在长安办起了翠华书屋。
书屋开始是咸阳刘古愚创办的,刘古愚是康的好友,亦倡导变法,时称“南康北刘”。书屋办至光绪23年,因朝局大变,福祸难测而停办。蒋古庵继办书屋遇难而终止。
翠华山还有一美丽的传说,那便是翠华姑娘神奇的爱情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泾阳县有个叫翠华的姑娘,心灵手巧,美丽出众,与本村潘郎两情相悦,私订了终身。由于父母早亡,兄嫂为图彩礼而将她许配给咸阳城里的王姓富豪为妾,逼令成婚。眼看婚期将至,翠华思恋潘郎,日夜纺线。有天夜里,姑娘来到潘郎门前,正欲敲门,突然有狗狂叫,吓走了她。于是姑娘把纺线系在门前树上,纺线直奔太乙山,藏于山间湖畔,盼着潘郎能顺着纺线找到她。
妹妹跑了,兄嫂难以向王家交代,妻韩玉就四处寻找。韩玉听一南山翁说,上山打柴的村人在太乙山见到一位仙女,她头戴山花,身披女萝,绿叶遮面,不露红颜,似如翠华姑娘。其兄忙上太乙山寻找,果然见到妹妹坐在石洞旁。他正待上前扯住妹妹,只听霹雳一声,地动山摇,立流成泉,山景骤变,天乐响起,天仙出现,在仙女们的陪伴下,翠华驾风冉冉升空。
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姑娘,人们将太乙山改称为翠华山,又在山中天池湖畔建立翠华宫,其遗址今亦可见。
翠华山作为终南山的代表、核心,当之无愧,无论古代还是近代,都在承担着终南山这座文化大山、历史名山的社会责任。
秦岭大美,终南毓秀。愿翠华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奇特的山崩胜景,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迈出时代更矫健的步伐,开始新的征程。
(作者系秦岭终南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总经理助理,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受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