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民主主义农民观
2010-08-15同书琴
同书琴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本文拟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农民理论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认识及其农民理论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程。这个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探索、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理所当然以主要精力领导工人运动,但也没有忽视农民问题。中共“二大”第一次对中国农民作了阶级分析,认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P76中共“四大”提出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2]P274即农民同盟军思想。这些闪光的思想是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尤其是中共“四大”前后,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撰写了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上述思想。
北伐开始后,陈独秀的思想逐渐右转。他虽然承认农民“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却更强调农民落后性的一面,认为“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3]P159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导致他忽视农民作用,乃至最终放弃对农民的领导。这不能不说是大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同一时期,毛泽东却独具慧眼,对农民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论著,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及其革命性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认为 “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他还阐明了中国农民斗争的特点,强调农民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这些分析与论断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农民理论,并将理论探索与实践斗争紧密结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在斗争中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深刻阐述了这一思想,从而为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在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大体上说,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合乎实际的科学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未被重视,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然而,这个探索阶段是必要的,它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形成的起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遵义会议到40年代初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形成时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如《〈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不但充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明确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完整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他还提出了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的理论。
从1941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又撰写了《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中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并提出通过合作社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体系建构。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民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在对农村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得出“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忠实和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一大胆而科学的论断。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是这一论断的基础。共产党人根据经济地位尤其是生活状况,将农村社会划分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又可进一步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包括雇农)三个阶层。不同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性便不同,因而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地主是“反革命”的,“富农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游移”但应“争取”,“多做解释工作”,贫农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4]P20-21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共产党人认定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指贫农和中农。”[5]P644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若不把农民动员起来,“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国民革命便不会成功,因此,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P39,37从而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农民同盟军、主力军思想是这一论断的核心内容。共产党人认为:由于广大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苦,有着强烈的革命愿望,所以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7]P692特别是“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70%,”他们 “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8]P643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9]P1478-1479
(二)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道路的关键。其基本内容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进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或红色政权建设,并以之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壮大,原因在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良好的群众基础、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不断壮大的红军力量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在于它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10]P98-99这样,才能“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1]P635井冈山道路的理论正确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而这一理论恰恰是建立在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之上的: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必然也必须依靠农民这一革命的同盟军和主力军。所以,井冈山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将工农联盟和农民主力军思想付诸实践的道路。
(三)把武装农民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相结合,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相结合,乃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12]P487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要发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的作用就必须武装农民。人民军队也正是依靠农村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然而,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才能真正自愿地武装起来。因为地主阶级是通过占有土地而剥削农民的,农民要实现经济上的解放,就必须取得土地。拥有土地是贫苦农民祖祖辈辈最大的愿望。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就不会拥护革命至最后的成功。所以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环节,把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作为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革命使亿万农民真心拥护、支援和参加民主革命,成为人民军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是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中国革命军队以农民为主体,共产党员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必然带有小农的固有缺陷。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把军队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团体,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方式,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方针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战士问题,创造了教育农民的奇迹。
共产党人还进一步地通过合作化道路改造农民、引导小农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指出:农民的个体经济几千来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经过合作社。”[13]P931合作化要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稳步前进的方针。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民主革命胜利后不久,党就在农村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应该说,这场运动的前半段是成功的,只是后来急于过渡到0“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最终导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三、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
概括而言,新民主主义的农民理论建立在科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之上,以农民同盟军和主力军思想为精髓和灵魂,以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付诸于实践,而以教育农民和改造农民作为实现这一切的保障,从而构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的科学的农民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重大发展。农民同盟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早在总结19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战略思想,后来又把没有建立工农联盟看成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之一。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同盟军的思想,同时又大胆创新,提出“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最重大发展,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关键和灵魂。因为,农民主力军理论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的科学分析及由此得出的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心问题这一结论,而要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就必须依靠农民主力军作用的最大发挥,土地革命和教育农民便是确保这一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教育农民的思想也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一个创新。基于农民的阶级二重性和固有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倡导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教育农民,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建军,从而把主要由农民构成的党和军队成功地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党和党的军队。这可说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和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样,其农民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理论几乎无一不是经由毛泽东创立的,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农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与毛泽东生于农村、熟悉农村、又专职领导农民运动的早年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既能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确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历史经验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科学正确的农民理论赢得了农民,便赢得了中国革命。今天,在我们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力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时,回顾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农民观,当大有裨益。
[1][2][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 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7][8][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