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2010-08-15高普照
高普照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双拥工作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军事斗争准备为中心,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取得了辉煌成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与创新特色的经验,又指导双拥实践不断发展。
一、只有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双拥工作的发展方向
双拥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决定双拥工作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国际国内错综复杂。从国际上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受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达到其战略目的,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从国内看,1989年发生了政治风波,党的领导面临着严峻考验。因而,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成为当时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任务。而要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很重要的方面。邓小平亲自倡导开展了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并题写“双拥模范城”、“双拥模范县”。江泽民要求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胡锦涛强调从政治上看待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各级党政军民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双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方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统筹谋划双拥工作。广大军民从深入开展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工程,从学习实践公民道德纲要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智力拥军、科技扶贫到共同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不体现着党的执政理念的指导地位。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双拥工作只有坚持以党的政治理念为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南,才能永葆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只有服从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才能实现双拥工作的价值追求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本出路,建设强大的军队与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是双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军地各级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军事需求的关系、物质支援与经济互助的关系、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扎实开展双拥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各级党委、政府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积极配合部队搞好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大力支持部队完成训练演习、战备执勤、科研试验和国防工程建设等任务;制定和完善拥军支前预案,强化公路、地铁、港口、机场、光缆等民用设施的国防功能,规范运力征集、物资征用、人力征召等战争动员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发挥地方科技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企业为依托,以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为主线,以科技文化服务为载体,以服务“打赢”为目标的信息化拥军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军高科技学习的热潮,以长春市17所高校和23家科研单位为代表的科技拥军活动在白山黑水军营展开,为驻军部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革新“小能人”,帮助解决了数以千计的科技练兵难题,揭开了科技拥军序幕。天津市南开区打破地域界限,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医药大学等十余门类200余项科研成果汇编成册,送到驻天津及华北地区团以上部队。军队作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坚定不移地贯彻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方针,在支援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三农”建设等战略工程中尽职责,在驻地建桥修路、治河清淤、绿化改造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当表率,在“9.8”抗洪、南方抗击冰雪灾害、汶川抗震救灾、桂渝川黔滇五省区市抗旱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会等重点工程建设上打头阵,在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维护社会稳定中建功业。“仅近几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就先后参加和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活动数百项。参加扶贫攻坚行动,全军建立扶贫联系点3万多个,转让科技成果1000多项,援建各类‘希望学校’2000多所”[1]。各部队在进行重点军事工程建设中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充分考虑地方的承受能力,在训练演习中尽量减轻对地方生产生活的影响。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始终把党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历史使命作为最高目标,双拥工作才能与时代的脉搏合拍同步,才能与党的工作同频共振。
三、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军民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
双拥工作植根于军民,服务于军民。双拥工作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广大军民是主体和力量源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指示,各级领导有关决策和措施,最终都要靠基层来落实,要靠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军地各级把双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纳入争先创优的评比范畴,建立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拓展领域,使双拥工作进机关、进军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大双拥”新格局。各部门、各行业密切配合,把双拥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部队官兵牢固树立“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思想,自觉实践人民军队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地方群众牢固树立“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视军队为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观念,在生产生活中心系国防情牵军队。我国五大电网之一的华中电力集团将电力系统与部队的共建活动联成一体,所属河南省电力公司最先与驻豫部队签订了“军民共建、系统联建”协议书,其他公司纷纷效仿,军民共建活动在华中大地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广东旭飞集团有限公司、珠海东方外语实验学校、广东桥胜集团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两新组织”与部队开展公益事业联办、区域治安联防、思想工作联作等活动。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广大军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壮大和坚强双拥工作的社会基础,是推动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四、只有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才能永葆双拥工作的生机活力
改革创新是双拥工作深入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各级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双拥工作的要求,拓展新领域,丰富新内容,开辟新途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双拥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内容、主体对象、方式手段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军地各级始终用改革的思路研究新情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在探索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方式上求进展,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在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上求成效,不断增强双拥工作吸引力和感召力。1991年1月,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首批授予河北省保定市、陕西省宝鸡市等10个市(县)“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军地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行政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积极创造富有时代特色的群众性双拥共建形式,无论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开展军民共建精神社会主义文明活动,无论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还是开展科技拥军、信息扶贫,无论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还是“平安工程”、“爱心献功臣行动”,无不体现着军地的创新精神。深入进行双拥理论研究,总结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经验和先进典型,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双拥理论成果和感染力强、社会影响大、充分反映双拥创新发展实践的宣传作品,指导和推动了双拥工作不断发展。新颁发的《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明确了不能申报和推荐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情形,规定了媒体公示、省级检查考评、全国双拥办抽查等制度。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组织开展的创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使河西五地市及所辖县(市、区)联片创建,探索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创建活动的新思路。华东六省市构建的驻军干部配偶就业区域性政策保障机制、驻宁夏青铜峡部队开展的“四共”活动、华北地区开展的“双三好”活动、云南省开展的“三关心三尊重”活动、山西省军区开展的“双服务”活动、陕西省军区开展的“一部一村”扶贫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双拥工作内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只有不断加强双拥职能部门建设,才能形成双拥工作的整体合力
双拥工作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党政军及各个阶层,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上级直属部门和驻军单位往往较多,而且隶属关系不一,级别有高有低,担负任务各不相同,协调难度较大。1991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及地、县也相继成立了党政军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双拥专职机构和专职干部。部队团以上部队分工一名常委参与驻地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成立了拥政爱民领导小组。各级双拥工作领导机构以对国家和军队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双拥工作的职能。2006年底,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设立担负联络服务驻京部队工作的职能部门——军事处[2]。各级双拥职能部门坚持以军政座谈会、双拥办主任会、双拥形势分析会、军地定期走访等协调机制为平台,多方位寻找成本低、线路短、效果好的协调载体。注重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积极加强与军地有关部门协调,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军政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大型活动等形式,营造了人人关注双拥、人人参与双拥的浓厚氛围;发挥协调沟通作用,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工作,构建通畅的协作机制,使军地上下形成一盘棋;发挥职能保障作用,不断研究探索双拥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了双拥工作整体协调发展。各级双拥成员单位不断强化双拥工作职责意识,认真履行职责,一起筹划工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合力抓好双拥工作落实。省军区系统积极组织协调当地驻军同政府、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中当好桥梁和纽带。保持与驻军单位的经常联系,根据驻军部队所担负的任务,整体规划,整合参加支援驻地重点工程和公益事业建设任务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驻军特长和优势。“军事常委”注重利用参加地方党委常委会、议军会及政府办公会等时机,积极向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军队上级有关开展军队群众工作的精神,提出阶段性工作设想,求得地方党委政府指导和支持。各部队主管群众工作领导积极参与驻地双拥工作重大决策,共同检查指导基层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双拥职能部门在推动双拥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江山、白瑞雪.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发展[N].新华网.2009年9月23日。
[2]天马、司儆、王士彬.首善之区树起拥军新标杆[N].《解放军报》,2008-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