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都要有个像样的“家”
——平遥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侧记
2010-08-15■文/郭静
■文/郭 静
村支部都要有个像样的“家”
——平遥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侧记
■文/郭 静
“感谢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会把村活动场所建设好、使用好,不辜负组织的期望!”这句话表达了平遥县农村基层党员的共同心声。
平遥县现辖5镇9乡273个行政村。近三年来,他们坚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在手上,紧紧把握“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实现村民自治的平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舞台、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主阵地,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2007年以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全县273个行政村中有233个拥有了面貌一新的活动场所,占到85.3%,其中高标准活动场所102个,占到37.3%,另有40个村列入了省、市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三年中,中央、省、市、县、乡、村各级累计投入3100余万元,其中县、乡、村自筹资金达2860余万元,使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展现了崭新面貌,广大农村基层党员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咬定目标不放松 千方百计抓建设
“公章随身带,会议流动开”,“天暖大树下,天冷干部家”,“村党支部是‘流动’中的‘堡垒’”,这些都曾是一些地方党员干部群众对没有村级活动场所的直观描述和无奈自嘲。
借着全省第一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春风,平遥县连续三年咬定阵地建设这一目标不放松,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抓阵地建设入手,年年定重点,每年有任务。
对一些人口多、党员多、条件好的村,他们提倡从长远考虑,一次性建成面积、功能、设施超前的综合性场所。如古陶镇西城村、北城村、闫壁村,洪善镇洪善村,中都乡东达蒲村,襄垣乡襄垣村,卜宜乡西卜宜村,岳壁乡高林村、东郭村等建筑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且综合配套了文化、体育、图书阅览、便民服务店等设施。
不论新建的还是改扩建的,为了不给农民增加负担,他们确定了“政府引导、群众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采取“五个一点”的筹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一是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补一点。二是县管党费挤一点。县委组织部在保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配套资金外,厉行节约,从党费中挤出部分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三年中共投入党费11.5万余元。三是帮扶单位出一点。与县扶贫办协作,争取县直各结对帮扶单位的帮助,县房管局、财政局、城建局、旅游局、广电中心、水务局等单位每年都支持大量资金用于帮扶村的活动场所等建设。四是社会各界人士捐一点。各村普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函、打电话、登门拜访等方式牵线搭桥,号召本村党员、群众及在外地工作和经商的成功人士为家乡建设捐钱捐料。五是职能部门省一点。国土、规划等部门在审核审批中的一些费用能省则省、能免则免,予以倾斜。
在活动场所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做到“五个有”严把质量关,即有工程预算、有图纸设计、有工程招标投标、有工程管理、有专人验收等,加强工程监管,防止偷工减料。组织、发改、国土、规划、城建等部门协作配合,采取现场办公、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项目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对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实行跟踪监管。同时,组织部门把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年度党建工作一票否决内容,对不能按时间按质量完成的乡镇予以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
功能设施标准化 建章立制强管理
平遥县在抓住硬件工程建设的同时,突出强化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实现功能设施标准化。一是统一场所标识,为273个村统一制作“党员活动室”标牌。二是统一购置了办公桌椅、资料柜、资料盒等设施。三是统一设计制作了室内版面,悬挂了党旗等。四是投资100余万元安装了远程教育网等电教设备。五是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全部上墙。六是要求有条件的村配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农贸、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通过设施的完善,使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更加健全。
实现日常管理制度化。为切实加强对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县委组织部以平组发(2008)36号文件出台了《平遥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和使用暂行办法》,分总则、主体设施、内部配置、资产管理、阵地使用、组织领导6大项23条作了详细规定。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支两委集体办公、轮流值班等制度,明确了办公时间、内容和程序,方便群众办事。
实施资产监管严格化。自2009年以来,县委组织部对273个村的活动场所全部建立了文字、图片等档案。各乡镇都认真履行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监管责任,认真保管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等相关证件,坚决防止出售、出租、抵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象的发生。各村也对集体物品和设备进行登记建档,并设立门卫、指派专人管护,努力做好活动场所的供电、供水、防火、防盗和卫生清洁工作。
坚持活动经常化 服务群众重使用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核心,为此,他们要求各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坚持两委工作和各项活动的经常化,以不断拓展村级活动场所在农村民主管理、党员教育、服务群众、活跃文化、畅通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
努力把活动场所建设成“科学决策议事中心”,发挥活动场所的组织阵地作用。进一步规范党员活动室、党支部办公室等硬件建设,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党建工作制度等软件建设,形成村“两委”例会制度,协调处理村级事务,促进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开展,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真正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决策议事中心。
努力把活动场所建设成“学习培训中心”,发挥活动场所的教育阵地作用。全县各村定期组织开展党员和群众学习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培训,着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特别是利用远程教育网了解信息,学习农业技术,提高致富本领。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597场次,受训人员达78400多人次,发挥了活动场所教育培训的功能。
努力把活动场所建设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发挥活动场所的服务平台作用。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计生服务室,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接受村务、党务咨询,对党员进行定岗定责,协助村民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等证件,并在村务公开栏发布防虫治病、外出务工等信息,充分发挥了活动场所管理农村、服务群众的功能。
努力把活动场所建设成“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发挥活动场所的活动阵地作用。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村图书室,设立文化活动室,利用民间传统节日,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风尚。古陶镇西城村在活动场所中建立了拥有9万余册书籍的图书阅览室,不仅对本村村民开放,还对周边居民开放,极大丰富了农村党员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在平遥县农村,越来越多的村享受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带来的成果和喜悦。典雅别致的办公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设备齐全的活动室,不仅仅是村里最亮丽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