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的教学形态

2010-08-15孙剑邢金明2

体育学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生命生态

孙剑,邢金明2

(1.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3)

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的教学形态

孙剑1,邢金明211

(1.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3)

生态学视野下的体育生态课堂的教学形态表现为,一是体育教学环境生态化,主要包括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和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二是教学要素呈现生命态,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生命态、学生绽放生命态、教师舒展生命智慧;三是教学过程互动态,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与运动技能的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从生态情境的营造、生态资源的开发、教学的动态展开3个方面探讨了体育课堂教学生态的构建。

学校体育;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国内,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有学者认为“生态体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浅层生态’体育,将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第二类是‘深层生态’体育,对生态的认识突破自然生态,同时涵盖了社会人文生态,既注重自然环境,也强调社会人文环境。”[1-2]而这里将探讨的,属于课堂生态学的范畴。课堂生态学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沃勒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生态的课堂”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生态的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3-4]。

1 体育课堂教学形态的生态学透视

1.1 体育教学环境生态化

1)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

传统的体育课堂情境中,由于受竞技体育模式影响,很多体育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规定、预设的教学目标规范学生学习,学生只是被动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课堂上经常出现严肃、严格、严厉,甚至严酷的气氛。这样的情景使体育教学失去了生命活力与灵性,体育的文化意蕴被漠视。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要彻底改变学生单一“被运动训练”的情境,强调体育课堂的情感性、创造性、复杂性,以体验、感悟、审美、创造为核心,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营造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的氛围,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体验到挑战、激情、超越的激动,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成长与衰败。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掌握该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的同时,又要对丰富的运动项目进行感悟、体验。应该说,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情境突出体现的应是和谐自然的特征,既有力与美的较量、汗水的挥洒,又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等,在运动实践中享受人文关怀,在人文呵护中探究体育的魅力。

2)自由开放的心理环境。

学生心态的好与坏是体育生态课堂能否实现的关键,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由开放的心态体现在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精力充沛、善于倾听、乐于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喜欢接受不同难度技术动作与各种运动项目的挑战。所以,体育课堂应以开放、宽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位参与者,使学生“乐在其中”,才是施教的成功所在。正如教育家洛克[5]所说:“教师不可以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一样……你要他的心理接受你的教导,或者增加知识,你就应使他保持一种安闲澄静的气性。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

3)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精神建构,是相互的思想交流、理解和沟通。“课堂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这种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6]。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首先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行为的霸权控制,不要因维护“师道尊严”而打击学生的进取之心,主动放下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主动和学生一起探索,相互言说、相互倾听、相互切磋、相互融合,构建充满生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正如雅斯贝尔斯[7]所说:“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其次,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它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练习,努力营造相互激励的学练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力争上游、公平竞争的良好品质。

1.2 体育课堂教学要素呈现生命态

1)教学内容呈现生命态。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单纯追求运动技能的提高,使体育教学陷入机械化、模式化的乏味中,不能深入体育的内在体验、感知运动的精神世界。从体育生态学课堂视野中来看,体育教材不只是“材料”,而是由各种运动项目组成的“活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应该成为“对话者”。在生态学视角下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将每一项运动项目作为积极的对话参与者,体育教师教法的张力才能得以更好释放,师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展现,生命的活力才能得以绽放。

2)学生焕发生命活力。

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像是被动、消极、等待被灌输的“瓶子”,其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以及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曾有学者批判:“体育成为一门学科进入学校以后,将体育课程化、知识化、专门化,将经过精心挑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直接移植到学校教育中,并通过系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之后还要进行客观化的达标考试,使人的知、情、意、行的完整性被割裂,丧失了体育的本原,学校体育在实践中偏离了方向。”[8]而生态学视角下体育课堂中的学生应该是一群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体育、思考体育,更应提倡勇于质疑、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体育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焕发生命活力,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生态[9]”。体育生态课堂教学就是要让体育学习与学生的生命内驱力融为一体,做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并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运动能力和情感体验,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3)教师舒展生命智慧。

教育的生命特点在于教师把课程实践过程作为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传统课程体系把知识视为静止的供人掌握的存储的东西,教师只能依赖教科书及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体育新课程中,教师作为“人的因素”,不再是教科书被动消极的执行者,而是课程主动积极的开发者,教师要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舒展自身的生命智慧[6]。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敢于怀疑和批判;其次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不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规范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此外,要有强烈的爱心,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学当成一件崇高的事业去对待,因为教师只有自己热爱体育,才能组织引导学生去参与体育,使学生在体育中直面挫折、困难或失败,以培养其丰富的生命情感,铸造其坚强的生命意志,体验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1.3 教学过程互动态

1)教师、学生与运动技能的对话。

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是教师、学生、运动技能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对话的一方,从自身的期待出发,深入体验每一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展开想象与联想,与每个运动项目所蕴涵的空白对话,达成一种融合[10]。其中以学生与运动技能的对话为核心和主体,教师以自己与运动技能的对话为前提,引导学生获得每项运动技能所蕴含意义的同时,达成学生的自我理解与建构。例如,教师传授蒙古族的摔跤、回族的武术、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要加强学生和运动项目之间、老师和运动项目之间的对话,不能把课本中这些传统体育的内容视作唯一标准的学习对象。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很多运动项目和技能,不能简单将其看作是“桌子”、“椅子”,将其看作是不会说话、不会思想的物体,他们也是能思考和表达情感”[11]。

2)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背景中展开的,师生关系能否正确处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与学生公共生活的空间是课堂,学生可以从教师以及同伴那里获得指导和帮助,课堂交往的集中体现形式就是师生、生生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12]。可以说,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体育教学才能得以有效进行。因此,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3)学生的自我对话。

与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的一种表现,也是人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反省、安慰等进行的重构。自我对话的过程是人的内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内心深处的许多东西会浮现出来,从而实现个人精神生命的自由绽放。生态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自我对话的过程。当学生在从事某项运动技术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接触、感知它,在亲历的基础上,学生就会产生真切实在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通过感受、理解,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学生的心理被激活而处于兴奋、激动状态,从而促使学生将头脑中相关的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直至感悟,当这种感悟达到一种要倾诉、交流的境界时,就是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由绽放之时。例如:在体育课上播放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流泪的画面,教师则讲述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产生仰慕的体验,从而增强刻苦学习、为国争光的动力。其实,这是学生内心深处的自我在进行对话。

2 体育课堂教学生态的构建

2.1 营造体育课堂生态情境

在生态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情境的创设,可以在教学分组的大小和运动场地的颜色、光线、温度、座位、设施等方面加以设置。例如:可以将水泥运动场地涂上绿色的油漆或将篮球涂成不同的颜色,通过改变场地或器材颜色来增加运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等。而模拟情境的创设,一般通过图画、录像、声音等媒介,或创造某种情调、气氛、风格,来创设情境,重现生活场景,帮助学习者感受、体验。例如,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可分为设疑、创难、求变等)。此外,在课堂中还可采用背景音乐作为情景烘托。曾有一位体育教师在武术课上创设了“精武馆”的情境,在学生学武术套路时,播放“中国功夫”的背景音乐,学生们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练得十分起劲,是音乐愉悦了他们的身心,消除了他们的疲劳。总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情景,还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积极挖掘和提炼教材的有利因素,将感人的场面与良好的教学环境融入教学活动,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运动体验中更好地获得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使体育课堂的生态教学更好的实施。

2.2 开发体育课堂生态资源

体育课堂生态资源的开发可以分为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开发两部分。

体育教师资源的全面开发是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体育教师倾心倾情的课堂调控,自信幽默、真诚参与等就形成了独特的体育课程资源,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广泛的体育教学资源变成课堂教学的实在内容,实现了对体育美“欣赏—理解—参与—成就美”的教学目标。其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使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体育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

而对于课程资源而言,教学内容只有呈现“生命态”,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对话参与者。首先提倡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从根本上改变以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教材作为单一课程资源的状况。因此,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在这种开放中变得丰富起来,并使课程资源在开放中不断生成,使课程资源在主体的交互作用中,随主体不断获得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新的发展。

2.3 营造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氛围

生态学视域下体育课堂教学是互动的过程,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不管是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对话,还是学生与教学内容展开的对话,甚至是学生与自我进行的对话,这都需要体育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就以学生与教学内容对话这一复杂环节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在学生对运动项目丰富的内涵或理念理解和体验过程中,积极给予点拨。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学生通过足球技战术的学习,或许会对足球运动本身的概念产生疑惑,提出足球运动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例如:我国在体育教材书中曾定义:“足球是用脚控制球的两队同场攻防的比赛项目”,而荷兰人对足球运动概念的界定:足球是一种比赛,足球是一种复杂的比赛,足球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比赛……;英国足球总会认为“足球的本质是培养会踢球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告诉学生荷兰、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足球概念是在思想层面契入并进行认知和阐发,它立足于足球思想和足球意识的高度,而中国足球界持的是“技术是核心、技术是第一位”的认识观,关注的是比赛结果,因此,通过对概念不同理解就可以看出中国与足球发达国家的差距。

[1] 龚建林.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 体育学刊,2008,15(7):20-23.

[2] 方炳林. 生态环境与教育[M]. 台北:维新书局,1975:8.

[3] 何劲鹏,姜立嘉. 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J]. 体育学刊,2008,15(8):45-48.

[4] 何劲鹏.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探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46-47.

[5] 约翰·洛克[英]. 教育漫话[M]. 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142.

[6] 杨士荣. 语文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探索[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7-8.

[7] 雅斯贝尔斯[德].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1:1.

[8] 马卫平. 体育与人[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90.

[9] 王德华. 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学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2006(3):62-64.

[10] 覃立. 观照生活:当代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视角[J]. 体育学刊,2008,15(12):48-51.

[11] 刘韬. 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12-13.

[12] 马丁·布伯[德]. 人与人[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6.

The form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SUN Jiang1,XING Jin-m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eaching in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s in a condition of lacking in “people”, “oxygen”, “water” and “sunlight”. The form of teaching in ecologic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has the following charateristics: 1)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s are ec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mainly including harmonious and natural class sceneries, free and open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shared and dialog involve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2) teaching elements show various forms of life, which mainly include the form of life presented by teaching contents, the form of life demonstrated by students, and the wisdom of life unfolded by teachers; 3) teaching processes are interactive, mainly including the dialogues between teachers/students and sports skills, between teachers, between students, as well as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egos. The authors probed into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for the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n such 3 aspect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ceneri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dynamic deployment of teaching.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las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ecology

G807.04

A

1006-7116(2010)07-0043-04

2009-12-16

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JNU0720)。

孙剑(197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生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