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的书法追求与心学思想
2010-08-15周宇峰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330027
□谢 萌 周宇峰(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南昌330027)
□邹昌锋(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南昌330045)
王铎的书法追求与心学思想
□谢 萌 周宇峰(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南昌330027)
□邹昌锋(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 南昌330045)
王铎 书法 心学 活
王铎书法思想的基础是阳明心学,核心是“活”。“活”就是个人的内在体验,它具有鲜活的、变化的个性。这一核心思想和他学古、复古的思想互为表里。可以说,王铎的复古不是真要回到古人,而是借古人的形式表现鲜活的自我体验,通过艺术想像力的加工和创造,达到变化如龙的自由境界。
心学思想中的“活”与审美
阳明心学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潮。它将儒家思想和禅宗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融汇一体,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心学的根本主张是以心为本体,心即是性,即是天理。和宋代“存天理,灭人欲”的僵化的理学思想相反,心学是一种“活泼泼”的哲学。它非常重视思想的“活泼泼”的性质。这一思想的巨大活力在明代晚期爆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学说。
王铎就是在这一思潮的环境下成长的。他的精神导师孟化鲤是王阳明弟子谱系中在北方重要的代表,他的许多朋友集中在河洛地区讲学宣扬阳明思想,可以说他是阳明学北方学派的传承者之一。①他的思想必然带有深刻的阳明心学的烙印。同样,他的书法艺术也鲜明地反映出他的心学思想。
针对宋代理学思想,王阳明提出“心即是理”的口号,将千古以来高高在上的“理”拉回到人间,人心成为理的本体,人的主体性得到最高的尊重和张扬。这是心学思想最重要的成果。因为这种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使得心学对于道德修炼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道德仍然须要严格地磨炼,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修炼是以自我内心的“良知”为指导,也就是说个体性取代了普遍性,灵活性取代了固定性。“活”成为这一思潮的核心观念之一。而“活”的本质和儒家的审美思想具有天然的亲和性。王阳明的弟子王畿说过:“乐是心之本体,本是活泼,本是脱洒,本无挂碍系缚。”②是因“乐”而“活泼”,还是因“活泼”而“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审美范畴的“乐”和“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每个人只接受自己内心良知作为唯一的标准,而自己内心的良知从来不处在固定的状态,而是活泼泼的,是高度私人化的,是随时周流变化的,这种状态最适合在艺术中达到其极致。而作为艺术家的王铎正是在其书法艺术中贯彻这种活泼泼的自我内心体验,从而能够突破传统程式的樊篱,并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
继承与超越——王铎书法的追求
说到王铎的书法,就不能不提王羲之和王献之。王铎推崇晋人,特别是二王,不过,王铎学习二王不是摹其形迹,而是追其精神。就像语言无法保留古人内心的鲜活体验,所谓法帖也无法保留住古人书法鲜活的体验:
浅学动议某帖某画不佳,不悟双钩刻经数手,摹本已几千年矣,去原墨迹止十之三。望画中龙,即真龙也,真龙乎哉?如从其言,夫子自谓无大过者,实有小过欤?③
要如何从画中龙窥见真龙呢?王铎说要在笔墨外用思,就在上段引文之前,他道出此中秘诀:
二王卓绝不待评矣。人鲜知其在笔墨外者。笔墨外则无点画边傍,从何地用思乎?故人用思于无可用思,三百诗之言尽意不尽也。乐可无钟鼓,琴可无弦之谓耳。④
音乐可以没有钟鼓,弹琴可以没有琴弦,书法也就可以没有笔墨——音乐可以没有声音,书法也就可以没有形状。可用思处是外在的法则和形象,无可用思处是古人内心活的体验。功夫和本体是心学里两个主要概念,注重功夫还是注重本体的争论一直是心学流派里的重要议题。而这一争论与佛教渐悟和顿悟两宗的争论非常相似。王铎也曾以书法为机锋同一僧人探讨禅理:“达摩庵中作书,墨纸相着,离墨与纸,书在何处?”⑤离开了纸墨,就只有空,书无法漂浮在空无之中,正如心之体不能漂浮在空无中,而要以工夫为依凭才能存在一样。不过,虽然他否定彻底空无的体,但是在用上却是强调超越的,所以说要于无可用思处用思,不能执著实相。具体到书法上,就是要超越具体的笔墨形象,体验到古人作书之心。通过王铎学习书法的过程,我们知道他是以功夫为基础,而在本体上追求超越的。王铎早年就对《圣教序》和《阁帖》下过苦功,能够临得毫发不失,但是他并没有被前人的规范所束缚,而是进一步探索适合他自己的书风。对比原帖和王铎的临作,我们可以发现王铎是在刻意地拉开和原作的距离,为熟悉原作的读者制造一种意外的惊喜。
由于“活”是自我内在体验的状态,而法则——在心学中就是“天理”——不再占据高高在上的本源的位置。虽然良知遵循的仍然是仁、孝等儒家道德准则,但评判的权力不再是准则本身,而给了个人。个人良知的安乐成为是否合乎道义的标准。同样的,书法中的法则也必须接受个人内在体验的评判。适合表达自我活的体验的法则可以接受,不适合的则要改造之。古法要加以改造,改造过的“新法”才是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内在体验的法。王铎用的是“拓大法”。他总结柳公权和米芾运用了这个方法,所以才取得变化前人的成就:
柳诚悬用《曹娥》、《黄庭》小楷法拓为大,力劲气完。矩其阴阳于羲于献,但以刀割涂加四隅耳。⑥
丙戌三月初五夜二更,带酒微醺不能醉,书于北都琅华馆。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勿忽。孟津王铎。⑦
“变”与“法”的辩证关系
“活”的境界是古法和变化的统一,王铎理想的境界是随心所欲的变化却不会违背法则,即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能因为王铎说过许多复古的话,就简单地认为王铎的观念是复古的。王铎虽然经常标榜自己是复古,⑧但是他不是在古人脚后亦步亦趋的寿陵馀子。他是借复古的名义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为自己的创新披上复古的外衣,在古法和自我之间都能左右逢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王铎书法追求奇变,他借助丰富的想象来打破成法的束缚,达到“活”的自由王国。在书论和文论中王铎都喜欢以龙的形象来比喻无拘束的活的境界。在《争坐位帖》的题跋中,王铎以“龙”来比喻颜真卿的书法:
今观公书法,根本二王,变化如龙。楷之精,行之神,书所造深且如此。呜呼!公书即不深造,独足令人想见忠愤,况艺文又若斯乎。⑨
《坐位帖》……焕然照人目睛,夺人神意,毫发毕出,如龙戏海,出没变化,莫知所至,观止矣!⑩
龙以其变化无常,不可端倪的形象成为对杰出书法的最高赞扬。对于王羲之的评价,同时人目之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还有传为梁武帝所说著名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也曾说:“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这都说明了王羲之书法善于变化的本质。王铎在《为太峰题羲之像》中也引用了《世说新语》的典故:“偶然弄柔翰,惊龙夸众目。”⑪王铎是真正使这种蜿蜒的形象具体化的书法家之一。在王铎看来,草书是各种书体中最难的,也是他自己最珍视的。他曾感慨:“草法之亡久矣,学之之难,难以告人。聊以自娱。”⑫虽说难以告人,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要告诉别人——在一次临写阁帖之后,他题到: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⑬
能使转就能变化灵活,王铎常常将法帖中断开的笔画都改造成圆转连续的线条,成为他标志性的风格——连绵草。这是技巧方面的论述。在另一件草书作品后,他说到了写草书精神方面需要的准备:
草书须意兴爽然,形体和畅,如登吾嵩顶长啸时光景,然后落笔。不然机滞,神不飞动,止可写行书。有意无意,不可书草也。⑭
写草书需要神的飞动和天机的灵活周转,也就是内在的活泼泼的体验,再加上擅长使转的笔法,最终达到“活”的境界。
这种活的书法追求,深刻地契合了书法的审美本质。书法,特别是行草书,正是因为体现出“活”这一人类审美的本质而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王铎准确地抓住了前进的方向,最终成就了一代大家。
① 谢萌.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②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98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7:301.
③④⑤⑥⑦⑨ 王铎.拟山园选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1册)[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⑧ 寇克让.王铎书法思想中的崇古观念[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⑩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62卷)[Z].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54.
⑪ 王铎.拟山园选集[Z].台北:学生书局,1979.
⑫ 王铎系列丛帖编委会.王铎法帖墨迹珍品集[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706-707.
⑬ 由智超.中国书法家全集(王铎)[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⑭ 黄思源.王铎书法全集[Z].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1667-1677.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谢 萌,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傅抱石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宇峰,硕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副主任;邹昌锋,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