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参天大树 硕果累累压枝——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百年辉煌记述

2010-08-15何冬梅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01003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农牧业甜菜自治区

何冬梅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010030

1 清末呱呱坠地 百岁生机勃发

巍峨阴山下,苍茫敕勒川,伴随着历史的长河,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历经世纪沧桑,终于迎来了百年华诞。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前身为归绥农林试验所,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绥远将军瑞良奏请清廷获准设立的。这是我区最早从事农林技术及教学的场所。1945年,归绥农林试验所更名为绥远省立第二农事试验场。1950年,绥远省人民政府在绥远省立第二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成立省立归绥农事试验场。建国后几经变迁,直至 2005年,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和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合并,恢复组建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为正厅级建制。

从其前身清末的归绥农林试验所一路走来,数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开创了百年基业。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这棵百年大树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该院已成为研究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人才队伍齐整、后勤保障完善的集科研、推广、生产、培训为一体的自治区综合性农牧业研究机构,为促进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农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2 年年攻坚不断 岁岁硕果压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他们沉入田间牧野攻坚克难,为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院强大的人才梯队支撑起了将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不断推向现代化的多个主要研究领域和十几个重点学科,其中蜚声国内外的三大研究领域为:农作物、家畜、草原。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优势学科为:小麦、玉米、油用向日葵、马铃薯、甜菜、胡萝卜、旱作农业、肉牛、肉羊、绒山羊、动物营养、草原勘测设计规划。

种植业领域可圈可点的科研成果有:新中国建立之初,针对全区农业处于广种薄收、缺乏良种和科学种植技术的粗放落后状态,引进“甘肃96”小麦和“毕红穗”小麦、“大头”胡麻、“里外黄”马铃薯和甜菜等10多个优良作物品种,并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先进种植技术,如疏播密植、实时早播、药剂拌种、化肥施用等增产技术,为内蒙古农业大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甘肃96”小麦在河套土默川地区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并基本上解决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锈病、倒伏问题,结束了当时我区小麦生产单产低的现状;甜菜的试种成功结束了我区没有甜菜种植的历史,为自治区建设糖厂、发展制糖工业开创了先决条件;优质、高产马铃薯的大面积种植,为以后全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引进优良品种、提高作物单产的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成功选育出一批小麦、谷子、莜麦、马铃薯新品种。特别是自行选育出的“内蒙古五号”甜菜新品种,是自治区的第一个甜菜主栽品种,也是新中国首个最重要的自主研发的甜菜新品种,成为全国后来育成的许多甜菜品种的重要的原始亲本材料。该品种的成功选育,不仅为自治区,也为全国的甜菜生产和制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使内蒙古跻身为全国最重要的甜菜生产和制糖工业大省。1982年这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转化,直接促进了全区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小麦、甜菜两大粮糖作物的增产,支撑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处于困境的自治区农业,对稳定当时的全区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养殖业科学技术为农牧民增产增收做出较大贡献的成果有:建国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开启了全区乃至全国培育草食家畜品种的先河,主持或同兄弟单位合作,先后培育育成了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内蒙古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品种群、彩色卡拉库尔羊品种群、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内蒙古肉牛、内蒙古白猪、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马、三河牛及三河马等优良家畜品种,为自治区畜牧业养殖效益的提高和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率先研究并推广应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大大加快了全区绵羊改良工作的步伐;其中“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品种的育成也都获得了科技进步或成果奖。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针对内蒙古牧区病虫肆虐、病害已上升为危害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矛盾的实际,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和疫苗的研制。以羊肠毒血症菌苗和牛肺疫不经检疫注苗方法的研制成功为代表,为羊肠毒血症和牛肺疫等烈性传染病防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措施,使羊肠毒血症在自治区范围内基本得到控制,牛肺疫和马传贫等疫病完全灭绝;马饮水驱虫方法和布氏杆菌病菌苗饮水免疫方法的创新受到了国内外兽医专家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土霉素治疗开放性马鼻疽病理形态学及治愈机制的研究,丰富了传染病理学的理论,填补了马鼻疽治疗病理形态学的空白,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全区控制与消灭马鼻疽疾病的进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快速诊断猪瘟”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较,功效提高48-168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编入防治家畜传染病教材;肉毒梭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犬细小病毒肠炎诊断与防治成果的推广应用,使这三种疫病在自治区尽快得到了控制;另外,布氏杆菌病不经检疫注射19号菌苗的安全效果研究、家畜寄生虫调查以及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技术等研究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净化了畜牧业生产环境,为畜牧业生产高效发展提供了安全保护屏障。目前多种畜禽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已被扑灭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的先辈们为自治区畜牧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科院学的研究人员,在前辈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科研面向市场、面向生产、面向未来,在农作物、家畜和牧草品种选育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为新时期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复合杂交、冷冻精液、胚胎移植等先进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应用上成效显著。先后育成了优质高产高效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120个、动物新品种26个、牧草新品种11个。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436项,其中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178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8项、二等奖38项。2009年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自治区项目98项。获得经费510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经费1350万元,该成绩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和自治区科研与教学单位第一。

农业方面,获得沙冬青乙烯应答转录因子基因和沙冬青热激蛋白基因;成功将沙冬青抗旱耐寒脱水系基因转入甜菜;亚麻雄性不育基因和向日葵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ENEBASNK得到登录;获得58个柠条抗旱基因;提出甜菜丛根病室内早期快速、准确鉴定筛选技术体系;成功设计合成了用于BNYVV的RT-PCR检测三对引物。

自治区创新基金项目“河套灌区主要优势农作物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小麦“农麦2号”套种玉米“内单314”亩产1198.5kg的测产结果,使自治区首次实现了超吨粮田、超高产田的双超目标;育成小麦新品种“农麦2号”,推广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540.6kg,而且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粉的标准;培育出向日葵新品种“科阳5号”等5个新品种,推广向日葵新品种243.15万亩,取得经济效益5776.47万元,并首次获得一株向日葵可以抑制核盘菌菌核形成的生防菌株;选育出我国第一个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含糖率突破16%的甜菜抗丛根病新品种“内甜抗201”和甜菜单粒抗丛根病雄性不育杂交种“内甜单1”及两套我国首批甜菜抗丛根病单粒雄性不育系;设施蔬菜种植新技术推广转化用于赤峰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生物防治病虫草害综合技术,使巴彦淖尔市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为解决内蒙古地区阴山北部旱作农业地区增产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枸杞一号”优质新品种成功育成,填补了自治区空白。

畜牧业方面,山羊胎儿遗传性甲状腺肿在我国属首次发现,对山羊优生和仔畜繁殖率的提高均产生了明显效果;羊消化道内内源蛋白质周转规律的被揭示为国内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电镜及免疫电镜对感染细胞内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动态学的研究为兽医科学理论增添了分子水平的内容,丰富了传染病理学理论;首次在全区成功研究并获得克隆牛;取得 “肉牛杂种优势DNA多态性系互测”;“蒙古牛和主要肉牛品种BMPS基因比较”二项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建立起绒山羊和舍饲绒山羊甲烷菌mcrA基因的指纹图谱。

建立起了奶牛混合饲料(GMR)饲喂体系,有效提高了奶牛的养殖技术水平;“优质肉羊快速扩繁技术与现代绿色技术集成研究示范”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肉羊高效繁育技术推广到自治区5个盟市,推广数量达15万只;“内蒙古优质细毛羊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和“内蒙古白绒山羊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及生产化示范”二项重要新成果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并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赖氨酸盐酸胶囊包衣方法”和“长链脂肪酚钙盐制备方法”两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已在生产上转化应用;成功研制出高产奶牛疫病防控技术和微生物制剂,为稳定奶业产业提供了保障。

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加强草原建设。在开展牧草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优良牧草引种和野生牧草、饲用灌木驯化选育,筛选出驼绒藜、荔荬豌豆、木地肤、蒙古扁桃、大青山早熟禾等一批适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的,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草种;牧草、饲料作物丰产栽培技术和草灌结合旱地直播人工、半人工草地建立综合技术的研究成功,推动和加快了自治区中、西部地区高产畜群草库伦建设和大面积退化、沙化低产草场改良的进程;成功研究提出草地植被摇感监测关键技术和用内插法获得全尺度下草原植被产量信息技术;总结出全区不同草地划区轮牧及休牧模式,被自治区评为十大创新技术在全区牧业旗县进行推广;提出了牧草驯化、人工草地建植、退休草地改良等一批新技术。通过对全区饲草资源及草场载畜量的研究,为牧草平衡、以草定畜、发展季节畜牧业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已经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新牧区的发展建设。

目前,该院仍然继续承担着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科技项目。这其中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73”、“863”、“948”、 “跨越”、“行业”、“重大成果转化”、“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该院自育的 “轮选1号”研发出了“福来康泰”牌亚麻籽保健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受到消费者得青睐。巴彦淖尔市华龙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该院的青椒新品种进行脱水加工,每年新增产值100万元。

3 内引外联优势互补 漂洋过海寻求合作

最近三十多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这棵百年老树的树干和枝蔓不断向四面八方纷披,以互惠双赢的姿态,承接异地的阳光,分享自己的雨露;她的根系不停地向外伸展,以谦逊合作的姿态,最大限度地汲取异域的养分,与不同文化交流互动。这是遮住百年老树老而弥坚、不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该院主动加强与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确立双方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前不久,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和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为中心正式揭牌。同时,中科院已初步确定在该院四子王旗基地建立高空气球飞行基地,并达成在大气层高空平流辐射育种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同中国农科院签订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协议,已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原资源科学利用等多个领域开始了合作研究,双方决定共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内蒙古教学培训基地;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中国农大教学和科研基地,双方继续深化在旱作农业方面的合作研究。

不断扩大同区外省院科技合作。同东北三省四院正式签署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与华北5省(含河南省)农科院巩固深化科技合作,各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农牧业合作研究。

努力密切同区内院校、盟市、企业科技合作。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继续开展草原、农作物合作研究。和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巴彦淖尔四市政府达成协议,分别在上述四市建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分院。并强化了同内蒙古恒丰等10多家企业的研企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和蒙古国联合开展“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与放牧的响应与适应”项目,和英国洛桑研究所共建了中英植保实验室,同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建立牧草、奶牛科技合作关系,与加拿大继续开展平衡施肥研究,深化同澳大利亚和日本畜牧领域的合作研究。

百年华诞,天长路漫。我们期待着下一个百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秉承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谱新章,开创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猜你喜欢

农牧业甜菜自治区
甜菜应答盐胁迫的RING型E3连接酶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二二三团甜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