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释贵定茶文化

2010-08-15张其生

茶叶通讯 2010年4期
关键词:贡茶名茶茶树

何 莲 张其生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湄潭·564100)

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高原,是一座闪光的茶文化宝殿,贵定在这个宝殿中蕴藏着许许多多艳丽的瑰宝。打开中国地图,用“贵”字开头的省份,只有“贵州”。不妨再打开贵州地图,用“贵”字开头的县份,也只有“贵定”一个。 折开“贵”字,“贵”是“中”国的“一”个宝“贝”,而宝贝中的宝贝,就一定在贵定。笔者曾先后十次到贵定学习、考察“探宝”,真是探不尽挖不完,因为贵州是中华茶文化资源的富集区,贵定是富集区中巨大的茶文化资源“宝库”。

浅略梳理一下,贵定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文化厚重,她拥有独特地质地貌特性,品质优异性、民族唯一性和茶俗多样性,是贵州乃至中国任何一个产茶县无法比拟和复制。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就是品牌,用文化品牌的制高点去掌握主动权,撬动和引领茶产业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去获得消费者的市场份额,实现茶文化、茶经济、茶农“三赢”。限于时间和篇幅,把学到和挖到的贵定茶文化亮点,似乎可简单归纳为“三、二、一、一”。

“三”,就是三座山:1583.6 米云雾山、1583 米阳宝山、1973.7米斗蓬山,这三座山峰统属苗岭山脉,虽在中国大地算不上很高的山,也不是十分著名的山峰,但它们历史文化价值的含金量极高。先说贵定南部的云雾山,地跨贵定、惠水、龙里三县,是千年贡茶山。众所周知,元朝泰定二年(1325)向皇上进贡茶[1];明洪武五年为皇宫贡品;清《康熙贵州通志》记述:“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乾隆五十五年立的贵定云雾贡茶碑更是历史明证;建国后的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举办第三届土产交流会专辑评价:“茶叶……以贵定五区云雾山鸟王茶最好”;1988年10月12日中国著名茶学家、八旬高龄陈椽教授题有:“贵哉定钩,清茗贡修,云海雾都,质量兼优”。北部阳宝山,是佛教名山,阳宝山、峨眉山、鸡足山组成西南三大佛教圣地,曾被古人喻为“小泰山”,历史上对阳宝山和阳宝山茶有许多记载,更有诸多名人雅士上山修学品茗,连明代天启皇帝的老师都在山上读书诵经。世界文化名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曾亲笔题词:“佛茶”,这是对阳宝山佛茶文化的最高评价[2]。再说东部的斗蓬山,地跨贵定、都匀、麻江三县市,是美伦美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前是人烟稀少的茫茫原始林带,山上分布着许多野生大树茶;1979年高级农艺师宫光华在斗蓬山1800多米处的二道岩老林边发现一株树干高6米,干粗直径45厘米,树围140厘米的大树茶;嗣后贵定县茶产办杨锦标等在斗蓬山考察发现多株大树茶;可喜的是,原县政协主席喻贵礼与现政协主席方昌国等在斗蓬山西南侧的贵定东部岩下乡海拔1600米的茶山寨考察发现了16株100~200年以上的古茶树,在斗蓬山西北侧的丫口寨考察又发现了6株古茶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是古茶树的故乡,地处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茶文化发祥地的中心地带[3],以往在贵州调查发现的野生大树茶,比较集中在黔北(如务川、习水、赤水、桐梓、沿河、道真等)和黔西南(如晴隆、普安、兴义、兴仁、贞丰、盘县、普定等)两大版块,现在苗岭中段的斗蓬山和云雾山的大山深处及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许多野生大树茶,这说明整个贵州高原,自北往南,从东到西都有广泛的野生大树茶分布,且进一步引证了贵州发现世上唯一的茶籽化石不是偶然,也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有着广泛的茶树原生地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的基础[4],所以说在斗蓬山、云雾山多处发现的野生大树茶,同样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的重要原始材料。

“二”,就是二个名茶,这二个名茶不是一般的名茶,而是历史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极品。一是贵定云雾茶——贵州九个历史名茶之首,二是贵定雪芽茶——国家级名茶评比得分之首的新创名茶[5]。一个产茶县同时获得这二个名茶不容易,而同时获得首个历史名茶和得分之首的殊荣更为难得,这不仅贵州属首次,在中国也属少见。品牌可打造,品质也可打造,英国人爱喝红茶而不生产茶,而立顿公司靠收购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茶叶主产国的红茶,整合资源,利用网络营销策略,垄断世界红茶市场,立顿有句名言:品质是打造出来的。而我们贵州生态绿茶以及贵定二个名茶在很大程度上靠大自然的恩赐。二个名茶就处在1200~1400米的高山,纬度低,约北纬26.2°,日照少,地质环境优良的大环境中,品质自然优异了。以贵定雪芽茶为例,它主产区在云雾湖周围山地,从地质环境来说属硅酸盐岩碎屑岩组,是我省优质茶叶的优生地质环境区[6],由于硅酸盐岩区有效态矿物元素持续释放力强,茶叶中矿物吸收量明显大于碳酸盐岩区,茶叶中吸收矿物元素多,茶叶品质就好,风格独特。如果茶叶品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排序的话,碎屑岩>变质岩>含煤地层>玄武岩>不纯石灰岩>紫色岩>白云岩。所以说,云雾山出好茶,除了“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兼俱的植茶生态环境外,还应加上优质的地质环境和优良茶树品种和高超制作技艺。

“一”,就是一块云雾贡茶碑。历代中国有很多贡茶,但立碑的贡茶罕见,而在苗族聚居茶区立碑更为难得,这是贡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它对中国苗汉茶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5千年前中国三大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三个原始部落联盟,中原战争蚩尤战败,其后裔——苗族先民,沿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开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徒,最后,大多在与世隔绝的贵州山地定居,其中苗族一支——海葩苗[7]进入黔东南,又迁到黔南贵定窑上乡茶山(地名)居住,最后又顺着摆哈(贵定南端与平塘、惠水交界)山梁向北迁移到今贵定云雾镇云雾山仰望一带世代定居,为生存拼搏,治水造田,开山植茶,与茶山茶叶为伴,用聪明智慧创制了优异的云雾茶,成为皇室贡品,层层盘剥勒索,仰望苗家一年辛苦采制的云雾茶全部上交,也不够官府需用,苗家生存无门,忍痛烫伤茶芽,官府批文,才准行停派,为安抚苗民,拨银四百二十两恢复发展茶叶生产,除了高兴,苗家很聪明在云雾山关口立起一块由青石凿成228字的闻名于世的贡茶碑,见证了伟大坚强的苗族贡茶的历史。当时谁曾想到,从中华民族三大河流——黄河、长江、珠江的广袤空间长达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大迁徒中,蚩尤的后裔开创了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同时,开拓了中华茶叶文明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中外名家的评说就是最好的回答。哲学家秋阳说过:“苗家不仅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总库之一绝”。四川农大李家光教授曾带领茶叶系学生到过贵州湄潭实习考察,在论文中说到:“贵州濮苗不仅开拓了当地早期文化、农业生产,并且在茶叶利用加工,栽培方面有特殊贡献”[8]。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格迪斯在他的《山地的移民》中写到:“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这两个民族都为世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写到这里不妨多说几句,其实苗族不是中国才有,只能说她源于中国黄河流域,黄炎的追赶,才自中国逃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美国等地躲避,应当说苗族分布于世界各国,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而坚强的民族,她不仅把中华农耕文明传播到世界,同时传播和继承了中华茶文明。因此,有理由说,贵定的云雾贡茶碑,不仅仅是一块世界罕见的贡茶之碑,而且是一块苗族的丰碑,是一块具有世界性的茶文化重量级石碑。最值得重墨的是日本,记得在60年前,日本学者还跟随英国人说茶树原产于印度(印度当时是全球最大产茶国和出口国,印度历史上曾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在那里开办许多茶厂公司),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见到贵州茶学家刘其志等有关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和茶树起源演化文章,特别是八十年代初,贵州晴隆发现距今一百万年的四球茶茶籽化石之后,才改口称茶原产中国,日本著名茶叶专家松下智署文说到:“茶事的最早利用由生食到烤制,由于山地民族利用生活中蒸煮技术对茶叶加工,首先利用的是中国苗族”。既然国外学者对苗族如此关注、看重,我们身在贵州,贵定云雾贡茶产于贵定、惠水、龙里三县交界的苗族聚居的山寨,我们没有理由不说云雾贡茶的历史文化就是一部绚丽多彩的苗茶史册,她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这就成为云雾茶和贵定茶文化的最大亮点和拐点。

提一个建议,上面说到贵定是我省茶文化的重镇,是茶文化矿藏的富集区,彰显很多茶文化的亮点、拐点,为继续发掘、大力弘扬,打造世界一流的茶文化品牌,占领世界苗茶文化研究的制高点,建议在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和贵定县的双重领导下,创立“贵定国际苗茶文化研究中心”,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全球,创办内刊,全国全球交流,创办苗茶文化展示厅和主题公园,举办苗茶文化旅游、祭祖、高端论坛。彭荫荪先生说得好:贵定是名茶之乡,贡茶原种地,“佛茶”原产地。四川蒙顶有块汉代种茶碑,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发展地,贵定有块苗族抗贡碑,是否可以加上一句,贵定是世界苗茶文化发祥地。

1 贵定县人民政府.贵定县申报“中国苗岭贡茶之乡”汇报材料.2006.10.21

2 望亚兰,张其生.贵州茶文化[M].珠海出版社2009.11.

3 王旭峰.贵州茶为“贵”——从贵州茶文化看贵州茶[J].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论文集.

4 张其生,王 英,陈立杰.夜郎道,古茶香[J].茶业通报,2005.(3):133.

5 李金石.贵定雪牙[J].中国名茶志贵州卷.

6 毕 坤,王尚彦.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与贵州优质农产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2.

7 张其生,孙玉玲.贵州苗族对中国茶文化的杰出贡献[J].上海茶业,2009,(1):32.

8 李家光.古黔濮苗对茶业的贡献[J].贵州茶叶,1985,(1):17.

猜你喜欢

贡茶名茶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武皇贡茶园 七佛茶品香
茶的箴言
浅谈贵州的历史名茶
美丽的山茶树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
话题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