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体诗例话:郁达夫与钱锺书
——“后唐宋体”诗话·之三

2010-08-15浙江王尚文

名作欣赏 2010年34期
关键词:钱锺书诗词小说

/[浙江]王尚文

唐宋体诗例话:郁达夫与钱锺书
——“后唐宋体”诗话·之三

/[浙江]王尚文

郁达夫

詹亚园《郁达夫诗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本节所引郁诗均出自此书)引述了数位名家关于郁达夫诗词创作成就的评价,一致认为郁的散文、小说不及诗词。刘海粟说郁“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孙百刚曾对郁说:“你将来可传的,不是你全部的小说,而是你的诗。”郭沫若说:“他的旧诗词比他的小说更好。他的小说笔调是条畅通达的,而每每一泻无余,他的旧体诗词却颇耐人寻味。”文学欣赏与评价,见仁见智,难以划一,也不宜、不必划一。我则以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坐标中,郁的成就与影响不可低估;在五四以来的旧体诗词的坐标里,郁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两者相比,诗词的成就与影响不及其小说、散文。

郁的散文,尤其是小说,是现代作家的作品,具有现代性,也有其个人的风格与魅力。在现代文学史上,万万不可忽视郁的作品,不可低估他的地位;否则,就是一部残缺的不完整的文学史。而在现代诗词史上,缺了他,固然也是缺憾,但问题并不太大,他不过是诸多唐宋体作者中的一位。现代文学史可以不提他的被誉为诗词代表作的《乱离杂诗》《毁家诗纪》,却不能不说他的《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我们今天之所以重视他的诗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新文学史上的大名;否则,他的旧体诗词大概未必会引起如此这般的关注。乐齐主编的《郁达夫小说全集》尊郁为“现代小说一代宗师”,似乎大家也都通得过;至于诗词,若尊之为“宗师”,那就难说了,有不同看法的人肯定不少。他的诗词始终没能走出唐宋体的藩篱,其中部分作品若抹去他的名字,混入前人的集子,足可乱真;但他的小说散文却绝无此虞。

作为小说散文作家,郁无疑是一个现代作家;但作为诗词作者,却不是,起码不完全是。其《题写真答荃君三首》之三:“儒生无分上凌烟,出水清姿颇自怜。他日倘求遗逸像,江南莫忘李龟年。”就明确自认是个“儒生”;《丙辰元日感赋》也说:“百年原是客,半世悔为儒。”有时自说是“士”,如“士生季世实可怜”,“贫士生涯总可怜”。无论是作为“儒生” 还是“士”,他的精神世界和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就会有重合的部分,他的诗词就会自然而然融入唐宋体。最能表现这一点的,莫过于作者于1919年从日本回国参加外交官与文官考试前后的诗作,参考前的期许、被斥后的落寞与激愤几与封建科举时代的举子毫无二致。《题春江第一楼壁》:“匆匆临别更登楼,打叠行装打叠愁。江上青峰江下水,不应齐向夜郎流。”用钱起“江上数峰青”句,又反用李白流放夜郎事,以表志在必得的心情。被斥后作《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猝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江上芙蓉惨遭霜,有人兰佩祝东皇。狱中钝剑光千丈,垓下雄歌泣数行。燕雀岂知鸿鹄志,凤凰终惜羽毛伤。明朝挂席扶桑去,回首中原事渺茫。”又《静思身世,懊恼有加,成诗一首,以别养吾》:“匆匆半月春明住,心事苍茫不可云。父老今应羞项羽,诸生谁肯荐刘蕡?秋风江上芙蓉落,旧垒巢边燕子分。失意到头还自悔,逢人怕问北山云。”和封建科举时代的落第书生有何两样?

被誉为代表作之一的《毁家诗纪》,其中以“紫云”、“红儿”、“樊素”等指称王映霞,与第八首中称王为“下堂妾”一样,确有“泄愤”之嫌,只觉别扭。郁、王毕竟曾是正经的正式夫妻,贬之为歌伎、侍妾,其实同时也是一种自贬。如果勉强解释为这些词语意指夫妻之妻,那也典型地反映了用已死的文言表现活生生的现实的尴尬。我以为,不能不承认郁的心灵深处确实还有不少旧文人意识以至封建意识。

有趣的是,小说《沉沦》主人公“我”,也写过两首七律:“峨眉月上柳梢初,又向天涯别故居。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乱离少年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夜夜芦根秋水长,凭君南浦觅双鱼。”“醉拍栏杆酒意寒,江湖牢落又冬残。剧怜鹦鹉中州骨,未拜长沙太傅官。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其实这两首诗本是郁的旧作,小说仅是借用而已。原诗标题分别是:“八月初三夜发东京,车窗口占别张、杨二子”、“席间口占”(又作“冬残一首题酒家壁”)。两首诗正是夫子自道,与曹雪芹代香菱学诗、代宝玉作诗不同。小说不过是将前一首的面别口占,改为“用铅笔写了一首寄他东京的朋友”。两诗与小说中“我”当时的心情颇为合拍。不过,小说中“我”为现代青年,而郁所借用的诗却可编入清甚至清以前诗人的集子而不显突兀、另类,不会产生“不像”的感觉。我谓之有趣者在是。这也足证郁身上残留了颇为浓厚的旧文人气息。

郁自许甚高,《论诗绝句寄浪华·之四》(1916)云:“少年怀抱各清真,我爱妍华尔爱新。翻得当时公案否?论诗海内第三人。”他有心学李白,在《自述诗十八首》中说“侬诗粉本出青莲”;又在《留别家兄养吾》中说“薄有狂才追杜牧”,但从总体看,他并未把诗当做自己主要的文学追求,有意以诗鸣世,作个诗人。诗作大多率性而为,只是生活的副产品,后期更多的是应酬之作。读唐、学唐,唐宋体对他来说自是熟门熟路,游刃有余。

诗曰:

异国沉沦一少年,欲追小杜赋新篇。

鱼游千里盘为沼,辜负长才可自怜?

钱锺书

钱锺书是当代唐宋体诗人中的翘楚之一,诗作的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尤其是典雅文言的运用,别开新面,几已炉火纯青。他以学问为诗而见性情,以性情为诗而见学问,浑然一体,殊属不易。

读他的诗集《槐聚诗存》(三联书店,1995年版,本节所引钱诗均出于此书),我联想起了李白《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此诗可分“西上”、“俯视”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前一个是超现实的游仙境界;后一个是诗人俯视所见的现实世界。钱锺书的诗似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他精心营造的象牙塔——或可以他在《还乡杂诗》中所说的“装成七宝炫楼台”为喻,“争如歌啸乱书中”(《答叔子》),“且容独立世如遗”(《再示叔子》)可作注解 ;一个是他在象牙塔往外看到的世界。而且,写塔中生活的居多,写塔外现实的较少。当然,无论塔里塔外,其诗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但不能不说,他并没有在他的诗里充分地写出作为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大爱大悲。在现代唐宋体作者群中,这一点颇具典型性。柯灵《促膝闲话中书君》谓:“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与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之珍奇入我怀中。”是为知言,然以渊博与睿智为“精神支柱”,就诗人、诗歌而言,终有不足,不管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诗道,都不能吻合无间。柯灵是从正面看,若从另一面看,说得苛刻一点,是有欠深刻与博大。他评自己的《中书君诗》为“才子诗,全凭才华为之”,可谓有自知之明者,光凭这一点,也就非常难得。

作于1938年的《哀望》就是李白“俯视”式的作品: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

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

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

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首联对句既承出句写败亡的惨状,更写出心灵的屈辱、无奈、无助,确是警句!颔联出句之“重”、“轻”非动词,系状语,即重于泰山之重、轻于鸿毛之轻。两句谓民族危亡之际,即使是死也应为国而死;纵然相信有所谓“他生”,也会珍惜“此生”:曲尽当时国人生死两难之处境。此联不同于一般号召慷慨赴死的口号,因败亡之鬼固有抗敌而死者,也有敌人屠城而死者,后者甚至更多,更深一层写出了当时民族的灾难。颈联一实一虚,渲染出了国人的悲愤、悲凉。又如《将归》之一:

将归远客已三年,难学王尼到处便。

染血真忧成赤县,返魂空与阙黄泉。

蜉蝣身世桑田变,蝼蚁朝廷槐国全。

闻道舆图新换稿,向人青只旧时天。

“蝼蚁朝廷”有人说是指国民党政府,当然可通;但我却觉得更可能是指汪精卫汉奸政权。末句“向人青只旧时天”(“青”双关青天之青与青眼之青),似非亲历者不能到,作者于想象中得之,不是“渊博与睿智”所能完全解释的,实深于情也。

塔内是精神贵族的生活,读书、赏月、作诗、饮酒、访友、清谈……当然还有爱情。试举数例,以见一斑。如写于1939年的《午睡》:

摊饭萧然昼掩扉,任教庭院减芳菲。

一声燕语人无语,万点花飞梦逐飞。

春似醇醪酲不解,身如槁木朽还非。

何心量取愁深浅,栩栩蘧蘧已息机。

同年《寓夜》:

袷衣负手独巡廊,待旦漫漫夜故长。

盛梦一城如斗大,掐天片月未庭方。

才悭胸竹难成节,春好心花尚勒芳。

沉醉温柔商略遍,黑甜可老是吾乡。

同年《对月同绛》:

分辉殊喜得窗宽,彻骨凝魂未可干。

隘巷如妨天远大,繁灯不顾月高寒。

借谁亭馆相携赏,胜我舟车独对看。

一叹夜阑宁秉烛,免因圆缺惹愁欢。

塔内真是别有洞天,安谧,宁静,闲适,几欲令人流连忘返。

但象牙塔毕竟在尘世之内,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由于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会有塔外现实世界的干扰,塔内人也并非真能、真已忘情于世,自然也会有牢骚。有1938年《陈式圭郭晴湖徐燕谋熙载诸君招集有怀张挺生》可以为证:

苍生化冢海扬尘,尚喜樽前聚故人。

暂借群居慰孤愤,犹依破国得全身。

解忧醇酒难为力,遭乱文章倘有神。

张俭望门憔悴甚,并无锥卓是真贫。

1939年的《苦雨》也说“石破端为天漏想,河倾弥切陆沉忧”;1940年的《夜坐》更说“便说酣眠容鼠啮,独醒自古最难任”。同年《笔砚》:“忧患遍均安得外,欢娱分减已为奢。”

值得注意的是,《槐聚诗存》所收之诗起于1934年,迄于1991年;1934年至1948年的十四年收诗约一百三十四题共约一百九十五首,1949年至1991年的四十二年收诗约三十八题共约七十八首。我们几乎可以大胆断定诗人实际所作数目必定大大超出诗集之所收。诗集序说到“自定诗集,俾免俗本传讹”,在此过程中他在杨绛的帮助下“选定推敲”。由“选定推敲”四字可见一定有所删汰,可能量还不少。前人编辑出版自己的诗集,一般都很慎重,有的还特地请师友代为删定,因为常因敝帚自珍而难以割爱,下不了手。看来钱锺书也不例外。但1949年前后诗作数量实在不成比例,1949年后的太少了。可能的原因也许有二:一是本来就写得少;一是选择较严,删汰甚多。不管出自哪一原因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而且,1949年后的诗风也有微妙的变化,塔外之诗难得一见;塔内之诗也有衰疲之气。1950年《答叔子》:“病马漫劳追十驾,沉舟犹恐触千帆。”“座中变色休谈虎,众里呼名且应牛。”1952年《刘大杰自沪寄诗问讯和韵》:“心事流萤光自照,才华残蜡泪将干。”若非白纸黑字地摆在面前,我怎么也难以相信钱锺书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同年《生日》:

身心着处且安便,局趣容窥井上天。

拂拭本来无一物,推挤不去亦三年。

昔人梵志在犹未,今是庄生疑岂然。

聊借令辰招近局,那知许事蛤蜊前。

“三年”,岂不正是从1949年算起?王梵志白首而归,答邻人“昔人尚存乎”之问,说“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我读钱锺书1949年后诗,也有昔人尚存乎之问;从诗看,确“非昔人”矣。看来,象牙塔已严重损毁,难以为继。他曾经“高歌青眼”,现在只能满足于“随分齑盐”(1959年《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即追和其去年秋夕见怀韵》)。1954年《大杰来京夜过有诗即饯其南还》:“欲话初心同负负,已看新鬓各斑斑。”

1989年《阅世》:

阅世迁流两鬓摧,块然孤喟发群哀。

星星未息焚余火,寸寸难燃溺后灰。

对症亦知须换药,出新何术得陈推。

不图剩长支离叟,留命桑田又一会。

“不图”句原注曰:“放翁《杂咏》:‘幽幽剩长身。’《寓叹》:‘人中剩长身。’‘长’同‘长物’之‘长,去声。’”由于诗集最后是“代拟”之作,这首《阅世》可以看成是诗人的自我小结,意味深长。我的感觉是,诗人已然完全走出象牙塔,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看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此诗虽不免消沉,但他写出了消沉,以“孤喟”唱出“群哀”,改变了他年轻时“气犹埋剑出,身自善刀藏”(1943年《斯世》)的态度,有力地证明了他并没有真正消沉,而是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可惜的是此后的诗作在集中只留下了上面所提到的《代拟无题七首》。

钱锺书曾自谓“或者病吾诗一‘紧’字,是亦知言”。如何理解这一“紧”字?还颇难说清。或指意象密集,不够疏朗;或竟是气偏急促,不够从容。孟子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言”与“气”有关。什么关系?韩愈解释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短气衰可能是“紧”的根源。诗人有时过于讲究“字字有出处”而于气则不免难以顾及,或许有之。如《此心》:

伤春伤别昔曾经,木石吴儿渐忏情。

七孔塞茅且浑沌,三星钩月不分明。

闻吹夜笛魂犹警,看动风幡意自平。

漫说此中难测地,好凭心画验心声。

可以说确实做到了“字字有出处”,句句用典故,说的也都与心相关,但其气却不太一贯,其意也不太分明,在集中算不得是上乘之作,庶几可为“紧”之一例。

不过,我重点要说的是并无此病的佳作,兹以《渊雷书来告事解方治南华经》为例:

塞雪边尘积鬓斑,居然乐府唱刀环。

心游秋水无穷境,梦越春风不度关。

引咎敢尤人下石,加恩何幸案移山。

五年逋欠江南睡,瓶钵行看得得还。

苏渊雷被错划为右派后北贬哈尔滨,1962年摘帽放还,钱氏故有此作。《苏渊雷文集》诗词卷亦收此诗,系于1962年,诗中所说“五年”,恰自1957算至1962年。据此可以断定钱诗作于1962年,《槐聚诗存》系于1959年,恐误。此诗也是字有出处,也用典故,但几乎人人耳熟能详。首联对句“居然”,一指“事解”出乎意料,二寓喜出望外的惊异之情。颔联出句既照应诗题“方治南华经”,更写渊雷心胸开阔博大;对句承之,而又进一步臆想渊雷对友人思念之深切。颈联劝诫渊雷切勿记恨落井下石的小人,更要为“事解”而感到庆幸;“引咎”、“加恩”当时在政治上正确得很,但极富弦外之音,让人只有苦笑而已。尾联纪实,但情趣盎然:五年来在塞雪边尘中煎熬,回来该好好休整一下了;据知渊雷信佛,一瓶一钵得而还,喜悦潇洒跃然纸上。此作诚挚得体,一气呵成,收放自如,既是诗人集中的佳构,也是《苏渊雷文集》诗词卷所收友人同类作品中之佼佼者。

由这首诗,我联想起有些唐宋体作者或多或少都有歌颂反右、歌颂大跃进、歌颂“文化大革命”的作品,即使后来时过境迁,仍然保留在自己的诗集里,毫无反省之意,令人不解。钱锺书没有写过这样的作品,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和他的小说一样,钱锺书特别善于用喻。如《杂书其中一首》:“初凉似贵人,招请不肯致。及来不待招,又似故人至。” 《游雪窦山四》:“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 《骤雨》:“大暑陵人酷吏尊。”《示燕谋》:“地似麻披攒石皱,路如香篆向天弯。”都很传神,一读之下便让人难忘。

《山斋凉夜》:“相看不厌无多月,且住为佳岂有乡。”将前人两个对立的意象、两层相反的意思组接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张力,别具风味。但也不是没有瑕疵。如《哀若渠二》“十九人最少”一句,造语勉强,难明所以。亏了有如下原注:“君赠余诗云:‘十九人中君最少,二三子外我谁亲。’”但十九人中,作者与若渠究竟谁最年少,尚是问题。

诗曰:

学富五车才八斗,论诗高妙亦吟诗。

不冻港中风浪静,难见怒涛如碧池。

作 者:王尚文,学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 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

猜你喜欢

钱锺书诗词小说
钱锺书的幽默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