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2010-08-15□沈丽
□沈 丽
《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了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框,使主要音乐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贝多芬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
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
《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1803-1814)。1803-1816年间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1816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
1789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传播,可有助于彻底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黑格尔称拿破仑为“巴黎的国法大师”;约翰·伏斯称拿破仑为“我们的盟友”)。他把拿破仑看作革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倾注了他对革命的全部热情。乐曲完成后,1804年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认为拿破仑玷污了神圣的事业,背叛了人民。于是,他把交响曲的标题改为“英雄”。
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
1.创作风格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创作中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思维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以及他的新风格——英雄性、群众性的风格。这首作品抒发了贝多芬对共和以及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题精神的热情颂扬。作品情感的深度、主题材料的新颖、和声的大胆等等都是他早期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像民间史诗一样,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现的,也是在他那个时代中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伟大的革命时代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优秀品质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换句话说,在贝多芬作品中对英雄的概念具有人民群众的性质,即在情节的发展中,不仅出现个别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有人民群众的形象。因此,《英雄交响曲》也可以叫做“公民的戏剧”,它那传统的四个乐章,每一乐章有如戏剧中的一幕,按情节内容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构思统一的整体,同时,第一乐章战斗的英雄形象和巨大的紧张斗争场面,第三、四乐章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喜悦的欢呼,又与第二乐章悲剧性的葬礼构成对比。英雄的斗争以胜利的狂欢作为结束,说明了英雄为未来的幸福而献身,但他的牺牲并不是枉然的。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2.开创新的创作特点
这部作品是一部里程碑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远远超过了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乐的意义和风格了。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它的创作内容已明确地与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相结合,大大加深了交响乐体裁的社会意义,开辟了器乐创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2)英雄性的构思和形象已经成为整个交响曲的主导。
(3)整个套曲从一个统一的题材和构思出发,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各乐章之间在内容上是前后连贯的,在音调上也相互联系(它以第一主题的音调作为串联各乐章的基线),各乐章之间内在联系紧密。
(4)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标题性的创作原则,使这部作品的巨大而复杂的构思通过典型形象的刻画具体表达给听众,因而大大缩短了器乐体裁与广大听众之间的距离。
(5)由于表现内容和刻画形象的需要,他大胆突破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程式,在创作上进行了各种革新。如:在第二乐章运用葬礼进行曲的音乐;第四乐章运用变奏性和回旋性相混合的结构,使乐章的规模更加庞大和多样化了;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了复调手法,使巴赫式的复调传统增加了战斗性和英雄性的新的特质;扩大了副部的结构和意义(一般说,在海顿、莫扎特的交响乐创作中副部发展都不是很大的)等等。
(6)广泛吸取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作为交响曲各乐章的主题音调基础。如:第二乐章的主题与戈赛克为米拉波葬礼而写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第三乐章的主题与梅雨尔序曲《年青的亨利》(Le Jeune Henri)的音乐,以及第四乐章中的d小调变奏的一段与格列特里《共和国之女代表》中的一段舞曲,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贡献
《第三交响曲》所表达的东西在当时来说是崭新的社会内容。《英雄交响曲》构思的大胆、手法幅度的宽广、结构的缜密上确实使别的作品相形之下显得逊色。贝多芬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促使整个奏鸣曲式规模的扩大,原来各部分间相当机械的、程式化的关系,被新的、富有展开性质的贯穿发展所代替,和声功能网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调性布局出现了未曾有过的复杂化。贝多芬不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题成为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贯穿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形成整个交响曲内部的有机统一,这种贯穿发展把乐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与此同时,贝多芬还把革命的法国经常为牺牲者们举行群众性葬礼时采用的音乐体裁引进这部交响曲,作为慢乐章;用充满清新活力的、泼辣的谐谑曲代替了通常作为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宫廷典雅风格的小步舞曲。这样,整个交响乐套曲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三交响曲》说明了音乐中新的内容会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艺术形式发生变革,这两种变革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内容的深化。
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乐风的变化,但是贝多芬的多数音乐作品都纵贯着统一的意旨:在苦难中不懈地抗争和追求,获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如同他的音乐作品一样,两百多年来贝多芬本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感动着亿万民众的心灵。贝多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绝不仅仅来自于他在近代音乐史上非凡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近代文明的“范式”性人物,他的音乐和他的人生呈现出了“苦难―挣扎―新生”的人类文明永恒精神结构。如果说古希腊神话中那位反抗天神的意志,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天谴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类文明原初时代英雄的“原型”,那么贝多芬可谓是近代人类生命意志最有启示意味的文化强者。
四、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带给我的启迪
1.我对“英雄”一词的理解
英雄和英雄性永远为人所景仰。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是通天彻地的英雄之音。“英雄”可以说是交响曲中最为光辉灿烂的字眼,仅仅是听到、想到这个名词,沉淀于心的“生”的狂喜、“死”的悲恸、“奋争”的饥渴般的欲望都可以一并奔放出来,弥漫了周围的空间,灼热了人的情怀。贝多芬的音乐精神通常被概括为:通过黑暗走向光明;通过苦难走向幸福;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他的作品充满了英雄性和斗争性,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他的作品形式宏伟壮丽、内容丰富深刻。他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作为人类音乐艺术的里程碑,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着首要的地位,恩格斯称之为“革命英雄主义艺术的典范”,可谓是一阙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表现了理想中英雄的斗争与生活;第五《命运》交响曲中英雄与人民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走向胜利;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英雄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向世界宣告了他的理想的目标:全人类的友爱与大同。贝多芬的交响曲乐思广阔,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发展性、戏剧性和统一性。
2.对贝多芬“人道主义”理解
贝多芬的音乐,正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社会生活在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的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头脑中的产物。他的音乐中,渗透着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贝多芬一生里创作了浩繁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我认为《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既没有去单纯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表达了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在《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贝多芬在末乐章中采用了三年前他创作的舞剧《普罗米修斯》的音乐材料作为主题,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在贝多芬心中,德国革命的英雄,正是他理想中最崇高的人物。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理想中最崇高的“人道主义”者;法国革命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也正是他憧憬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王国的实现。因此,《第三交响曲》是德国市民阶级对法国革命的赞颂,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的讴歌。
贝多芬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朴实鲜明,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在艺术创作方面大量吸取了当时进步的法国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同时,贝多芬使自己的创作牢固地建立在德、奥民间音乐基础上,使得他的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也进行了广泛的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辩证思维的原则贯彻到交响曲的形式中,从而丰富和加深了器乐体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发展了器乐中标题性原则。这些,给后来19世纪欧洲的音乐发展以重大的影响。贝多芬是我们长期以来最熟悉、最崇敬的一位外国作曲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为人、气质、艺术和技术。用舒曼的话说,是“要宣扬贝多芬的遗嘱”,我们要用贝多芬作品所表达的艺术来谱写我们未来的梦想!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