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编导系统论
2010-08-15林卫旗
□林卫旗
电视文艺编导是电视文艺的基础与统领。因为编导系编创与导演的合称,编创为整个电视文艺提供表演文本,起着“一剧之本”的基础作用,属于一度创作范畴;导演则是二度创作的“三军统帅”;对于电视文艺的具体艺术呈现,起着总指挥的统领作用。
从整体而论,电视编导艺术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若运用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则可以将电视文艺编导艺术视作一个大的母系统,它下面可分为三个子系统,我们分层次对这三个子系统一一进行解读。
一、电视文艺编导的主体系统
“主体”在哲学与美学上与“客体”相对,指实践与审美活动(美的创造、美的欣赏)中的承担者。早在古希腊时,亚里斯多德就最早使用了承担者。后来德国哲学家与美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范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能动性、自觉性、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对于文艺活动而言,主体指的是文艺活动的人(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客体则指的是文艺作品。
在电视文艺的创作、制作、演出、播出、欣赏的整个审美活动中,编导当然是“第一主体”。因此,要制作出好的电视文艺节目,就必须首先加强编导艺术,而加强编导艺术,首先又必须从编导自身的提高做起。
电视文艺编导自身的提高,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
1.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顾名思义,是各种素质构成的综合体,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素质:
(1)思想素质。思想又称“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思想来源于社会存在,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虽然“政治挂帅,思想先行”已成为过了时的历史口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从根本上否认思想的重要作用,否则就无法理解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事实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央视著名编导黄一鹤先生,早在1983年导演央视第一次春晚时,就大胆推出了颇受争议的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这种艺术胆识,不能不归功于黄导思想的超前性。
(2)文化素质。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也影响制约着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与该民族时代的文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文化热”,恰恰证明“知识经济”的21世纪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说,电视文艺编导自身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电视文艺的文化品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旧版)的导演王扶林,因为具有丰厚的文化素质,所以他指导的《红楼梦》,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底蕴,迄今无人能够超越。
(3)艺术素质。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而电视文艺则是艺术中的一种。因此,电视文艺编导一定要富有艺术激情,是一个性情中人;二要富有艺术想象力,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手段,制造艺术效果。
2.创造力的提高
电视文艺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与规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要求电视文艺的“设计者”和“指导者”——编导,具有超常的创造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把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融在自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之中。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造和创新,就没有艺术。因此,电视文艺编导要以创造力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要善于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并不断超越自己。人们对于央视春晚的最普遍和最大的意见,就是“年年老歌老唱老面孔”,艺术创新度不高。2010年春晚亦如此。
二、电视文艺编导的客体系统
对于电视文艺编导而言,电视文艺的客体系统,就是电视文艺本身。这一客体系统,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与独特的审美特征。电视文艺编导要掌握它的特殊规律与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从两个层面着眼——
1.掌握文艺的多元性
电视文艺包括文字和艺术的各门类。文学中,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字、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等等;艺术中,也包括戏剧(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戏剧小品等)、曲艺(相声、二人转、鼓词、山东快书、快板书等)、音乐(声乐、器乐)、舞蹈(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杂技(蹬技、手段、顶技、踩技、车技、爬竿、走索、口技、高空杂技、水上杂技、冰上杂技、马术等)、魔术(舞台魔术、近台魔术等)、木偶戏(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皮影戏(河北驴皮影、东北驴皮影、西北牛皮影、福建与广东的纸影等)等等。
2.掌握电视文艺的多元性
电视文艺是文学艺术的电视化,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类文艺节目,其中主要有:电视剧(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电视文艺谈话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等)。还包括音乐节目(MTV)、相声电视(相声TV)等。此外,还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三、电视文艺编导的互动系统
电视文艺编导的互动系统,主要指电视文艺三大主体——电视文艺编导、电视文艺演职人员、电视文艺观众三者之间的互动。
1.编导与演职人员的互动
电视文艺编导要在编导工作中“以人为本”,与演职人员进行亲密接触,实行真情互动,要手牵手,心连心,共同为电视文艺的创作出力献策,充分调动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群体合力,张扬团队精神。防止编导的独断专行、飞扬跋扈,力戒编导耍大牌、盛气凌人。
2.演职人员与观众的互动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而言,作为第三主体的观众,是万万不可小视的。接受美学作为美学理论与流派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首创以来,对世界各国的文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因其使用“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甚至“意义空白”,它们形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因此,美学研究不应当以作家的创作意识为对象,而应当以读者的接受意识为对象。从这一理论考量,电视文艺的观众,同样是整个电视文艺审美过程中的“三大主体”之一,所以电视文艺的演职人员必须与观众进行真情互动,一定要明确:没有观众参与的电视文艺,不是真正的电视文艺,充其量不过是一次“彩排”。
作为电视文艺的编导,虽然不能直接出面与观众进行互动,但必须具有强烈的观众意识,即想观众之所想,投观众之所好,并且指挥演职人员与观众进行互动。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