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对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及美国不同政策反应的思考

2010-08-10李文通

当代经济 2010年6期
关键词:贸易顺差出口贸易

○李文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457)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由于自身经济高消费等原因,对外贸易中存在很大的贸易逆差。其贸易逆差的巨幅攀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80年到1986年,美国的出口额维持在2250亿美元,进口则由2500亿美元攀升到3700亿美元;另一个阶段是1997年到2003年美国出口维持在6000—7000亿美元之间,但进口额却从8700亿美元猛增到1.26万亿美元,美国的贸易逆差由1997年的不足2000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5400亿美元。这两阶段美国贸易逆差的大幅攀升分别是日本和中国的大幅出口造成的。中美之间贸易的现状与之前日美之间的贸易状况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日美贸易和中美贸易的对比分析

1993年对美贸易中中国首次出现顺差后,顺差额逐年增加,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200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中国主要集中在纺织、家电等行业的出口现状,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的情形颇为相似。中美、日美间持续大量的贸易收支失衡是美国频频出台政策限制进口的根本原因。

1、日美20世纪80年代贸易情形

战后日本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由于其自身资源、市场空间的限制,日本推行了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作为日本最大的市场,美国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在战后50年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升级: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再由重工业转向技术集约化。在产业不断调整和转变的过程中,日本由对美国的逆差逐渐扭转为顺差,并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83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为195.83亿美元,到1986年已上升到550.29亿美元。而日本对美国的顺差占美国总的逆差在30%以上,进入90年代在40%左右,1991年甚至高达56%。表1反映了1983—1995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及占美国逆差总额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

表1 中日对美贸易顺差及所占美国逆差总额的百分比

2、中美贸易顺差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2000年中国一举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中美两国在统计口径上存在不一致,美国相比于中国的统计数据倾向于扩大了中美双方的顺差,而中国倾向于缩小了这一数据,尽管两者在具体数据上存在着不一致,如2007年,中国统计对美国的贸易顺差1633.2亿美元,而美国统计数据为2585.0亿美元,但中美贸易中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的贸易政策,因此采用美方统计数据更符合研究目的。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世纪90年代稳步增加,但增幅有限。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美方贸易壁垒的减少,中国的出口增幅显著,顺差额不断扩大。从2001年830.9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2680.39亿美元,增幅高达322%。中国贸易顺差占美国逆差的比重也逐渐扩大,稳定在20%以上,2007年上升为32%,在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2009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3%。表1反映了1997—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变化情况。

二、美国对中日的贸易政策

中日两国凭借其各自产品的竞争优势,在美国市场上占有了部分份额,给美国企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对美国本土产品造成很大的冲击,美国失业率上升。鉴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舆论压力及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限制中日两国的出口。

1、对日本贸易政策

20世纪80到90年代,日本产品大量进军美国市场,冲击了美国的本土行业,产生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日本行业加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严重威胁着美国的本土经济,引起了民众的担忧,为此美国出台了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不仅局限在企业行业等微观的基础之上,更有整个宏观贸易政策,制度协调等政策。

(1)公平贸易政策。互惠主义是美国贸易政策的精髓,美国认为日本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而同时又对其产品输入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壁垒。为此,美国为保证贸易的公平,出台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逃避条款和301条款等公平贸易政策的措施。1987年4月美国宣布对日本价值3亿美元的电子产品征收100%的报复性关税,是美国实施公平贸易政策的显著例子。从1980年到2006年间,在美国所有反倾销案件中,日本高达10.0%。在GATT框架下,缺乏多边的沟通机制,美国实施的301条款体系单边限制了日本的出口。301条款规定如果外国政府的行为政策违背了任何多边、区域、双边的贸易协定中规定的美国权利和益处,美国将实施单边性的惩罚政策。在美国政府的压力和威胁下,日本跟美国签订了日美纺织品协议、日美钢铁产品协议、日美机床协议、日美半导体协议、日美彩电协议及日美汽车和零部件协议,迫使日本的很多产品实施自动出口限制以缓解日美频发的贸易摩擦。以汽车业为例,日本在实施自动出口限制后,汽车由1985年出口350万辆下降为1992年的180万辆,日本汽车业遭遇重创。

(2)汇率政策。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竞相放松外汇市场、资本管制、金融管制,逐步放开本国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伴随着美国国内市场的高利率及国内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美国逐渐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1985年9月22日,日本、美国、西德、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发表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指出为了改变美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防止新贸易保护主义,促使日元对美元升值。在此之后,日元从1985年9月20日的一美元兑238日元升值到1987年4月的127日元,升值比例高达100%。同时,由于广场协议要求日本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对美国产品的需求,日本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90年代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破碎,日本经济从此经历长达十年的经济不景气,称为“逝去的十年”。

(3)制度政策。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达成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决议并没有在根本上缓解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的情形。美国认为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不同于美国市场结构是导致日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为消除双方的结构差异,美国和日本达成了《日美结构问题协议》《日美综合经济协议》《日美规制缓和协议》,协议内容涉及扩大市场准入,协调政府规划,促进市场竞争等层面,日美关于国内政策机制的协议也开启了国际制度协调的先河。

2、对中国贸易政策

为了改变对中国逆差的局面,美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限制中国的进口,如采取双反措施,设置名目繁多的技术性壁垒,逼迫人民币升值等,从近期来看,美国限制中国的措施大都在微观层次,但有上升到宏观层面的趋势。

(1)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政策。中国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了美国同类产业,引起了失业和企业的效益不佳。美方认为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是由于政府行为扭曲了市场政策,违反了公平贸易原则。美国政府大量采取双反措施限制中国进口。1980—2006年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美国总数的10.5%,为各国之最。并且由于中国进入WTO时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位,使中国不能提供产品的正式成本,企业应诉遭遇重要困难,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美国自2007年7月取消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反补贴限制后,该年份9件反补贴调查的中,中国就占了7宗,涉及金额11.56亿美元,中国一跃成为美国主要反补贴对象。同时也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不被认可,在1977年到1992年的13件扰乱市场案件中,中国占了7宗。中国出口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劣。

(2)人民币升值。鉴于中国产品凭借其低成本的优势占领美国市场,致使美国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美国政府认为正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低估造成了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导致大量的产品输入,因此美国欲仿照80年代促使日元汇率升值的经验来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在多方压力下,人民币汇率由2005年的1美元兑8.2元人民币,升值到2008年8月1日的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升值幅度高达20%。再加之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经济不景气,中国出口遭遇重创,增长缓慢。

三、美国政策反应机制的内在原因

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形式上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但单从美国政府的不同反应机制就不难看出,中日对美的贸易顺差在形成方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正是这些不同,使得美国对中日两国采取了较为相异政策。

1、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过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对美国出口的产业中不仅包括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产业,也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战后,美国凭借高科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但是随着各国的发展尤其是日本的异军突起,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科技产品在世界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6.67%,在某些高科技行业较量中,美国居于守势,如1987年日本半导体产品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25%以上引起了美国国防部的恐慌。日本不断调整和升级的产业结构逐渐与美国的优势行业趋同,产生了较强的替代性竞争。

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以劳动力密集的纺织品、玩具等行业为主,在中国的出口制成品中形成了机械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并重的结构。中国出口的主要行业在美国成为其夕阳产业,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很难对美国造成太大的威胁。中美贸易更多的是产业间的贸易,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远大于其竞争性。

2、出口企业性质

日本对美国出口的大量顺差来源于本国企业,由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本国推行的产业政策使得日本培育了像丰田、索尼、松下等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日本本国的品牌在加大对美出口的同时,也加快了在美国投资的脚步,而在美国投资的企业中往往又从日本国内进行采购,使得美国逆差不断加大。

反观中国,目前累积的贸易顺差大都来源于出口加工企业,中国的贸易形式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其中占中国出口总额中5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带来的,而这些外资企业中,美国占了相当部分的比重。中美两国贸易顺差中大部分是美国在华的投资企业带来的,是美国内部公司之间的贸易,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实际为“美美摩擦”。正如中国前商务部长薄熙来所说中美的贸易顺差在中国,但利润在美国。

3、对外投资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大幅累积贸易顺差的同时,加快了对美国的直接投资。1985年到1990年间,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日本着眼于其全球化的战略加紧了在美国投资的脚步,其触角涉及美国的各个行业。不仅包括汽车、家电等实体经济、更包括对美国金融、房地产等服务领域,仅1986年、1987年两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投资就达65亿美元以上。在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也采取了并购等形式,如索尼公司1989年斥资50亿美元并购美国文化产业巨头哥伦比亚公司,三菱公司出资8.46亿美元收买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松下公司出资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等。而与此同时,美国在日本的投资受制于日本的产业政策,频频受阻,引起了美方的不满。

中国加入WTO后,推行鼓励外资的政策,各国也看到中国蕴含的广大市场前景,纷纷到中国投资,在对中国外商投资金额较大的国家中,美国处在前列。以2008年为例,尽管美国由于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对华投资下降,但2008年美国对华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9.44亿美元,在对华投资的各个国家中排在第5位。而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仅为4.26亿美元。

4、出口管制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中国出口密集使用自身丰富劳动力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自身稀缺的资本的产品。美国应出口高精尖端的技术和武器,但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很多方面进行出口管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进出口顺差。在2001年5月到2005年4月,美国国务院就被控制的物资出口对外国公司实施了115项制裁,其中80次针对中国公司。相比于对中国严格的管制政策,作为美国友好国家的日本,技术上出口基本没有限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中没有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美国规定了比其友好国家严格的出口管制标准,为防止这些技术再次出口,美国主导了多边出口管制政策,基于此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正是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加剧了中美的贸易逆差。

四、结束语

中美间频发的贸易摩擦大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伴随着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对美出口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化,中美间大有发生贸易战的可能。面对种种不利局面,我国应充分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在保持对外出口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的稳定发展。

[1]何永江:美国贸易政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瑾:中美经济摩擦的焦点和主要问题[J].世界经济,2004(3).

[3]王媛:美日贸易摩擦及发展趋势[J].外国问题研究,1995(2).

[4]彭敬: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日美贸易摩擦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4(3).

[5]孟祥智:从日本经验透析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贸易顺差出口贸易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贸易统计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