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大国经济博弈模型探析——以中国和美国为例
2010-08-10何庆光莫玲娜
○何庆光 莫玲娜
(1、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3 2、广西工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加入了WTO,对外开放的步伐更为迅速。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外资流入6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2007年中国外贸依存度达64%,由此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冰岛等国家曾一度濒临破产。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但相比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小国如冰岛等,中国经济所受的冲击相对要小一点,表现出了大国独有的运行规律。作为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国,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条件可能完全不同于奥克鲁斯特的“开放型小国”,有着其独特的模型——大国经济博弈模型。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大国经济特征
1、大国的发展规律遵循大数定律,具有很强的自稳定性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社会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受到交换范围的制约,也就是市场范围的制约。小国由于国内市场太小,从而使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受到限制。而大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内本身是个大市场,具备内部社会分工的客观条件,所以大国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要小于小国。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大数定律,主观性和偶然性事件对大国的影响远小于小国,因而更趋于自然发展过程,因而具有强烈的必然性。这一点可以从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事例可以看出,这样的灾难对于小国可能是毁灭性,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全国的经济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008年5月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6%。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之内得到很快抑制,同样也与中国的人民币的坚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2、大国经济直接影响环境,是国际经济复杂博弈关系的主要对象
人口众多的大国发展与居民稀少的小国发展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正如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一样,大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当大国从其外部国际环境考虑其发展政策时,这些政策本身又影响了国际环境,从而使国际环境采取了对应的政策。例如,大国的开放对世界市场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激起贸易保护主义;大国出口产品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特别是,如果大国将其发展寄希望于外部援助的话,那注定只是戊戌变法似的一厢情愿。任何一国在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时,首先总是要考虑相邻大国的经济政策。
3、处在发展中的大国,外部经济对其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当大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还处在发展中阶段时,再加上大国人口众多,其国内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严重不足,劳动力不可能为高效率的生产部门全部吸收,这就导致了二元的劳动市场,从而导致了非均衡的经济发展。作为大国,想通过完全依赖外部的支援取得自身的发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大国可以通过鼓励性的对外开放政策,从周边相对较发达的经济体中引进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从而使本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通过对我国1986—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比率(FDI/GDP)每增加1%,能推动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1.4%,出口每增加1%,也能推动劳动生率提高0.7%。
三、大国经济发展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方便分析,本文选择中国和美国作为实证对象。中国为模型中的大国,周边的经济体则采用美国的经济数据。
1、经济密度y的确定
某区域内的经济密度是指单元面积上的经济资源量。为方便起见,本文经济密度采用如下定义式:
式中:GDP为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万美元;A为区域面积,平方公里。中国、美国1985年以来的经济密度如表1所示。
2、区域内部净产值密度φ的确定
区域内部净产值密度φ是指去掉外部流入的经济资源,因区域内部经济资本和劳动创造经济资源,根据生产函数,其可以表示为:
式中:l为劳动密度,人/km2;k为资本密度,万元/km2。
为简便起见,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即:
式(3)可写成如下形式:
劳动密度l与人口密度ρ近似。通过表1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
对于中国,内部净产值为:
高温烟气与低温蒸汽换热,过热炉出口蒸汽温度是系统的控制指标。焚烧炉出口烟气优先来自气化副产的9.8MPa高压饱和蒸汽,通过设置中间减温器的调节,使过热蒸汽出口温度在520~540℃后送出界区,过热器分为3级,1级低过,2级高过。低过与高过间设计喷水减温装置。9.8MPa饱和蒸汽在进本界区后,在进过热器前需设全通量旁路1.5MPa饱和蒸汽管网。过热器采用高温段顺流与低温段逆流的交叉布置形式。饱和蒸汽先进入低温段与烟气逆流换热,出低温段后进入高温段的入口与高温烟气顺流换热。低过与高过间设置喷水减温装置,控制出口蒸汽温度,防止蒸汽超温。
对于美国,内部净产值为:
3、ρ、Cp的确定方法
表1 中国、美国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
ρ为区域人口密度,各数据见表1所示,Cp为容纳系数,与区域环境等有关,本文的Cp取1。
4、系数E、C的确定方法
系数E表示区域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系数,一个与区域内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有关的量,C表示为经济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成本,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的量。由于E和C常成对出现,令:
则KO表示区域的对周边区域的开放度。由于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故把国内向国内的开放度定义为1。对于国界过渡区域的开放度,则取决于相邻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如果相邻国有一方或都实行保护政策,设置贸易壁垒,则KO值较小。本文把对外开放度分成几个等级,如表2所示。
表2 对外开放度的等级定义
四、大国经济博弈模型的实证结果与经济博弈关系分析
大国的数据取2006年中国的数据,周边经济体的数据取2006年美国的数据,大国的对外开放度Kc和周边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度 Ka分别取 0.2、0.4、0.6、0.8、1.0 几个等级,对大国经济博弈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kc、ka的变动对大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大国的对外开放策略选择
通过大国经济博弈模型的计算,Kc、Ka的变动对大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Kc、Ka的变动对大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图1 kc变动对大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2、kc、ka的变动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与周边经济体的对外开放策略选择
通过大国经济博弈模型的计算,Kc、Ka的变动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 Kc、Ka的变动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
从表4中的数据可知,在大国的对外开放策略既定的条件下(即Kc为定值时),周边经济体存在对外开放最优策略点:Ka=Kc-0.2。也就是说,周边经济体为防止经济资源过多地流入相邻的大国,其最佳的对外开放策略是比大国要略趋保守一点,在比大国对外开放度低一个层次处获得最大利益。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制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时,总是要设法设置一定的保护条件。
3、大国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与贸易保护战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联立成如下方程组:
上面的博弈模型的最终稳态解为Kc=0,Ka=0。大国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为:
第一,大国实行最大化的对外开放策略,使Kc=1(如图2中的A点),此时,周边经济体选择最优对外开放策略点:Ka=0.8(如图2中的B点);第二,大国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把对外开放策略点调整为Kc=0.8(如图2中的C点),周边经济体又接着把对外开放策略点调整为Ka=0.6(如图2中的D点),紧接着大国又调整对外开放策略至Kc=0.6(如图2中的E点)。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使大国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停止,即使 Kc=0和 Ka=0。
图2 大国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的博弈过程
上述博弈过程,实质是就是大国与周边经济体之间实施贸易保护战的过程。贸易保护战的结果是使双边的贸易最终停止,从而使大国和周边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变慢。相对来说,贸易保护战对大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一点。
4、契约与对外关系
在现实中,上述大国与周边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保护战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保护战都被制止了。主要原因是大国或者周边经济体的一方或双方意识到了贸易保护战的危害性,通过谈判的方式达成互惠契约或协议,从而有效防止了贸易保护战的发生。WTO就是通过协议防止国际贸易保护战的成功实例。
契约是解决国际事务最常见的方式。契约是通过谈判的方式制定的,谈判结果与谈判双方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关。所以最终签署的契约有对等契约和非对等契约。如果谈判双方力量均等,则有可能达成对等契约;但如果有一方力量比另一力量大,则有可能达成不对等契约。在上述模型中,如果大国与周边经济体签署对等契约,比如在开放度为0.8处达成互惠协议。则大国与周边经济体的对外关系被强制在C点执行(如图2所示),这时按照表4的数据,大国能取得8.8%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周边经济体能取得4.23%的经济速度。在此情况下,大国处在最优对外开放策略点,但周边经济体却并没有取在最优对外开放策略点,周边经济体成了妥协方。此时,周边经济体可能会利用其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先发优势,强制签署不对等契约,使大国保持0.8的对外开放度,而自己则把对外开放度调整至0.6,达成不对等契约,从而使自己的经济增长速度由4.23%提升至4.33%,而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由8.8%变为6.68%。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这种不对等的契约经常发生,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如现有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西方国家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保护性条例等等,就是不对等契约的具体表现。
[1]李德伟:中国现代经济增长与大国封闭模型[J].管理世界,1999(2).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何元庆:对外开放与生产率增长[D].四川大学,2006.
[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林春喜、牛晓玲: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路径探索[J].金融研究,2007(12B).
[6]陈征平: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结构差异与发展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6(9).
[7]钱振伟:市场化和投资对就业增长影响比较分析——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4(12).
[8]李德伟、范松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4).
[9]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