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实现方案分析比较
2010-08-09刘影刘志宁
刘影 刘志宁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400065)
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增加,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在世界备受关注。2003年,美国开始实施了移动电话号码可携带业务,该业务引起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之后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开放MNP业务。我国对MNP的研究相对较晚,面对3G时代,国内对MNP这一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形成。2009年,天津、海南两省号码携带试验网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移动用户码号携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1 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简介
移动号码可携带(MNP,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是指在多运营商的环境下,移动用户更换了移动运营商,作为被叫时仍使用原来的电话号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网不换号”业务。
针对单个用户而言,移动网中的号码携带所携带的号码是用户的MSISDN(移动用户的号码簿号码)号码,而IMSI (国际移动用户号)无法携带,由插入手机终端的SIM(客户识别模块)卡确定。因此用户在由一个运营商服务转换到另一个运营商服务的过程中,将被分配新的IMSI号以及相应的SIM卡。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现有的移动号码越来越紧缺,不仅如此,对用户而言,他们一般不愿意更换提供服务的运营商,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工作造成不方便,MNP业务的发展可以减少用户成本,提高用户利益。同时,MNP业务的推广,也会促使运营商提高技术,改善服务,缓解电信业的垄断局面,使得电信业向着服务优质化,竞争有序化、行业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解决方案
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保证用户在改变运营商后,能够进行号码翻译,正确地寻址,正确地找到用户的位置,为用户提供正确的路由信息。3GPP提出了2种实现MNP业务的方案:信令中继功能(SRF)方案和智能网(IN)方案。
2.1 基于SRF MNP方案
SRF解决方案为通过MSISDN号码寻址的信令消息提供了无需触发的重路由能力,利用MAP信令在信令网传递时通过SCCP的寻址功能将相关的MAP消息路由传送到NP数据库,完成相关处理后再发到最终的目的地。这种机制可从号码可携带数据库中获得路由信息,以识别出与特定国内MSISDN号码相关的签约网络。
根据NP DB的组合方式,方案又可以分为合一MNP SRF和分离MNP SRF两种方式。
假设有A、B、C三个网络。
(1)合一MNP SRF方案中,A、B、C共用一个MNP设备,该MNP存有所有携带号码信息,并处理相关业务。在携带簇内部发起呼叫或者呼叫无关消息时,由发起网络到MNP进行号码携带处理;在携带簇之外的网络发起呼叫或者呼叫无关消息时,由发起网络根据用户号码将消息路由到号段归属网络,由号段归属网络到MNP进行号码携带处理。组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合一MNP组网结构图
(2)分离MNP SRF方案中,A、B、C各自均配置有MNP设备,该MNP存有本网中已经携带出网的号码,和携带进网的号码。组网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分离MNP组网结构图
2.2 基于IN MNP方案
智能网解决方案支持的号码携带服务一般作用于业务控制点(SCP),通常使用ETSICoreINAP和ANSI1N Query协议查询携带号码数据库。该方案要求在MSC对被叫号码分析时触发INAP业务,从而将被叫号码发送到SCP上,在SCP上通过NP数据库完成对号码的修改返回给MSC,并根据新的号码进行选路。智能网结构组网时,发生携带的呼叫路由流程如图3所示。
流程说明:
(1)GMSC A发起呼叫,并上报至GMSC B;
(2)GMSC B到HLR中查询被叫用户的信息;
(3)HLR B查询后回答GMSC B该号码已输出;
(4)GMSC B将呼叫上报至NP SCP;
(5)SCP通过查询确定该用户新的路由信息,通过connect消息告知GMSC B进行连接;
(6)GMSC B将呼叫连接至被叫用户目前所在的网络的GMSC并通过查询HLR找到用户,连接呼叫。
图3 发生携带呼叫路由流程图
3 移动号码可携带方案优劣分析比较
基于SRF和基于IN方案的不同,在于IN要求交换机接受IAM消息后向INP节点发出INAP查询,等待响应后对消息进行重路由。而SRF则简单截取了已经在网络中运行的移动性管理消息,而无需通过交换机。
基于SRF的MNP实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对MSC,STP设备几乎没有改动,对整体网络影响较小;
(2)网络改造成本较小;
(3)既可以支持呼叫类的NP业务,也可以支持非呼叫类的NP业务。
对于合一MNP SRF,缺点是在移动网中MNP要求其容量和处理能力比较高,且需改善其系统备份及安全措施。对于分离MNP SRF,缺点是需要保证数据一致性,且流程比较复杂,对时延有一定影响。
智能网解决方案其实沿用了固网的解决方案,网络呼叫时延较少,主要的缺点是只能处理呼叫相关的业务流程,对于呼叫无关的业务如短信息等则无法解决,同时要求全网的MSC都要进行改造。
[1] 3GPP TS 22.066—2000,Support of 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Stage 1(Release 1999),2000—06.1 5—80
[2] 3GPP TS 23.066—2000,Support of 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Stage 2(Release 1 999).2000-06.20—1 30
[3] 3GPP TS 29.002,Mobile Application Part (MAP) Specification(Release 4),2002.06.3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