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菊科野生蔬菜资源及开发利用1)
2010-08-06程周旺
程周旺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1 自然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行政区域坐标介于N29°24′~30°32′,E117°10′~118°53′,总面积9807km2,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短(各两个月),冬、夏长(各4个月);热量丰富,雨水充沛,3~7月份雨热同期,7~10月份光温互补;光能资源偏少,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雾多,湿度大,适宜植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5.4~16.3℃,≥10℃积温平均值为4747~5032℃,无霜期约23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95~1702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31~1972h,日照百分率为39%~45%,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5.6~113.2kcal/cm2。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由于海拔高度差异大,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着水稻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和少量的山地黄棕壤及山地草甸土,局部地段分布有石灰土。
2 菊科野菜资源
菊科(Compositae)植物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于全球,热带较少。我国约有200余属,2000多种,产于全国各地。黄山市野生(包括引种栽培已归化种)菊科植物约有61属,160种(包括种下分类单位),占安徽省菊科植物所有属种的66%和67%,其中可作野生蔬菜的约有29属50种,其食用部位、其他用途、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黄山市菊科野生蔬菜植物资源[1-16]
续表1
3 开发利用建议
黄山市菊科野菜资源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目前只是当地居民零星采挖一些食用,如马兰、鼠曲草、蒲公英等,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利用。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黄山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200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17],因此菊科野菜开发潜力大,为此建议:
3.1 开展调研与挖掘,促进开发。
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土名,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营养器官有较大的变化,开展野菜原植物的调研,打破地域和语言障碍,建立野菜知识交流、传播和应用平台,宣传与普及野菜知识,对促进黄山市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宣传与实施有推动作用。如在广东广西已广泛开展栽培,普遍作为名特优蔬菜在各超市与农贸市场面市的一点红在黄山市则无人问津。
3.2 加强科研与合作,合理开发。
根据黄山市菊科野菜资源的种类及蕴藏量,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对那些分布广、价值高的野菜从食用部分、食用方法、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烹调技术、栽培技术、文化渊源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筛选出一些适宜的种类进行重点开发,对暂不开发的种类进行有效保护,为菊科野菜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基础。
3.3 种采结合,多级开发。
许多野菜集调节、治疗、营养三大作用于一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需求在逐渐增大。而野菜自然开采的生态安全隐患大,从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野菜开发必须走人工栽培、半人工栽培、变野生为种植的开发道路。因此,建立试验、商品生产基地,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高产、优质品种的筛选与经营开发,进行集约化高效生产;通过网络获得产销信息,实现资源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野菜资源开发由短期的不稳定经营变为长期的稳定发展是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3.4 综合利用,多元开发。
野菜的食用部分以嫩茎叶为主,采收季节性强,而野菜大多具有药用价值,食用季节之后和非食用部分的野菜可生产中药材,或提取天然色素、香料、果胶、甜味剂及其他有效成分。另外,有些野菜还具有环境保护、生态或特色旅游、文化植物和作饲料等作用,利用高新技术,广泛开展野菜的综合利用研究,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应成为野菜开发的宗旨。
3.5 提高加工水平,拓宽销售市场。
目前,黄山市的野菜加工制品有笋干和干蕨菜,消费市场潜力大。开发具有特色的深加工产品和中、高档产品,如保鲜野菜、速冻野菜、野菜晶或粉、野菜脆片、野菜饮料等,以及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系列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如食疗食品),围绕着“在获取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同时,维护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这一核心,分别从环境控制、病虫草害防治、水土保持、野生菜采集等环节入手,合理、科学地规划,通过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方式示范推广,成立行业协会及相关销售组织,利用“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开拓市场,把野菜生产发展成一个新产业,使资源优势转为商品优势,进一步优化黄山市的旅游环境。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77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24-325.
[2]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第四卷)[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76-64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 胡嘉琪,梁师文.黄山植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09-440.
[5] 周繇.长白山野生蔬菜资源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3):316-319.
[6] 杨敏杰,龚亚菊,张丽琴,等.云南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90-96.
[7] 李秦晋,刘宏茂,许又凯,等.西双版纳傣族利用野生蔬菜种类变化及原因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7,29(4):467-478.
[8] 丁晓东,尤军联,王栓马,等.平山地区野生蔬菜资源调查[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3):36-38.
[9] 严晓玲.黑龙江省的野生蔬菜[J].北方园艺,2006(3):74-75.
[10] 张秀玲.山东省德州市野生蔬菜的药用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3,6575.
[11] 甘德芳.合肥地区主要野生蔬菜资源与合理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1):87-90.
[12] 马丽莎.都江堰野生蔬菜资源[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1):66-71.
[13] 许良政,廖富林.粤东北山区的野生蔬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90-2694.
[14] 刘宝珩,王彤,陈建国,等.天津市野生蔬菜资源调查报告[J].天津农业科学,2004,10(3):39-42.
[15] 郑华,周月英,刘利华.文成县的野生蔬菜资源调查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0,(4):49-53.
[16] 邸文静,徐舶,刘志江,等.齿缘苦荬菜的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5):27-28.
[17] http://w ww.huangshan.gov.cn/szzc/Ldjh_Show_Info.aspx?Id=2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