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核心竞争力
2010-08-03吴虹
吴 虹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文法系,湖北 武汉 430081)
在区域核心竞争力系统中,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核心竞争力。区域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决策。区域发展战略的策划是根据区域特点,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划和产业发展战略来组合并激活区域要素,使各要素处于良性互动的均衡状态,并形成“集聚效应”,不断吸纳人才和技术等要素,使区域的“边际竞争力”不断提高。这是区域能够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一、发展战略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
区域核心竞争力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有关,由区域优势资源构成,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一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是: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混合资源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或是天然禀赋,或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累。比较优势主要是提供了有利的资源,赋予核心竞争力以独特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竞争优势和资源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与素质。麦克尔◦波特的定义是:一国或地区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或地区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力。相对于比较优势,其在核心竞争力中地位也更重要。比较优势是一种潜在优势,有利的资源不一定就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区域发展战略才能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如图1所示。
图1 发展战略与区域核心竞争力
区域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培育、创造并维持其竞争优势,以保证区域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能保持长久的优势地位。
二、发展战略是区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区域竞争力是地区内所有产业竞争力的集。如果用AC代表区域竞争力,AIC代表区域产业竞争力,地区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述:
AC={AIC1;AIC2;AIC3;……}
区域竞争力最终由该地区产业竞争力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地区产业经济活动上。无论是地区经济增长率提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地区产业能力的强弱。培育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就在于寻求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以此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收益。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也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强不强,对于能否稳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适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以该地区众多产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为基础,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本质上表现为地区产业发展能力之间的竞争。竞争优势的大小是由其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一般地说,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5种不同的情形:支配地位;优势地位;有利地位;维持地位;劣势地位。如果一个地区有某一产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或有利地位,甚至是支配地位,那么该产业在全国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战略中就是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产业,并维持其竞争优势。如云南的烟草行业就是一个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行业,云南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要保证烟草行业的优先和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因此区域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扶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龙头产业,培植市场开拓能力强、营销网络健全、具有品牌效应的标志性产业,形成区域核心竞争,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战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区域的产业结构越符合区际比较优势,越容易建立起竞争优势。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不可能在各个产业都具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具有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使其竞争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作用。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作用。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并体现出某一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区域主导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区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主导性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系统的前向、后向、旁侧关联带动相关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部门和龙头企业,生产出名、优、特、新拳头产品,创造出相对丰厚的利税,增加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实力和谈判回旋余地。从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过程看,根据产业链式发展规律,区域主导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表现出强烈的链式连锁反应,要求或促进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形成多种产业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产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产业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将区域产业发展序列按区域比较优势禀赋状态进行安排,根据区域的功能定位来选择主导产业,集中资源,重点发展,最终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是发挥特色产业作用。即使特色转化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要根据资源和条件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包括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蕴孕精深的历史文化遗存、独具创新力的人力资源,将之适当组合,发展成特色产业,并生产出特色商品。这种特色产业及其特色产品,能造就“特色壁垒”,产生特色竞争力。
三是合理布局区域空间作用。其一诱导产业空间聚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区域发展战略,可以引导区域内的企业、产业在空间初始布局和重置投资上相对集中,共享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产业聚集经济效益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区域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升。其二培育地域增长极。增长极的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根据增长极理论,在经济资源有限,需要加速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条件下,区域发展战略能有意识地培育地域增长极。如设立重点开发区域,并从政策、利益上加以引导,集中经济资源,使重点区域高速成长,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
其四发展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竞争优势所涉及的因素和需要的资源日益增加,已不是单靠企业自身所能完全解决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产业(企业)、供应商、知识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用户之间形成的网络(群)的紧密程度。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其地理接近性和集聚性的优点,大力推进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以此推动本地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四、发展战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由于各区域资源状况和前期发展战略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存量结构会各不相同。为了进一步探讨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四象限模型对区域竞争力存量结构进行区分。如图2所示。A是双低型:既无比较优势,又无竞争优势。B是比较优势型:具有比较优势,但缺乏竞争优势。C是竞争优势型:没有比较优势,或者比较优势还不明显,但却具有竞争优势。D是比较优势型: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图2 区域竞争力存量四象限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应该向双高型的模式靠拢,这样才能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不管区域现在属于哪一种竞争力模式,都应该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使区域竞争力向双高型转化。由于区域的基础不同,各区域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但只要选择的是与本地区竞争力存量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就能够实现向双高型模式的转化。见图3。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选择的是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广东模式的发展战略是,在对外开放的特殊条件下,运用其出口导向型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充分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经济。江苏模式的发展战略是,采用新加坡式的工业园经济,形成以县域为特点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浙江模式的发展战略是,分两个阶段,在资本要素相对缺乏和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初始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对资本要求比较低或者说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的中小型劳动力密集型民营加工企业。然后逐渐向以资本、高科技为先导的大中型企业方向发展。青岛模式的发展战略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拥有国际品牌的城市。以上四个地区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但都形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其关键就在于选择了实用、实惠的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有效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图3 竞争力存量类型的转化路径
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经济发展模式本身,而在于明确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个进程。产业发展战略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路灯和推进器。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谢立新.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4]何添锦.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5,(05).
[5]芦岩,陈柳钦.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综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04).
[6]魏后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9).
[7]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竟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0).
[8]王林,梅楚伊.区域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