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标准和儿童用品风险评估研究
2010-08-02江艳章若红沈国耀
江艳章若红沈国耀
一、国内外风险管理现行标准
1.国外现行标准
ISO/IEC Guide 73:2009《风险管理—术语—标准用词使用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风险管理工作组(ISO/TMB/RM WG)于1998年成立后历时4年时间制定,2009年又完成了修订,是风险管理领域最基础、普适的标准术语指引,目的是能够对全球的风险管理制定出通用的语言。2005年7月,该工作组开始制定ISO 31000《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这是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总体性的指导文件,主要由标准适用范围、引用标准、名词及定义、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管理过程六章节及附录组成,已于2009年11月发布了第一版。全球统一的ISO 31000风险管理国际标准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标准,对ISO和IEC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标准起指导作用。2009年12月,ISO再次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共同制定和发布了ISO/IEC 31010:2009《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该标准规范了风险评估技术以及使用的工具。这三份标准组合在一起,为各类组织开展风险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了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各个操作层面的依据。
除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外,许多国家也都拥有各自的风险管理标准化体系,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定的,在国际范围都颇具影响的AS/NZS 4360标准,它不仅在其本国使用的效果和范围非常大,同时对国际风险管理的标准制定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日本制定的风险管理系统标准JIS Q 2001、英国制定的风险管理标准A Risk Management StandardAIRMIC,ALARM,IRM:2002、美国的COSO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和奥地利与瑞士联合制定的ONR 49000系列风险管理标准等等。表1对国外一些主要的风险管理标准进行了汇总。
表1 国外风险管理主要标准
2.国内现行标准
我国的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号SAC/TC 310(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310 on Risk Manag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是与ISO/TMB风险管理工作组对口的国内机构,于2007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刘源张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委员既有来自国资委、财政部、劳动部、工商联、保监会、证监会等机构的专家,也有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更有来自神华、中石油、五矿等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者。
近年来,我国的风险管理标准体系逐渐完善,陆续发布了与ISO 31000和ISO/IEC Guide 73相衔接的通用指导性标准,越来越多专业领域如农业、食品、机械、电气设备等相关标准的出台也规范了这些领域的风险管理过程。表2是我国风险管理主要标准的汇总。
表2 我国风险管理主要标准
二、国内外现行标准的分析
1.标准术语定义
在国内外的现行风险管理标准中,基本上每份标准都会对风险及风险评估的相关术语进行定义,并且这些定义之间有时还存在着差异性,如:对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术语,有的标准认为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三部分,有的则认为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估的一部分。为了使用方便和统一起见,必须找到一份最具权威性的标准作为依据。
ISO 31000:2009标准是风险管理领域全球最高级别的标准。从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来看,GB/T 23694-2009是国内最新出台的有关风险管理术语的国家标准,旨在推动用一致的方法描述风险管理活动和使用风险管理术语,规范风险管理的用词。不过,这份标准等同采用的是ISO/IEC Guide 73:2002,因此细究这份标准,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与ISO 31000:2009不统一的情况(其术语引用ISO Guide 73:2009),如:ISO 31000标准将风险评估定义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部过程,而国标中则仅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部分,将风险识别归入了风险分析的范畴。表3列举了两份标准在一些术语定义上的差异。
表3 ISO 31000:2009和GB/T 23694-2009标准中部分术语定义的差异
2.标准适用领域和评估模型
目前国内的风险及风险评估标准大部分都是近两年正式发布和实施的,从表2可见,基本集中在农业、食品、机械、电气设备等领域。
在各领域的风险评估标准中,有些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各种危害源与潜在伤害之间的关联,如:GB/T 16856、GB/T 18569、GB/T 22696、GB/T 22697、GB/T 19538、GB/T 23811、GB/Z 23785、YY/T 0316、GB/T 22760、GB/T 20900等;有些明确地给出了风险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各个要素的赋值方法,如:GB/T 20984、GB/T 21714.2、QX/T 85、NY/T 1705~1707、SN/T 1893等;有些则侧重于在发现风险后如何降低风险至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处理工作,如:GB/T 20032、SN/T 1601.1等;有些领域的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如:涉及儿童服装的3个标准GB/T 22702、GB/T 22704和GB/T 22705对服装设计、绳索拉带作了安全方面的规定,说明儿童用品中存在的风险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标准涉及范围比较窄,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
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定(或称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及风险沟通等部分(要素)。GB/T 24353-2009是国内风险管理系列标准中的指导性标准,参考ISO/DIS 31000编制而成,尽管如此,该标准给出的风险评估模型(如图1)和ISO 31000:2009(如图2)相比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ISO 31000在风险评估的各个环节都辅以“监督和检查”,而GB/T 24353将“监督和检查”放在所有环节的最后进行。两份标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图1没有给出“沟通与协调”环节,但实际上GB/T 24353标准中已明确提出该环节贯穿于风险管理过程的各项活动中。基于以上两份标准以及表2中各领域风险管理标准,我们提出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过程(如图3所示)。
图1 GB/T 24353中的风险评估过程
图2 ISO 31000中的风险评估过程
图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过程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模型框架基本沿袭了ISO 31000和GB/T 24353的风险评估模型结构,并将各环节应用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其中,“评估前准备”环节参照了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中的表述,对应于GB/T 24353中的“明确环境信息”环节。考虑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过早对外公布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一般模型中将“风险交流”环节放在风险评估工作的最后进行。
ISO/IEC 31010标准细化了ISO 31000标准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各个环节,介绍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控制措施评估、结果分析、可能性分析和概率估计、初步分析、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因素等)、风险评价等方面涉及的一些风险评估技术,并加以比较。同时,标准还说明了如何选择和应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三、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想
按照ISO 31000和GB/T 24353的要求和图3所示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模型,我们以儿童用品为例,根据产品特点和检测情况,提出了相关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建议(如图4所示),将风险评估分为三个步骤: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
儿童用品主要指除食品以外的儿童用品,如玩具、童车、儿童服装、鞋帽及纺织品、游戏围栏和摇篮等其他用品。其危险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物理机械性能和电性能;二是燃烧性能;三是化学安全性能。目前国外针对我国生产的儿童用品消费预警通报和召回行动有相当一部分源于物理机械性能方面的风险,即玩具的小零件易被吞食、奶嘴可脱落或服装绳索缠绕可致婴幼儿窒息危险等等。燃烧性能方面的危险源主要指使用非阻燃材料或阻燃性能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的材料,可能在意外情况下发生烧伤儿童的危险。化学安全性能也是造成儿童用品危险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指儿童用品所使用的材质或添加剂可能对婴幼儿产生的危害。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对儿童用品中的重金属、增塑剂、偶氮染料等物质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屡屡对我国出口的儿童用品进行通报。根据2009年10月至2010年01月短短4个月时间内的召回信息来看,就有116条是针对我国产儿童用品的。其中,有70条是机械和物理性能方面的风险,40条来源于化学安全性能隐患,6条则由燃烧性能不达标引起。
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问题,制定和颁布了有关玩具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6675-2003《玩具安全技术规范》和有关童车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4746-2006~GB 14749-2006和《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童车、电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等6类产品还被纳入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尽管如此,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还是存在着不足。以玩具为例,有些项目(如:增塑剂、总铅含量、毛绒玩具填充物卫生性能等)虽然目前国内已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但尚无强制性检验要求,也未列入监管范围。为了保障儿童的健康安全,需要对标准要求以外的重要项目开展风险检测和评估工作。
此外,虽然不少风险来源已经包含在GB 6675-2003标准中,但是这一标准的应用范围较窄,具有类似功能或风险的儿童文具、婴童用品(安抚奶嘴、出牙器等)、童鞋等产品的检验并不依据该标准执行。这些产品有些没有产品标准;有些虽有检测方法标准,但在产品标准中并未明确要求,也不是国家强制检验的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对这些产品开展风险评估和检测,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促使有关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质量。
儿童用品的消费群体为儿童,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对不安全因素感知能力相对较低,基本不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加快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适时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三份涉及儿童服装设计及绳索、拉带安全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促进国内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
[1]高晓红,汤万金,杨颖.我国风险管理标准化现状与趋势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6):33-36.
[2]高晓红,汤万金,杨颖.我国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初探[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9):18-20.
[3]李宁,胡爱军,崔维佳,吴吉东,孟志强,温玉婷.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J].灾害学,2009,24(2):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