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2010-07-31丁水平王贤昀
丁水平,王贤昀
(1.宜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学院 政法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旅游业是对资源、环境依存度极高的产业,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1]。宜春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2]。宜春市人均收入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建设“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的旅游发展定位下,探讨宜春的生态旅游开发,对实现宜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活跃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宜春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与优势
1.1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宜春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3%,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目前已建立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 413处,森林公园8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4处。全市拥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山胜景。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以“迷人的自然风光、罕见的富硒温泉、悠久的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和宗教旅游”为一体。全市各类资源独具特色,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新一轮旅游发展目标中,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11年,争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4个,把宜春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1.2 良好的发展氛围
2008年,宜春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宜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快实现旅游产业赶超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细化了旅游发展的任务和措施,强化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生态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宜春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在自然山水中,而是强化了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宜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广受欢迎的绿色生态之旅,为宜春的生态旅游发展另辟蹊径。当地农民以生态农业基地为载体,以古村落、古民居为依托,适时推出“农家乐”旅游项目,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宜春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增长迅速的生态旅游产品,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容。
1.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府大力推动,各方积极努力下,旅游接待人数实现了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2003年例外),每年接待人数均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近20%,到2008年底,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522.86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两番(见图1)。与此同时,旅游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28%。特别是2008年,实现旅游收入超过36亿元,是2000年的6倍(见图2)。呈现出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旅游人数的增长,旅游经济效益正日益显现,旅游业正向着集约型方向迅猛发展。
从整体上看,宜春的旅游市场规模、旅游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两者的增长速度预示着宜春旅游市场开发的广阔前景。宜春已明确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争取年接待海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创汇突破1 000万美元;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 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0%左右,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现实的发展速度、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宜春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蓝图。
2 宜春生态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2.1 对资源缺乏系统认识,出现多头管理
许多旅游资源依据其资源的状况,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物、宗教、地质、水利、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更多的则是按行政区划行使管理权限,造成在同一景区景点内,出现条块分割、各据一方[4]。各地方、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实施开发管理,而由于部门间工作角度不同,在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也经常有分歧,甚至有时会形成冲突。这些管理的交叉,使得景区景点难以实现理想化的管理总目标,而最终成为各种管理目标相互妥协的产物,出现多头管理。
图2 2000—2008年宜春市旅游旅游收入统计
2.2 产品结构单一,项目功能单调
生态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等多种功能[5]。但实际上,有些经营者还停留在把生态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而供游人参与的体验性活动很少。同时,旅游线路的设计大多停留在一个景区的范围内,景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
2.3 社区的正确参与不足,生态旅游实践存在困难
当地居民理应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真正主人,他们和自然“天人合一”,了解当地的状况,能很好地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且当地的人文本身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风景[6]。但在利益的诱惑下,导致社区居民的非正确参与,有些居民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光顾自家,纷纷扩建装扮房屋,圈地建庭院等破坏自然资源,打破生态协调性,社区非法开发利用景区资源成为管理的棘手问题。
2.4 环境教育产品未体现其核心,成效不高
教育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践生态理论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生态旅游本质内涵的关键[7]。生态旅游应当以环境教育作为其核心产品,但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级开发者多以经济效益为追求,未能把环境教育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其教育功能成效不高。
3 宜春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3.1 开发的基本原则
3.1.1 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在充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科学设定开发目标、规模和强度,实施容量控制和选择性的有限度开发;开发中突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兼顾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开发出种类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生态旅游产品;合理规划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与旅游活动,使景观设施、旅游活动及当地居民的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8]。
3.1.2 “以政府为主导”原则
宜春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开发规模上应避免过大,速度上避免过快,需遵循逐步有序、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要防止盲目响应号召,一窝蜂地遍地开发,最终造成资源破坏,市场无序。全市生态旅游开发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统一的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监督执行,保障旅游业有序发展。
3.1.3 生态创造的原则
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需按照优质生态环境的状态和符合人类生存活动的要求,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改善和修正,进行生态创造[9]。对于旅游者来说,多数人还是喜欢经过一定加工创造,但又维持原貌,保留生态特点和内涵的环境,即一种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精致生态环境。
3.2 开发思路
3.2.1 凸显资源特色,努力打造旅游精品
以资源为基础,以精品为龙头,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宜春的生态旅游资源。凸显月亮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和农耕文化四大文化,打响富硒温泉、明月山水、禅宗圣地和天工开物四大品牌。集合全市优质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品位高、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以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宜春中心城区、万载竹山洞等景区景点为主,整合打造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以靖安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为龙头,打造城市后花园度假旅游区。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大胆创新,在传统生态观光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体验性生态旅游产品。
3.2.2 明确市场定位,积极开展市场营销
聚合资源特色,丰富产品内容,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和景区主题,塑造康乐养生休闲品牌形象。紧紧围绕旅游品牌创建,创新宣传促销手段,促进客源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宜春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但知名度不高,仅对中小尺度的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以长沙、南昌等城市居民为主的周边市场仍是主体市场,以后还需借助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逐步将市场范围扩大到沪、浙、闽、粤等扇形区域的沿海省份,并主要定位在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经济收入的旅游消费群体、青少年学生和商务人士,选择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高素质客源市场,追求内涵式的发展。
3.2.3 加强生态教育,切实提高公众素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当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应利用宣传媒体、导游讲解、旅游节事活动和其他一切有效形式向他们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赢得他们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支持,并将旅游与环境科普结合,设计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与旅游活动,使旅游者参与到景区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教育,使他们能够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开展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此外,还需要反复帮助当地居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区别,明确生态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食宿设施,应是彻头彻尾地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让居民树立起“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观念。
3.2.4 完善开发机制,吸引社区参与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管理领导小组,来协调景区、旅游部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投资部门之间的关系。其次,政策上的引导也能促进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增加当地人管理旅游的权限,更多地吸纳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建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决策、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环境保育和利益分配等活动。再次,企业旅游收入应部分回馈给当地,以求获得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并且,政府从税收和土地审批等政策上给予开发者优惠和限制,以开发者在建设过程中对资源保护作为交换条件,从中激励旅游业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必将促进目的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努力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以旅游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宜春市这样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
[1]张艺兵,伍锦昌.后发展地区的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乐业县为例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11-314.
[2]李丰生,吴琳.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及整合开发策略研究[J]. 旅游论坛,2008,1(1):39-44.
[3]俞芬,千怀遂,段海来.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2):106-107.
[4]章笕.湖州水体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112-115.
[5]杨敏,骆静珊.昆明市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2):51-55.
[6]高峻.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J].旅游科学,2005,19(6):67-70.
[7]徐广辉,包建明.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与保护机制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456-458.
[8]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 人文地理,2002,17(4):47-50.
[9]岑博雄.北海涠洲岛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J].旅游学刊,2003,18(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