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重组技术在球形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2010-07-30刘书田杨志飞
刘书田,谢 海,杨志飞,郑 超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常德 415003)
球形肺炎是一种形态特殊的肺内渗出性炎症,由于形态特殊,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笔者通过16层螺旋CT的薄层重组、多层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从形态学和密度等方面对球形肺炎进行分析,与常规横断面图像比较,探讨其诊断价值。
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9月~2009年6月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17例球形肺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8~76岁,平均51岁。15例给予临床抗感染治疗,短期复查完全吸收,2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炎。临床症状:发热14例,咳嗽15例,咳痰13例,咯血3例,胸痛9例。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由上至下的胸部容积扫描。参数120 kV,200 mA,采集16列×0.75 mm,断层准值0.75 mm,断层厚度5.0 mm,螺距因子1.15,重组分层厚度1.0 mm。对病灶包括同侧胸壁与肺门区域给予高分辨薄层重组。在Syngo CT VB28软件中进行MPR与VR处理,使用多组窗宽窗位观察。
2 结果
病灶分别位于右肺上叶1例,右中叶2例,左肺下叶6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6例。病灶大小为2.5~5.6 cm。病灶形态横断位显示为圆形或类圆形阴影10例,MPR重组不同方位各径线测量,结合VR动态观察为非球形影16例。病灶密度不均,中央密度高,周边密度较低、模糊、呈晕圈样改变者,横断位10例,MPR+VR为15例。当病灶贴近胸膜时,病灶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状边缘的方形征,横断位7例,MPR+VR为12例。胸膜广泛增厚或累及叶间胸膜增厚,横断位10例,MPR+VR为12例,而且未见胸膜凹陷与胸膜及胸壁的破坏。对于充气支气管征与病灶周边扩张血管的条索影观察,MPR+VR明显优于横断位。见表1。
3 讨论
球形肺炎是指影像学表现近似球形的肺部非特异性炎征,其病理基础为炎症反应,包括渗出、增殖与实变,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以短期内缩小或完全吸收。其形成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炎症渗出液沿支气管、肺泡孔、肺泡管向四周蔓延扩散;②不典型的大叶性肺炎或节段性肺炎吸收消退过程的一种表现;③支气管内分泌物引流不畅,导致阻塞引起肺部炎症或不张[1-3]。球形肺炎因影像学表现特殊,且多没有典型急性临床病史,易与其他块影病变如肺癌相混淆。
表1 球形肺炎在常规横断面与MPR+VR中各征象显示对比[n(%)]
对于肺部肿块病变的影像学检查,首先是从形态学和密度上对病变进行分析,尽可能找出反映病变性质的特殊征象,然后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资料进行定性。以往的CT影像观察是建立在横断位基础上的,而病灶的形态是三维立体的,所以横断面所反映的征象不够全面。另外,普通横断扫描由于层面较厚,对于病灶内部密度结构及病灶周边细节显示模糊,而16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在图像空间分辨率上基本达到了各向同性,因此笔者对16层螺旋CT的容积数据进行薄层重组,采用多窗位观察病灶——肺界面,通过多平面重组与三维重组从多角度全面、立体地观察病灶的细微结构。过去在行X线平片检查时,有学者发现部分肺急性炎症,其大体形态为球形或块影,多数边缘模糊不整,便称之为球形肺炎,但有研究者在加照侧斜位片后发现其球形形态有所改变,三者综合表现为球形的比例下降[4]。随着CT的应用,其横断图像对块影的观察优于平片,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断面形态轮廓,但仍然是一种平面成像,对病变的空间形态观察有限。多层螺旋CT出现后,通过对容积数据进行MPR与VR的图像重组,对病灶各方向的径线进行测量发现数值差异较大。随着各方位测量增多,病灶形态越加远离球形状态,有些呈厚片状或锥形改变;VR的旋转观察与MPR多方位径线测量结果相近。本组MPR+VR显示球形肺炎实非球形改变。研究表明,当肺部炎症病变邻近胸膜时,病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边缘,称为方形征,并认为是炎症的特殊征象,这与炎症在肺泡内的扩散和肿瘤在肺内的生长蔓延方式不同有关。本组横断显示7例,MPR+VR为12例,两者有显著不同,主要原因是CT横断位仅单一方位观察而MPR+VR是多方位立体观察。病灶形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与肺小叶肺段等解剖结构相关外,还与炎症在肺内的扩展方式和不同方向的扩展速度有关。此外,病灶周边扩张充血的血管以及支气管的炎症改变也可以导致病灶形态不同。本组CT横断面发现病灶与肺门间有粗条状影7例,而MPR+VR为16例。横断面显示病灶周边增粗点状影,通过MPR+VR的多角度观察发现为引向肺门增粗的血管影。它们走行自然,无中断破坏,这种条状影与肺癌的毛刺不同。支气管充气征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征象,在肺癌与炎症中均可出现,不具有特异性。通过MPR+VR观察发现,炎症的支气管充气征显示为分支走行自然,当伸入病灶内部时其管腔壁光滑,无受压变窄和中断现象。CT横断位显示5例,MPR+VR为9例。
有学者认为球形肺炎病灶密度相对较小,呈中央密度高、周边密度较低且模糊的晕圈征改变,或称为亚腺泡征,是由于病灶中央炎症渗出时间长,细胞与纤维素成分较多,而周围则由于渗出物少,肺腺泡充盈不完全。晕圈征是一种特殊的炎症改变征象,与肿瘤浸润生长所致的实质性肿块的性质不同[5-7]。本组采用多组窗位观察,MPR+VR结合,发现此种征象15例,明显高于横轴位的10例。当炎症病灶贴近胸膜时常累及胸膜使其增厚,包括叶间胸膜的增厚。炎症胸膜增厚累及范围较广,增厚的胸膜外缘有细线状低密度影,与肺癌的牵拉胸膜凹陷及直接胸膜累及所致的破坏不同。对于胸膜的改变,特别是叶间胸膜的增厚,横断薄层与MPR较普通横断面CT图像显示有明显的优势,可与其他球形病灶所致的胸膜改变区别。
本组资料对照表明,16层螺旋CT薄层重组、MPR、VR在显示病灶形态、边缘、密度及胸膜改变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CT;MPR+VR对支气管气相、病灶周边血管的观察更有明显的优势。对16层螺旋CT常规容积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组和MPR与VR重组,在不增加患者辐射量的情况下,给予病灶三维立体的形态学观察,有利于提高球形肺炎特殊征象的显示率,对球形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1]蔡祖龙,郝敬明,郭天舜,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1996,30(5):528.
[2]游江林,孔佩,王绪,等.球形肺炎的X线诊断与鉴别[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9(3):122.
[3]赵善生,杨茂全,张谦,等.肺炎性肿块的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9):524.
[4]李铁一.呼吸放射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68.
[5]李春平,周燕发.肺良性结节HRCT病理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3):156.
[6]王涛.球形肺炎与肺内孤立性球形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4):314.
[7]张利锋,方林,范成文.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