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SVCAM-1、PON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2010-07-30孙亚威刘冬青李俊萍谭子新郭建政
孙亚威 ,尚 可 ,刘冬青 ,李 军 ,李俊萍 ,谭子新 ,郭建政
(1.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邯郸 056002;2.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河北邯郸 056002;3.河北省邯郸市铁路医院,河北邯郸 056002)
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损害的潜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有关。本文主要观察T2DM患者对氧磷酯酶1(PON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旨在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8月62例T2DM患者(参照1999年WHO诊断标准),排除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及其他内分泌疾病,肝功能正常。按照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两组,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和大血管并发症组,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曾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并经心电图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曾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脑部CT或MRI扫描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诊断的斑块、狭窄或闭塞)明确诊断有无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大动脉疾病。正常对照组31例,在男女比例、年龄与T2DM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组患者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分离血清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酶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用 ELISA 法测定SVCAM-1,以对氧磷为底物(paraoxonase),测定 PON1。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2型糖尿病各组TG、TC、LDL、HDL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无血管并发症组相比,大血管并发症组 TG、TC、LDL 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无血管并发症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对照组 无血管并发症组 大血管并发症组例数312933男/女(M/F)14/1712/1715/18年龄(岁)61.39±9.1163.34±9.2963.80±9.19 BMI23.53±3.6223.87±2.9324.66±2.82 FBG(mmol/L)4.97±0.528.06±0.57*8.18±0.68*SBP(mm Hg)116.13±9.72130.34±10.43*148.80±13.41*△△DBP(mm Hg)70.48±9.3478.62±12.60*86.25±10.30*△△TG(mmol/L)1.25±0.591.90±0.51*2.21±0.57*△TC(mmol/L)4.08±1.125.93±0.43*6.36±0.55*△LDL(mmol/L)2.60±0.803.36±0.64*3.73±0.46*△HDL(mmol/L)1.23±0.200.98±0.24*0.88±0.23*△
2.2 血清 PON1、SVCAM-1水平
2型糖尿病各组PON1活性在显著下降、SVCAM-1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无血管并发症组相比,大血管并发症组PON1活性显著降低(P<0.05)、SV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 见表 2。
表2 各组血清PON1、SVCAM-1水平临床资料比较()
表2 各组血清PON1、SVCAM-1水平临床资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无血管并发症组比较,△P<0.05
组别 PON1(IU/L) SVCAM-1(ng/ml)对照组202.00±84.9924.35±10.69无血管并发症组143.72±44.22*42.59±13.77*大血管并发症组113.88±37.24*△50.66±17.50*△
2.3 PON1、SVCAM-1与临床指标相关分析
对所有受检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VCAM-1 与收缩压、舒张压、TG、TC、LDL 呈正相关(r分别为 0.45、0.40、0.30、0.43、0.40,P<0.01);与 HDL、PON1 呈负相关(r为-0.46、-0.40,P<0.01)。
3 讨论
V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白细胞的黏附和迁移是AS的最早期病理改变,白细胞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前提是其必须黏附在内皮细胞上,而介导两者之间黏附的是细胞黏附分子,因此,SVCAM-1被认为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
本研究显示在T2DM患者中SVCAM-1水平升高,与Jager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T2DM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了AS的形成,增加了T2DM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目前认为高血糖引起的脂质氧化修饰和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产生、积聚以及胰岛素抵抗(IR)是T2DM时SVCAM-1升高的主要原因。
PON1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与高密度脂蛋白相关性芳香酯酶,血清PON1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机制在于血清PON1活性影响了脂质氧化代谢过程。研究表明T2DM患者在合并血管并发症时PON1活性下降,本研究中T2DM大血管并发症组PON1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也提示PON1活性的降低参与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PON1与血清RBP4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可能进一步表明血清SVCAM-1与T2DM大血管风险密切相关,也可能预示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和关系。
PON1与HDL紧密结合,通过水解脂质过氧化物,防止LDL被氧化,体外、体内实验均证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损害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在减少内皮释放NO的同时,还诱导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2]。PON1活性下降时ox-LDL的增多可通过增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启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3]。高脂饮食使大鼠心肌组织NO活性下降,VCAM-1高表达,且NO水平与VCAM-1的表达强度及范围呈负相关,提示降低血脂水平和提高NO的活性有利于阻止VCAM-1对内皮的损伤及动脉硬化的进程[4-5]。
综上所述,血清VCAM-1在T2DM时增高,提示T2DM时即存在内皮功能障碍,且随着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重,与PON1密切相关,是否由于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和关系,尚待深入研究。
[1]Jager A,Vanhinsbergh VW,Kostense PJ,et al.Increased levels of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are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the Hoorn study[J].Diabetes,2000,49(3):485-491.
[2]Ou HC,Chou FP,Lin TM,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eugenol against oxidized LDL-induced cytotoxicity and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J].Food Chem Toxicol,2006,44(9):1485-1495.
[3]朱惠莲,夏敏,唐志红,等.ox-LDL通过LOX-1双重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分子的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8):1464-1469.
[4]吴峻,孙明,周宏研,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9):689-692.
[5]张志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老年OSAHS患者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