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奠基之作
2010-07-27朱丹红
朱丹红
吴赟这本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改革的春风席卷整个出版产业,中国的出版机构全面转企之际,本书的出版可为中国出版产业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启示。
初与吴赟博士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1年,金秋9月,正是珞珈山下桂子飘香的时节。当时的我们刚刚大学毕业,即将开始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对吴赟的第一印象是内敛,那腼腆的笑容、热心的帮助、友善的关切,无不透露着绅士的风度,正如珞樱湖畔的春风,暖洋洋、乐融融。吴赟的才气与博学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我们对于出版史上的任何问题,只要不知道答案,第一个想到要咨询的人就是吴赟。当时他就像我们的百度。每次问他问题,他不仅对问题本身娓娓道来,还时而旁征博引向我们介绍更多的背景知识。正如珞樱湖畔的夏日凉风,吹走了愁绪与困惑。在文弱的外表之下,蕴含着他对学术追求孜孜不倦、严谨苛求的治学态度。一旦遇到学术问题的争执,吴赟的执著便表露无疑,一定要找到确切的答案方肯罢休。他对待学术的态度,正如珞樱湖畔吹来的秋风,容不得一点瑕疵。
2001年,对中国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人世”谈判终于取得了成功,“人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经历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巨大变迁。此前一直不敢直面经济话题的出版业开始松动了,之后我们经历了从出版行业进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到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分离的进程。从2003年开始,中国履行“人世”的承诺,逐步开放出版物发行市场,我们目睹了由出版物零售市场到批发市场渐次开放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吴赟确定了他博士论文的选题《微观出版经济理论研究》。
经济学理论的探讨在中国由来已久,也有一些论文对出版经济学提出了探讨,然而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出版学,对微观出版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2006年的中国尚属首次。当年开题时候,老师眼中的欣喜,我至今记忆犹新;论文答辩时候,老师的赞许,依然言犹在耳。作为理论研究方面的论著,《微观出版经济理论研究》摒弃了枯燥与乏味,避免了拼凑与堆砌;作为填补空白的论著,它没有陷入苍白的说理,摆脱了专业的局限。深厚的学术功底造就了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2007年夏,珞樱湖畔的清风吹到了西子湖畔,吴赟从珞珈山出发前往求是园。此时登高望远的他,跳出了出版学狭小的空间局限,展现出来的是对整个传媒行业的关注。以文化的视角来俯视出版产业的发展,用传播学的眼光来审视出版经济学的理论。因此在对其博士论文进一步完善的基礎之上,他出版了专著——《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
该书融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双重元素,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兼顾了文化产业的公益性,提出了文化与经济博弈之观点。将出版经济学放人传媒经济学以及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经济学的视野中来进行探讨,作者对交叉学科理论的把握及其学术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一斑。
该书从出版产品人手,对出版物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经济分析,探讨了出版物与版权的经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出版机构的经济属性,最后归结到整个出版传媒产业市场的经济特征。全书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出版经济学体系。
全书每个章节都以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引言为开端,既给作者的观点以有力的佐证,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说教。形式的创新有效缓解了理论著作的枯燥乏味。
书中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结合了目前我国出版界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以及国际出版市场的发展经验。因此,虽为理论研究论著,但是对出版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依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吴赞这本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出版经济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改革的春风席卷整个出版产业,中国的出版机构全面转企之际,本书的出版可为中国出版产业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