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情怀:读者很伟大也很卑微的阅读愿望

2010-07-27陈苗苗

出版广角 2010年6期
关键词:梁文道情怀文字

陈苗苗

他们不想被流行文化左右,不想失去自己的思维意识,不想在快餐阅读的寂寞、恐惧和无所适从中沉沦,他们需要从书籍中阅读到更深更广的公共情怀。

台湾媒体曾自我检讨说:到处充斥着豪宅、贵妇、珠宝、养胎的报道,媒体的社会担当之声微弱。从地球大气层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空间。

其实,书海也特别可怕,有珍珠,但也有太多的垃圾。

可是,当你看到一个读者心无旁骛地躲在书店的角落看书,你明白:在这个有着太多娱乐选择的时代,读者心底还有一种或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欲望,一种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愿望——那就是公共情怀。

什么是公共情怀?

不久前,英国大选第一次涌现出一位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候选人——吴克刚,长在红旗下、服务在英伦的他,投笔从戎提出的竞选口号是“常识政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呼唤政治的“公共情怀”。

相比于吴克刚的投笔从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的主持人梁文道,坚持用生花妙笔在《常识》、《我执》中阐释公共情怀。他说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共享着一些东西:公共的机构、一些政策、一些事情,它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该关心它、关怀它,这已经是公共情怀了。

在这个新书出版如过江之鲫,库存书汗牛充栋的阅读时代,读者,尤其是读书人、文化人、教育者,面对这个世界三千繁华时也想拈花微笑,沉静,会心。他们不想被流行文化左右,不想失去自己的思维意识,不想在快餐阅读的寂寞、恐惧和无所适从中沉沦,他们需要从书籍中阅读到更深更广的公共情怀。

于是,梁文道的《常识》、《我执》,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薛涌的《仇富》、黄集伟的“语词笔记”系列,《单向街》杂志书,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显山露水。

又或者,读者对梁文道们的公共情怀的理解也可以看成是—种社会责任感的觉醒,是—种对更美好社会价值的呼唤。

而这些散发着公共情怀的墨迹,也以清醒的声音让读者如饮清泉、为之痴迷。掩卷长思之。

品天下文,论世间道。公共情怀被印刷,就如“还君明珠”。对读者、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件非常有功德的事情。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读者为什么需要公共情怀

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着纵深发展,在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欲望扩张、精神匮乏、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生态恶化等等,而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每一个人个体精神的健康健全的成长发展,也关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不管是在PRADA的消費社会,还是在《杜拉拉升职记》的职场社会,我们的中国社会中总需要这样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可以传递知识分子的灵魂和思想,它就像李敖的一篇随笔所述那样“宽容、开放但又不失批判精神”。承载着这样一种风格的文字。会让读者在尘嚣中沉静思考,并获得新鲜的思想。

梁文道一直试图铁肩担道义,他说,“我是针对做媒体的人。教书的人。文化人,读书人跟学生说话…‘中国所有的时评作者,能与你们共赴国运是我的荣幸”。

而《单向街》这本杂志书的策划与出版,也是对这种公共情怀的遥相呼应。它收集了张大春、许倬云、戴锦华、黄永玉、李海鹏、李孟夏等人的文章或对话记录,发出清新而令人尊敬的声音。阅读这些文字,会让我们对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以及这个时代的再度思考和重新认识。

有这么一首禅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颗“明珠”,只是它常常会被重重的言语、评价包围着,长此以往,最后便连自己的心性也由他人来作主了,凡事亦步亦趋,身心疲惫却得不到安顿。

“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被誉为“语词收藏家”的黄集伟在他10年中呈献的第7本“语词笔记”中如是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公共情怀由来已久

中国文人所具有的深厚的精神担当的品格,突出体现为一种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公共情怀。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孔夫子的“大道天下”,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切编织成了一个延续数千年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移植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身上,蝶化为“五四”启蒙精神。因此,从精神谱系上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文人是一脉相承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强烈的现实品格和浓郁的公共情怀,因此鲁迅将自己写小说看成是声援“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呐喊”。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际,中国的知识青年也开始努力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比如费孝通,借助于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人类社会学,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村落的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广阔、沉默的农村世界的秘密。29岁,他就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江村经济》o这不仅帮助一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在学术世界赢得了国际性声誉,在整整42年之后,同样是这本薄薄的小书,使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得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像那一代很多杰出的人物一样,出生于1910年的费孝通不仅身经20世纪中国的种种磨难与挫折,更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生命力、智慧、道德与勇气。

知识精英与大众社会之间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知识既是用来完善自我,也是用来改进现实社会的。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应树立具有超越性的目标,在面对压力时保有对道德与智力原则的坚持。

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有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其存在的意义及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知识分子应该是有社会担当的。事实上,他们还有义务以其理性和智慧向公众揭示现实。

让慌张的眼神们看起来似乎充满

阳光——读者需要哪些公共情怀

梁文道在内地出版的三本书都卖得不错,不时登上各地的畅销书排行榜,这种散发着公共情怀的书能够畅销当然是好事,然而,电视媒体推波助澜带来的“粉丝读者”应该也不少。被误读也是情理之中。正如《我执》被部分读者当做情感八卦读物一样。

但是,在梁文道看来,“写”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至于随后的事情不是作者所能控制的。“文字的出路还是文字,书的出口只在书里面。”

对久被尘劳关锁的读者来说,哪怕是误读,他们又会更容易走进哪种公共情怀的文字中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公共情怀才能或更能打开读者心中的四月芳菲天呢?

1表达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最基本

的信念、态度和价值

在读者眼里,梁文道就像这个时代的一个穿行者,因为他身兼媒体人、文化人、评论人、社会活动家等各种身份,穿行在两岸三地之间,穿行在网络、电视、杂志、书籍多种媒体之间,穿行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以及环保等等各个领域中。并且最难得的是,他用最通俗、最清晰的语言明确而有力地表达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也就是“常识”。

再比如薛涌,通过《仇富》一书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收入、房地产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他的新浪博客有2000多万的访问量,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读者,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类博客的冠军。

2不媚俗、不故弄玄虚、详实笃慎、旁征博引

在今天这样一个喧嚣而急躁的年代,貌似不乏评论家,道理像四月的扬沙漫天飞溅,但能沉落下来做培育时代成长厚土的却少之又少。粱文道的迷人之处,大半就出于他的详实笃慎、旁征博引,那样温和淳朴的面容下,隐藏着的是独立冷静的头脑。

眉宇间有朝霞、行动中有松风。乔斯坦·贾德、斯塔夫里阿诺斯与张大春、黄集伟均在此列。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繁而化简、苦而化乐,引着芸芸众生人窄门、通大路。

张大春在《认得几个字》中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光靠我们保留个宅子,申请个遗产,就可以保留和传承的,文化,是属于大众的,藏于民间的。那么,我们就跟着作者,从认字开始吧!

3鞭辟入里、醍醐灌顶

西方哲学探究事物的根本,从语言学上把各种现象定义或解释清楚。东方人喜欢禅意,留出更多的空间让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很多意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讲究的是境界,又叫悟道。

《单向街》中很多文章帮助我们更有逻辑、更理智地分析时事之余,还能够很好地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很多日常問题,如发生在夫妻间、恋人间、师长间、朋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甚至彼此陌生的路人之间的,还有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包容与理解,原本维持千年的礼仪、信条和原则,等等。

这些文章语言平淡,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里却是锋利如匕首,在我们心里最脆弱的地方挖坑,一下一下,使我们清醒。俯首掩卷,常常陷入深思。

再比如当你静下心来,跟随梁文道的视角扫视《噪音太多》里的很多影片、电视和娱乐节目时,你从中看到的是对文化、对娱乐的思考,一点都不媚俗,相比那些天天堆积在报纸娱乐版的报道和电视娱乐节目中狗仔队的八卦新闻,一看便知书中没有噪音,都是鞭辟入里的思考和醍醐灌顶的启发。

4出神入化地摆弄文字

虽然文字不值得信赖,但就像柏拉图最终还是得通过他“书写的对话”来表达一样,我们也只能通过文字来认知作者。

那几十篇不超过千字的文章与包含其中的旁征博引,衬托出一个敏感却又冷静的梁文道。他所谈的其实是大多数人谈论过的话题,比如,爱与歌,孤独与流浪,青春年少的挥霍,以及宽恕和遗忘。可这些话题到了他手上,就另有一番境界,出神入化。

同样在自己的敏感与冷静中出神入化地摆弄文字,让读者为之痴迷的还有黄集伟的“语词笔记”系列。从《非常猎艳》、《请读我唇》、《媚俗通行证》、《冒犯之美》、《习惯性八卦》、《小规模的荡气回肠》到《年代剧内心戏》,他用10年的“语词笔记”完成了从民间语言到时代标本的制作与转换。

5懂技巧会控制、克制

观察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粗看,只是在讲述作者教他的一对儿女认字的过程。但实际上,作者是要让我们明白,中国的文字不光是一个沟通的工具,更承载了很多内涵。作者很巧妙地换了一个讲述的方式,通过故事,让读者很容易被吸引,也更容易思考。

关于技巧,梁文道也曾经谈过公共情怀的选择问题。他也深谙时评因其应有的特质——时效性强而往往在行文上略显粗糙。显然,梁文道在写作上是个懂技巧会控制、克制的人。他很清楚对于时下的读者来说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跟《育婴指南》、《史记》相比,散发着公共情怀的墨香不见得更伟大。但是,读书到了最后,我们只是想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认知这个世界。其实,人人心中都有颗明珠,哪怕自己是一粒尘埃,哪怕自己是芸芸众生中最小的分母,哪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来去无踪迹,但我们总微薄地希望动息如有情,希望可以紧抱住我们这个世界,和它同呼吸、共命运,相信它会变得更好,起码在自己身后。

猜你喜欢

梁文道情怀文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梁文道家训
“五老”情怀
种出来的“逍遥居”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