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制器质量观:中庸与平和
2010-07-26高怀瑾
本刊特约撰稿人 高怀瑾
《考工记》非常重视对制器的合理化设计,并且是有原则的,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是取中庸与平和。比如对于车轮的设计,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制造车时,车轮的高度(大小)要以承载的人上下是否方便为宜,如果仅考虑这点,工匠会偏向用小尺寸的轮,但是这样拉车的马匹会非常吃力。当时车轸(车箱底盘)与轮轴是同高的,而在现在,车轸与轮轴是可以不同高的。这是当时技术局限所致。最好的尺寸应是所制车轮尺寸既方便所承载的人上下方便,马匹又不致太劳累。唐贾公彦据实考证云:其时“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先言兵车者,重戎事故也(宜轮大,可负重,马匹不致过于劳累)。田猎、战伐相类,即言田车以继兵车(考虑承载之人的上下方便,轮可小三寸),后别言乘车之等也(代步之乘,级别和档次高的其轮也可制成六尺六寸的)”。六尺有六寸之轮,轮轴则在三尺有三寸处,加上底盘和底盘与轮轴之间的连接物,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可到四尺(约现在78.8 cm,对健全的人而言,上下这个高度是没有难度的)。贾公彦云:六尺有六寸之轮,“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殷墟发掘商代五乘车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古人思考问题时是较全面的,单就车轮制造而言,其尺寸大小要兼顾各方(乘车人、马匹),体现了中国古代取中庸的哲学思想。尽管周时还没有明确提出中庸的哲学思想,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哲学已经非常普遍(商时已有记述),即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是后来战国时期产生中庸思想哲学的基础形态。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军车作为一种装备,其尺寸和规制在与其他车辆相比时处于最高标准的位置,因此当时有一些权贵宁可舍弃上下车的方便,也要大直径的轮子,是追求奢侈的表现。
(周尺有前、后期周尺之分,前期周尺长约合现在19.7 cm,后期周尺长约现在24.63 cn。六尺有六寸之轮,按前期周尺算其直径为1.3 m,按后期周尺算其直径约为1.63 m,《考工记》里所用的尺寸,是先期周尺?或是后期周尺?可以讨论。)
《考工记》中对制车提出了许多技术规范和标准,大多表达了取中庸与平和的思想。这里再举一例:“凡察车之道,必自载於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是否是一辆合格的车,先看车轮。而看车轮主要是看其是否妥善地处理好了“结实”与“保证速度”的之间的关系。曰:“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 朴属,犹附著坚固貌也。至于“微至”,郑司农云:“微至,谓轮至地者少,言其圜甚,著地者微耳。著地者微则易转,故不微至无以为戚数。”对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取中庸与平和,是取得提高车辆任载性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