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2010-07-26吴建标
■文/吴建标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最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一般的企业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市场或增加新的业务订单,进而赚取其中的最大差价来实现目标。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是开拓市场的基础,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占有市场的“利器”,因此,要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关键。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不管是在质量控制阶段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过程的控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量过程控制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相互独立的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贯穿与生产和技术的全过程,它包括了产品的设计过程控制、制造过程的控制、辅助过程的控制和使用过程的控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真正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将质量管理从事后的处理、落实,推进到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进而发展到事前的把关和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控制,最终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升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形成全系统的质量控制过程。
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是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的到完善的过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处于质量管理的初期阶段,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对产品的检验和把关上,没能认识到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充当英雄式的“消防员”,哪里出现问题就赶往哪里,没有从根本原因去分析发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忽视了对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因此,它们更需要有效地进行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过程。意识的高低体现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意识越高则对活动结果的影响越积极。企业要发展,产品质量要提升,离不开对人的意识教育和培训。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活动标准,是人们对显性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但这些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将明确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不能简单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质量意识的管理就是要让无形的质量意识与有形的工作质量结合起来,让模糊的质量意识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让质量意识的管理工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培育出高质量意识的员工,进而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
质量管理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是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一般情况下必须设置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其次,建立生产部门“三检”制度,设置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工序建立检验点,同时各级主管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最后,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隶属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质量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其它部门,直属企业最高领导管理,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作为产品的生产部门“制造”,必须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并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因为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直接过程,产品的好坏都直接取决于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因此,在要求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抓好生产过程中各关键控制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将影响产品质量、工序能力及生产效率的因素都管起来,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并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队伍,最终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
畅通的质量信息传递渠道
质量信息的滞后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落后,没有畅通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是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现场检验人员发现质量问题,首先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以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对接到责任点,由责任点的相关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防止后续问题的发生,并由责任点将信息向所在部门反馈处理。同时检验人员也进行“纵向”信息传递,将问题向上级反馈,通过上级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处理,这样就将原来的单边“纵向”循环,转变为两边“横向”、“纵向”的双向循环。从而做到能通过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基层管理人员介入;能通过基层管理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中层管理人员介入;能由两个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第三个人介入;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提交到会议上解决等。最终实现对问题的快捷、高效的处理。
不良产品的有效控制
对不良产品的处理方式通常有让步放行、返工、返修、改作它用、报废等,然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处理不良产品的时候,往往忽视处理后的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有效控制手段,或者说虽有在做,但也仅局限性于表面的处理,责任的落实与处罚,导致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在进行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同样必须坚决执行“三不放过原则”,即:不良原因的分析不清不放过、造成产品不合格的责任人未受处理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
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转变
在新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仅仅从事质量检验的质量检验人员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管理的控制手段已由事后的鉴定与处理,逐步转变为事前的控制与预防,质量控制的重点将是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作为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将同样进行转变,大部分的质量检验工作将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而质量检验人员则由原来单一的“检验把关”转变为技术指导,由原来的质量问题反馈者转变为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人员,并在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扮演“仲裁者”,在质量意识、质量观念的提升上扮演质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就要求原有的质量管理控制检验人员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为自己从质量检验向质量管理的飞跃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