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

2010-07-26易嘉

中国记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舆论监督负面

□易嘉

一般来说,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也是媒体上负面新闻的“爆发期”。近年来,各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以彰显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这也给媒体提供了宽松的报道空间。

有论述道,负面新闻即“坏消息”,乃是相对于“好消息”而言。这虽算不得学术化的定义,却也能帮助认识何为负面新闻。新闻的一大功能是释放信息,因此又有人论述:“负面新闻信息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的信息”。

其实怎样界定负面新闻对媒体来说,更多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我们党对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和要求。这是因为,正面报道比较容易鼓舞人、激励人,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在人民中达到团结、鼓励、稳定的积极作用。从新闻实践看,正面的新闻题材如果报道手段即采访、编辑等方式不好,亦未见得能产生好的正面效应;反过来许多负面报道,如果媒体所持的立场正确,即站在承担社会责任的立场上,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新闻操作手段获得正面效应。

负面新闻的面很广,平常所说的舆论监督新闻,因大量新闻事实是“负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包含在内。

负面新闻比较那些平庸的、无法撼动人们心灵的正面报道,一定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用行业内的话说,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读者角度分析,这里有个“阅读心理”问题,而“阅读心理”的成因,又源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心态。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但是,难道因为负面新闻更吸引读者眼球,就应该成为媒体孜孜以求的新闻追求吗?应该被媒体有闻必录吗?应该不顾客观传播效果大肆渲染吗?显然不行!这需要媒体人从恪守社会责任的高度严格自律。因此,一方面,负面新闻是新闻实践中回避不了的新闻品种,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关注度。另一方面,不加控制,不加选择地过度刊登负面新闻,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们的道德规范带来负面影响,这实在是需要媒体人谨慎对待的。

关于负面新闻的影响。翻阅一些相关论述,有多种归纳,不妨引用如下:

关于负面新闻的信息传播与政治影响:有文章认为,可能使受众产生政治心理障碍,其包括引起政治盲动,引发政治恐慌、引起政治消极;影响政治共识(动摇政治信仰,改变政治价值取向,模糊政治认识);影响政治关系,影响政治局面。

关于负面新闻的负面功能,有论述归纳为破坏功能、腐蚀功能、煽情功能(暴力煽情,色情煽情,隐私煽情)。

关于负面新闻对政治的能动作用,有论述认为,其有明显的政治导向功能,认为可以促进改革的调整和法令的完善,产生整合力量完成既定目标。据此,还认为,具有显著负面特征的舆论监督新闻,由于它的传播广泛性、及时性和公开性,尚有渲泄情绪、缓解矛盾、促进工作的功能。此外,关于负面新闻的积极功能,有论述还认为,具有逆向激励功能,认识功能,平衡功能。

所引上述多种论述,源于不同的角度,自有其概念内涵。我个人认为,与负面新闻的负面效应明显一样,负面新闻所蕴含的某些积极作用、积极功能也不应一概否定,这是负面新闻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只不过,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负面新闻的积极作用,即在于它因揭露丑恶和缺点所彰显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前面引述的那些种类的负面新闻,对心智健全的读者来说,大凡可以从中读出警示,读出教训,从而思考兴利除弊的方法,所谓振聋发聩。当然负面新闻如果呈现不好,特别是媒体在报道时采取的立场不正确,其消极作用又是毋庸置疑的。

前几年成为热点的关于乳制品中掺加过量三聚氰胺的报道,直接影响几乎波及全国乳制品行业。受害儿童令人唏嘘,不法分子令人痛恨,食品监管不健全状况令人痛惜。但经过一段时期,结果并未如某些人想象的使我国乳制品业遭到“灭顶之灾”,相反,由于政府监管措施的强化,行业内举一反三的整改,使食品安全,至少在乳制品行业食品安全工作得到普遍提升。当然,很多媒体也从中提高了公信度。

毋庸置疑,对负面新闻的选择与刊发,媒体如果一味为了抓眼球,而不是站在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立场,不是站在有利于稳定、团结、鼓劲的立足点上,正如所归纳的那样,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样的例子不少,教训深刻。

所以,媒体人应该在兴利除弊上下功夫,通过切实负责的新闻实践,使负面新闻真正彰显警示、监督、促进工作等正面效应,以服从于团结、稳定、鼓励的总体要求。

要达到上述目的,至少有如下原则需要认真把握:

一是新闻真实性原则。

经验告诉我们,记者采写负面新闻很多情况下较正面报道工作量要大很多,接近事实真相的难度要高得多,求证(审核)的难度也高很多。加上一些媒体工作人员作风浮躁,抢新闻的冲动太强烈,一些媒体又易对吸引读者的诉求失之理性,致使采编环节上出现失实或部分失实。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宏大课题。实践中,有一点是应该牢牢把握的:即事物的总体面貌与部分真实的关系。这是一个辩证法的命题,要害在于,选择负面报道题材时,是以偏概全,还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是本质的真实,还是部分、局部的真实?有些负面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刊发后常常发生“失实”的龃龉,往往失之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类新闻的采访写作、版面处理、标题制作上都有教训。

二是有利于改进工作,促进社会进步原则。

这实际上是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工作提出的要求。报道负面新闻,开展舆论监督,动机和目的大凡不外乎一方面揭露和鞭挞丑恶,去恶扬善,促进工作,另一方面,达到举一反三,警示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好,特别是通过版面语言解读得当,同样可以通过报道揭示负面新闻本质,通过监督,促进事物的转化,使受众从对负面事件的相关处理中看到光明,增添信心。

三是把握好度的原则。

首要的是掌握好新闻的典型性。典型性的事实至少是有警示作用,有融合在此二者其中的正面效应。重要的更在于,媒体在选择负面新闻的过程中,要有大局观,充分考虑到新闻对社会、政治、经济、人心稳定的影响度。

开掘负面新闻的正面效应,努力把握新闻的正面效应,记者经常碰到“度”的把握。举个例子,有一则新闻说,某地端午节向全市居民发放粽子,客观地说,这可以是一个体现政府关心群众的正面新闻题材。但是,笔者在阅读这则新闻时读到,记者惟恐不把“正面的好话”说尽,在报道中称:有领导表示,要保证每一个困难家庭在端午节吃到粽子。这不禁让人想到这样的问题,在那个名播全球的地方,改革开放几十年,尚有吃不起粽子的困难户?这与其是一个正面报道,不如说是很“负面”。在现代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人们的思想如此丰富的当下,产生这样的反诘是完全正常的。

提出兴利除弊,将负面新闻做出正面效应来,无非想说明,在处理负面新闻的过程中,如何既面对现实、又处置得当。核心是要讲辩证法。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舆论监督负面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