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经济未来五年发展前景分析

2010-07-26田伯平蒋昭乙季绣宇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经济

田伯平 李 洁 蒋昭乙 季绣宇

本文就未来五年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势与前景,国际环境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分析与判断,以期为中国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精确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国际背景。

宏观趋势判断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两个长周期的交替期,能否顺利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今后五年全球以低碳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至关重要。

上一个长周期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信息革命,在2001年随着新经济泡沫破灭而动力衰竭。2005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过度发展金融,依靠次贷和全球化红利,引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资产高度泡沫化,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终于在2008年以大危机终结。①刘煜辉.金融突围——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159-160至此,全球化进程由以高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数量扩张阶段进入到相对低速增长的结构调整期。

下一个带领世界进入长周期的载体很可能是以新能源、物联网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经济,但是目前这些技术产业化还不成熟,普及应用还没有找到突破口,同时,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反衰退行动遗留下了天价账单,必须要等新的财富创造机制生成运转才能得到偿付。

1.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

2009年底各主要国家经济均已停止下滑,世界经济开始复苏。随着各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国际贸易严重失衡的局面将会逐渐缓解。根据经济周期长波理论,到2015年左右,世界经济有可能开始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届时,新一轮产业革命将陆续在全球爆发:预计以新能源和物联网为首的各项新型产业将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进入到广泛实施低碳经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生产与生活模式因而随之改变: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将迅速普及。因此,未来五年的发展将是国际经济逐步复苏的过程,之后将有可能迎来经济的新一轮高涨。

2.面临的主要风险

后危机时代,进入经济复苏的世界经济主要将面临以下两大风险:

(1)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风险。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美国转嫁经济结构调整成本的风险以及各国政府在经济复苏后采取退出政策可能导致的市场风险。

由于美国国家及家庭的总负债已经相当于其GDP的350%,而房价下跌使得居民消费需求萎缩已无法独立承担GDP增长的支撑作用,故美国政府需要大幅度削减开支,逐步减少外债的比重,以保证美元重新获得国内经济实力支撑,重新吸引国际资金真正回流美国。因此美国政府的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尽可能向外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并且缩短此次全球经济调整的时间。如果美国要减少承担经济调整的成本,就意味着必然有其他国家更多地承担调整成本。近期的迪拜、希腊等事件及其他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经济以某种危机(如美元等重要货币危机、主权国家政府破产等)的方式结束这轮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09年以来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在不断增长,如果各国政府举措不当,就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巨额债务国一旦出现危机,将在全球引发新一轮严重金融海啸。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巨额资金救市,财政巨额赤字更加高涨。货币泛滥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通货膨胀。随着经济开始复苏,各国的通货紧缩警报不断解除,而通胀的脚步日益临近。近期里,由于全球通胀压力加大,而实体经济结构还有待调整,美英日及欧元区恢复速度低于预期,因此,滞涨的风险也在增加。

而且,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楼市、股市泡沫过大,金融杠杆率过高,一旦外资回流或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导致资金链断裂,将再现迪拜危机。

此外,改革金融业和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尚需时日,纠正金融业扭曲的不及时可能会抑制未来的增长。尽管美国2009年年底已经通过了金融业改革方案,各国也同意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但是何时建立怎样的国际新金融体系,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见效等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反复探索改进,这期间,金融业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功能可能大打折扣,因而会制约未来的经济增长。

(2)全球气候危机。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导致生态危机、自然灾害频繁。且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的北移,进而导致大气运动、降水和海平面发生相应的变化。改变海岸线将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其他后果。根据2007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气候评估报告,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6.4℃,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一旦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超过3.5℃,40%—70%的物种都将面临灭绝。①数据摘自:自然地理,2007-11-01

各国政府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在文化、体制、技术等方面探索与博弈。可以断言,今后碳金融、碳交易等市场手段必将成为辅助政府谋求可持续发展大政方针的重要工具。目前,欧盟、美国现在都已经有碳交易市场,不远的将来形成全球化市场也是大势所趋。

主要经济体发展预测

按照欧盟、日本2009年底公布的10—20年规划,未来10年经济增长率为平均2%,美国依据长期历史经验为2%的年均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平均年增长率为发达国家2—3倍计算,未来五年全球经济总量将在2008年基础上扩张18%—32%。

1.美国缓慢复苏,靠新技术产业革命步入经济增长周期

今年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3.2%,4月份美国企业裁员数字降低到了自2006年7月来最低的水平,这说明美国经济确实开始复苏了。但是,由于近年金融业早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最主要支柱,而制造业外移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又导致美国无法在短期内以实体经济取代和制约虚拟经济,因此,奥巴马上台后才大力推进绿色能源等一系列新技术研制及其产业化,希望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将靠新技术产业革命步入经济增长周期。

此外,美国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又要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用政府财政赤字来抵消消费和投资的下降,这只能实现增长和就业目标,而不能实现再平衡目标。在美国当前形势下,②2009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估计将达1.6万美元。未来十年内美国政府累计的财政赤字预计将达9万亿美元,2010年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将达120%。随着政府财政赤字发挥作用,而私人投资与私人储蓄缺口的减少可能不足以抵消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将可能进一步扩大。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减少贸易逆差是同时实现增加就业和稳定美元两大目标的最重要途径。要想实现经济再平衡这一目的,除非有什么新技术革新、革命出现,否则美国就必须让美元贬值,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

2.欧盟紧随其后,借绿色产业和一体化迈向经济增长周期

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陷入自10年前引入欧元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同美国一样,欧盟地区总失业率也近10%,且欧元区内工业生产与经济下降幅度双超美国。其中,英国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导致英国到2009年第四季度才停止经济下滑步伐。而西班牙等产业较为落后的国家受危机打击也很严重。欧洲经济链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长期以来依靠消费者借钱消费的喜好实现经济增长;但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德国和东欧国家,拉动经济的火车头是仍然出口,这种特点让欧洲经济更易受到其他地区影响,同时也就更加容易与地区外国家产生贸易纠纷。为保证经济社会继续发展,欧洲各国也在加紧绿色产业推进,近期欧盟宣布未来10年年增长速度需达到2%才不至于继续加大与美国经济的差距。

表1 2010年世界实际GDP增长前景预测(%)

3.日本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力图摆脱长期经济停滞

受本次经济危机打击,刚刚复苏两年的日本又陷入衰退之中。日本首相于2009年12月30日发布了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计划。该计划旨在刺激日本经济在未来10年内以每年2%的平均增长率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未来10年内要从现在的473万亿日元达到10年后的650万亿日元。政府计划将新打造一个市值5 400亿美元的环保产品和可替代能源行业,产生140万个工作岗位。经济增长计划还将在保健和轿车养护照料行业制造280万个工作岗位,以满足日本老龄化人口雇用需求。日本将减少对美国的经济依靠,并打算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在2020前和亚洲国家建立起自由贸易区。

4.“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保持相对较高增长速度,但平均增长率将低于2005—2006水平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出口在2010年应该将恢复增长,但全球需求仍很可能保持低迷。中期增长前景不会像这几年的形势那么乐观,但经济再平衡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未来五年,国际贸易流向将随各国产业分工调整的差异而有所改变。

届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贸易和投资将全面覆盖亚非欧美澳各大洲。其中,由于中国主导的亚洲一体化进程加速,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对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快速提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东南亚国家的增长率将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5.1%的成绩与发达世界疲软的1.3%形成鲜明对比。①王东.“后危机时代”的调整与变革——2009年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述评及前景展望.现代经济探讨,2010(1)未来五年,东南亚国家的增长率还将大幅提高。历次危机后积蓄的资金和目前出口状况的改善说明,它们抵御困难的能力更胜一筹。

而非洲、拉美、澳洲等资源型国家和地区受世界生产复苏拉动,经济增长将小幅加速。

表2 七国集团加“金砖四国”的GDP预测 单位:亿美元

关键性因素走向及对中国影响的分析

影响世界经济与国别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分析如下:

1.市场需求与国际贸易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也逐步复苏,但峰值已过。①钟山.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思考.国际商报,2010-04-14近期在各国经济复苏影响下,大宗产品、消费品等商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将有所回升,国际贸易将逐渐向2006—2007年高水平回升。能源、基础原材料、农产品等大宗产品价格将继续呈现上涨态势。

(1)美欧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贸易格局不会大变。今后,由于既有的制造业垂直分工格局造成了亚洲区域内其他国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我们,使我出口顺差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在我经济调整期内,这种不利局面还将存在甚至恶化。

美欧仍然是主要贸易伙伴。尽管,从GDP贡献上讲,美国、欧洲、亚洲已经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欧盟扩大,亚洲崛起,正在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是,从区内贸易的需求来说,尽管有了“10+3”框架和东亚经贸圈雏形,但是,总体而言,亚洲地区的贸易伙伴主要还是美国及欧洲,区内贸易比重仍然很小,这种局面短期内难有改变。

近期中国对美欧的出口状况将可得到一定恢复,不过这要排除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由于美欧是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而且拥有最庞大的消费总量,因此这种状况意味着国际环境可能会再给中国一个喘息机会。但按惯例和政府计划,在危机最艰难的阶段渡过之后,美国会迅速降低财政赤字,欧洲各国也将实行退出政策,从而可能抑制其消费市场的复苏和繁荣。以美国为例,2010年和2011年,美国每年至少会压缩几千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如果到时候美国的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不明显增加,那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就必然要减少。而从长期来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终归是要减少的,这就意味着中国对美国很难继续保持大量经常项目顺差,即未来我们对美贸易的持续“高顺差和高增长速度”峰值已过。

变压力为动力,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为我提升产业结构提供难得时机。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催生是以产业创新为源头和动力的。在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组的契机下,产业创新和产业外移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改善现有贸易地位的必然路径。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推动经济进入增长长周期,而且明显增强经济体抗冲击能力和化解危机的能力。美国新经济就是范例。由于产业创新,产业外移不但没有使美国出现类似台湾地区和日本那样的产业空心化,反而使美国进入消费型社会,摆脱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美国的产业都是居于世界尖端的高科技产业,拥有高额垄断价格定价权,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过是收缩了其部分利润空间,基本上可以在企业内部就得到消化。

(2)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上涨。近年来的油价飙升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问题,或者是被操纵的工具。因为无论是从供需、成本、地缘政治、稀缺性还是世界经济增长对与能源刚性需求预期等基本因素看,已经无法解释短期内油价急剧上升的背景。

从供需看,世界原油产能和需求量一直是相对平衡的,甚至产能总是保持或大于需求的;从成本看,中东生产一桶原油成本仅5美元,全球平均生产成本也不超过12美元;地缘政治只可能对油价形成短期的扰动,2003年美国打伊拉克,当年油价也只涨另至8美元。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能源的刚性需求,这种预期一直存在,也已经比较均衡地反映到原油价格的上涨中了。从2002年起,世界原油价格年均上涨10美元,但是,到2007年8月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单单10个月就飙升70美元,到2008年低更突破了100美元大关。弱美元、高油价,是美国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从根本上说,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国家负债的重要路径选择。油价上升的直接效果是不断消耗以中国为首的拥有庞大制造业的新兴市场国家多年辛苦积累的储蓄,同时消除美国对外债务,使美元获得支撑。

今后五年,全球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提高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量;而受能源国际垄断体的限制,供给扩大将是有限的。

大宗商品交易所的贵金属同能源一样,已经成为各国资金的最后避险渠道。所以,即使全球制造业不增长,金属的价格也将长期上涨。发展中国家的产能过剩局面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改善,而且为了实现工业化,今后金属类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仍然将持续增长,从而也促使金属价格上涨的预期合理化。

以下是国际权威机构对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近期预测:

2010年,在各国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了空前充裕的流动性、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大宗商品过度金融化、世界经济结束衰退等多因素影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必然将持续上涨。

高盛投资公司预计,在需求推动下,2010年国际油价将维持在95美元/桶的高位,并提高了其年初对2010年有色金属价格的预期。近期,无论经济增长还是下滑,供需关系或通胀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和资产泡沫都将使大宗商品长期上涨。

国际能源机构2009年12月发布的最新半年度中期预测报告调高了2010年至2014年世界石油需求预测。基于世界经济前景开始好转,预计未来五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为0.9%。2009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为8 490万桶,比2008年下降140万桶。但2010年的全球日均需求量将升至8630万桶,到2011年达到日均8 750万桶,2012年8 870万桶,2013年8980万桶,2014年达9 090万桶。但增长仅限于新兴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今年的日均原油消费将在下降210万桶后维持在4550万桶的水平,这种在停滞和下降之间摇摆的趋势未来几年仍将继续。此外,国际能源机构还将全球日均炼油能力调高了110万桶,意味着2008年至2014年全球炼油能力将增加870万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290万桶)、亚洲其他国家(210万桶)和中东地区(150万桶)。

同能源和金属一样,农业生产已经被跨国公司寡头垄断化,并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其定价权由跨国公司和国际投机商掌握。工业成本上涨推动农业成本上涨,加上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牵引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此外,受到世界人口增长,严重的分配不均、环境恶化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以及工业化用途扩大等因素作用,农产品稀缺性将日益凸显,从而进一步推动其价格上涨。

2.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

由于既有的制造业垂直分工格局造成了亚洲区域内其他国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中国,使出口顺差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在我经济调整期内,这种不利局面还将存在甚至恶化。另一方面,变压力为动力,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为我提升产业结构提供难得时机。因为,全球化下各国产业优势在技术进步下加速分工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贸易和更多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机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几十倍的生产要素价格差,使传统的通过汇率来调整贸易平衡的机制完全失效。汇率调整的结果更多反映在产业价值链各主体利润水平的波动上而无法改变全球贸易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生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且实现了按价值链组织全球分工,降低成本,提高了利润水平。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其直接效应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强,贸易顺差增加。特别是近年来,亚洲区域内跨国公司垂直型专业化分工深入发展,国外直接投资,特别是亚洲地区其他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华直接投资发展迅猛,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起了很大作用,在中国和我省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促进了出口,同时有部分替代了进口。

随着绿色产业革命的到来,国际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全球性调整。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将加速向劳动力较为廉价的东南亚、东欧、拉美及非洲国家转移,创新力强、技术领先的部分欧美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大国将激烈争夺新型支柱产业的高端控制权。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预测,到2020年全球三大产业将分别是汽车、电子和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乙醇生产及绝缘材料等,该行业2007年收入已经超过制药业。一旦各国建立相应机制,将资金大量投向该领域,而今后能够达成国际协议,则今后数年该行业必将更加迅猛发展。而且,新型清洁能源还将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和电子等众多生产和生活领域,对各项产业都会起到重要的推进甚至是改头换面的关键性作用。

3.外汇与国际金融

(1)美元汇率走势:贬值是长期趋势,近期波动性较强。美元贬值是大趋势,但仍是全球首要投资货币。脱离金本位、滥发货币、巨额国债以及可能的通货紧缩等原因导致美元贬值是大趋势。但是,目前美国国际地位虽然有下降,相对与欧日,经济的稳定性和活力仍然最强,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与之还有很大差距,所以美元仍然是国际储备的最重要选择。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国家已不再将美元和其他货币作为传统储备货币持有。外汇余额的角色已经从填补贸易差额的短期资金,转变为长期的投资资金。后危机时代,美元已经从许多国家近乎唯一的“储备货币”,变成了首要的“投资货币”。但即使各国纷纷从单纯依赖美元转向多样化投资,美元仍将是全球各国流动性投资的主要形式。

尽管美元早以无力承担国际货币的角色,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但是因为短期内还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取代其国际地位,且美元贬值具有全球处罚效应,因此,近来中日等国美元储备并未大幅度减少,反而因资产结构调整而有所增加。这种对美元需求的上升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有效减缓美元的跌势。

价值链低端决定了中国的汇率出口弹性相当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中国部分的增加值的变化比较难传递到最终制成品价格的变化。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已经封杀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空间,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够推动实际汇率重新上升,这需要相当长的结构调整期。

(2)欧元:长期趋强,短期视经济走势而波动。近期,由于投资者担心主权债务问题将长期困扰欧元区经济,欧元对美元比价持续下跌,但从欧元面世11年来对美元比价总体走势看,该比价仍然处于正常范围。欧元从启动之日起将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考虑到欧元区的经济实力和外贸数量,欧元作为世界性货币的意义将更加突出。因此,欧元在未来五年仍将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货币,且重要程度可能还会有所提高。

但是,今后欧元即使仍然会不断壮大,在较长的时间内仍难与美元抗衡。经济结构的差异是决定欧美对各自货币汇率立场的深层原因,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汇率的变化方向。目前欧洲央行是不希望看到欧元强势的,它迫切需要维持出口的增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刺激经济增长。当然,欧元的贬值也是有限度的,但只要它不危及区内物价的稳定,欧洲央行就会以放任的态度来对待。欧元兑美元的弱势根本上是由它们的经济结构和实力造成的,欧元的相对弱势和美元的相对强势是一个内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1999年诞生到现在,欧元对全球市场和贸易的影响明显增强。比较美元有庞大的、流动性很好的百年金融市场支撑,欧元市场的流动性仍不足以向国际投资者保证随时结清头寸。强有力的监管支持,欧元在这方面也仍未能达到。欧元的吸引力小于美元还因为美国生产力改善的前景比欧洲乐观,由于欧洲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使得企业比较难以善用高科技经济。

(3)人民币:逐步升值,最终与美元脱钩。当下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和改革必须放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背景下考虑。从全球视野看,如果美国增加储蓄,那么为了维持全球经济的增长,世界其他国家就不得不增加支出。为了弥补对美国出口下降造成的损失,其他国家将不得不另外寻找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比如扩大内需来替代,否则就将因为本国货币升值而放慢经济发展速度。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在美元币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一旦升值,必然对中国出口生产和贸易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尽管目前中国政府表示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至少在近期,人民币不会与美元脱钩,但如果中国的出口复苏或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得到遏制,外汇管理局和央行很有可能选择放弃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市场人士也普遍预期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或将重回升值之路。

人民币的升值是长期大趋势。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看,当一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成为世界性大国时,其货币的国际性必然不断增强,在成为硬通货的长期过程中货币汇率必然是要上升的。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过去出口导向战略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既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大国地位,近年来中国又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日益成为阻碍因素,因此,今后汇率体制和政策的调整都是必然的,钉住美元政策只能是暂时的。

中国的发展方向

受美欧经济调整影响,外部需求复苏较缓且长期需求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这将进一步迫使中国经济向内需方向大幅度调整。

鉴于目前中国拥有比较优势的这种国际竞争力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是以压低中国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价格和牺牲中国国民福利为代价而取得的,而且随着中国未来10年人口步入老龄化,将丧失人口红利,同时不可再生性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日益稀缺,届时中国目前的这种国际竞争力优势将自然消失。所以,当前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出可持续性的新型国际竞争力。

在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组的契机下,产业创新和产业转移正在成为中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改善贸易地位的必然路径。可持续性的新型国际竞争力意味着必需拥有掌控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定价权的那部分链结,这不仅需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更需要拥有对大规模消费/生产市场的控制权。只有这样,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企业才能够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孰轻孰重? 中国经济亟需强化“脱虚入实”
分享经济是个啥
图读龙江经济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