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0-07-19兰吉奎潘涌璋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吉县耕地土壤

兰吉奎,潘涌璋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十分尖锐,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还有加剧的趋势。因此,耕地保护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山西省吉县为例,分析了当前该地区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且探讨保护耕地的相应对策措施。

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吉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北与大宁接壤,南和乡宁毗连,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宜川县隔河相望,东与临汾、襄汾、蒲县交界。境内山峦起伏,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最低海拔为390 m,最高海拔为1 820.5 m。土壤类型为褐土,可分3个亚类,即丘陵褐土、普通褐土和淋溶褐土。它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地带[1]。吉县国土面积是17.8万hm2[2],全县总人口103 944人(2006年),产业结构以农为主,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共同作用,当地水土流失普遍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差,属山西省贫困县之一。

2 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面积下降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7年,耕地面积从25 582.2 hm2减少到24 549.2 hm2,减少了1 033 hm2,约占2007总耕地面积的4.21%。在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一直居高不下,居民占地由3 263.87 hm2升至3 286.7 hm2。虽然近几年开垦了一些未用耕地,但耕地面积总趋势仍然在下降。

2.2 耕地土壤养分偏低

由表1和表2可知,吉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小于2%,属4级标准;速效氮的最大值为82 mg/kg,含量较低,不及4级标准的上限值;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为18 mg/kg,接近3级标准的上限值;速效钾的最大值仅为114 mg/kg。从总体上看,吉县耕地中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养分状况均处于中下等水平,大多数耕地土壤养分属4或5级水平,是明显的中下等肥力水平的耕地。

表1 全国土壤肥力分级参考标准(第2次普查)

表2 吉县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

2.3 耕地污染情况严重

目前,吉县土地污染特别是耕地污染情况相当严重,且污染程度正在不断加剧,如地膜、农药污染达全县耕地总量的90%以上。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到人体健康。

3 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后,群众生活宽裕了,在住宅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需求。有些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农民住宅小区开发,农村居民点建设乱占、乱用耕地现象也屡禁不止。人口增加使得对住宅用地、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各项用地需求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占用耕地资源,这样就造成耕地总量减少。2003—2006年,吉县耕地从24 662.7 hm2减少到24 537.3 hm2,这些减少的耕地几乎全部受到混凝土的污染,基本上不能再恢复成耕地。

3.2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2007年山西吉县全县农药使用量为200 t左右,耕地旁边可见大量使用后的药瓶(图2)。农药使用时,直接粘附在农作物上的约30%,只有1%左右的农药发挥了杀虫防病的作用,大部分飘落于土壤中。而且一些农民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用一些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合理地使用农药污染了土壤环境,降低了土壤质量。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重要的措施。吉县化肥用量(按实物量计算)2004年为13 396 t左右,2005年为13 982 t左右,2006年达到了14 387 t,其中,氮肥5 903 t、磷肥 4 442 t、钾肥 575 t、复混肥 3 467 t。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或使用劣质化肥,未利用部分在耕地中大量积累,严重影响了耕地的理化性状,使土壤趋酸化和板结,也使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从而造成耕地有效养分失衡。

3.3 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

随着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地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粮食、蔬菜等,地膜栽培到处可见。2006年吉县农膜使用量为239 t,比2004年的220 t增加19 t,这些农膜的平均回收率不到40%。位于城郊的个别地块,在9 m2土地中,刨捡可见残膜369片,清洗后干质量为16.566 g。地膜虽对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使用的地膜一般都是一次性地膜,使用后废膜不易降解,又无法回收,一般都弃之于农田,对农田造成直接污染,这些农膜会使15~20 cm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连续使用农膜覆盖种植3~5年的土地,如回收不彻底会使小麦减产2%~3%,玉米减产10%,棉花减产10%~15%。随着地膜栽培技术的普及和延伸,地膜用量将以每年45 kg/hm2左右的速度递增,预计2025年将达900 kg/hm2[3]。

3.4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除了降雨、地质地貌、地面物质组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剧烈的人为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地讲,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本身、植被等)所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速度会十分缓慢,但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得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充分地凸现出来。吉县广泛存在的大面积陡坡开垦正是今天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根源,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 405 km2,占全县总面积 1 777 km2的 79%[4]。近些年来,人们对防沙治沙认识不足,受眼前利益驱动,砍掉了防风固沙林和农田林,或在已经固定的沙丘上搞所谓的“开发”造地,结果造成风沙再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土壤中的养分也大量流失。

3.5 耕地管理水平低

吉县耕地质量建设水平低,管理手段十分落后,投入严重不足。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农业部门负责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但由于没有用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专项经费,使得农业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十分困难。同时县里负责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土壤肥料工作站也存在不足:一是人员短缺。只有2~3人从事该项工作,无法履行正常的耕地建设与管理职能;二是建设和管理手段落后。土肥站的化验检测设备基本上是20世纪70年代末第2次土壤普查时所购置的,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对耕地进行质量监测;三是建设和管理的资金缺乏。

4 解决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问题的对策

4.1 提高保护耕地质量和总量重要性的认识

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领导部门和土地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耕地质量管理和保护,并广泛开展土地国情、耕地质量、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人多地少、耕地质量退化、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必须自觉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质量的责任感,树立起依法用地、依法管地、严格执法、自觉守法的良好风尚。

4.2 用地养地并举,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是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主要措施。一是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沤制堆肥以及畜禽粪便;二是进一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恢复冬季绿肥生产;三是结合中低产田的改造,对退化及污染耕地采取相应的农艺、生物及工程等措施进行整修和治理[5]。

4.3 科学合理施肥,推广土肥新技术

改变农民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量元素肥“三重三轻”的施肥习惯,做到大、中、微量元素肥合理使用,有机肥与无机化肥配合使用[6]。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按作物布局和需肥规律,由生产通用型复混肥改用针对具体作物、具体地类的专用型、系列型配方肥,改善肥料施用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7]。

4.4 改进农艺技术

把握时机,确定合理的揭膜时期和方法,如将作物收获后揭膜改为收获前揭膜,并根据区域实际和作物生长特点,选择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可提高地膜的回收率。如在海拔为1 000 m地区地膜覆盖种植玉米,一般是在大喇叭口期揭膜;而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地膜覆盖种植玉米,一般在拔节期揭膜,都能够大幅度提高地膜回收率[8]。

4.5 搞好部门配合,强化职能管理,依法查处破坏耕地质量行为

在耕地管理上,农业部门管质量,国土部门管数量,2个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各自充分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农业部门应对乱占滥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依法严惩;对污染耕地的工矿企业加强监测管理;对新开、复垦和整理的耕地质量严格按有关标准验收;对农业投入品加强执法管理,严禁使用禁用农药,严厉打击假劣农资产品;对肥料产品实行双重评价双重管理,不但要管理肥料的有效性,而且要对肥料中重金属及无机盐含量是否超标及可能产生的污染危害进行管理。国土部门实施对非农建设占地建立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管理制度[9],补充耕地的质量按等级折算,防止占优补劣;对补充耕地验收建立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管理制度,并严格按有关标准验收。

5 结语

保护耕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奖罚机制,以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鸣谢:感谢吉县农机局给予的大力支持。

[1]李洁,郭小平,朱金兆,等.山西吉县梨、李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耗水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32-134.

[2]李金亮,张军.吉县淤地坝建设经验及效益[J].中国水土保持,2006(9):12-13.

[3]张广生.治理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J].农业科技推广,2005(10):25.

[4]赵平丽.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综述 [J].山西水利,2007(1):38-39.

[5]屈玉玲,庞烨,胡朝霞.永济盐碱耕地现状及改良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9):59-61.

[6]贾淑红,姚永定.夏县耕地质量状况与番茄标准化生产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81-82.

[7]张英鹏,李彦,于仁起,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 [J].华北农学报,2008,23(增刊):310-314.

[8]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269-272.

[9]张文华.对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J].山西农业科学,2002,30(2):89-91.

猜你喜欢

吉县耕地土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土壤
山西:吉县苹果形象体验店正式启动运营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吉县果园生态问题及果园种草的思路
灵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