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探讨
2010-07-19邓玲
邓 玲
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414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占60%~70%,病死率平均10%~15%。无论是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还是脑栓塞,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吸烟与酗酒、血液流变学紊乱、肥胖等都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1 临床资料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1例,其中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64例,脑栓塞42例,腔隙性脑梗死2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6岁。
2 防治措施
2.1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在控制了其他可控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7%;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以防治和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脑梗死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血压应降到正常水平,推荐的目标血压值为<140/90mmHg,若有肾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应<130/85mmHg,有糖尿病的应<130/80mmHg。
2.2 调节血脂,积极防治动脉硬化
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而动脉硬化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尤其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这是脑梗死高发生和高复发的原因之一。所以一旦发现血脂升高,应及早采取降脂治疗措施。
2.3 预防血栓
降纤治疗,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推荐小剂量75mg/d,每晚10点左右服用为宜。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有效预防脑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复发。
2.4 抗凝治疗
对于心源性脑梗死、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可选择使用抗凝治疗,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防止引起出血。
2.5 预防性治疗
短程应用尼莫地平等脑保护剂以渡过危险阶段,危险因素多的患者在气候不利的季节可考虑较长时间地服用脑保护剂[1]。
3 护理措施
3.1.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2~4周,床头抬高15°~30°,降低颅内压,减少梗死机会。避免引起患者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引起再出血;同时患者因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加重病情,甚至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
3.1.2 生活护理
首先要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规律的进食。部分脑梗死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特别在饮水时出现引起呛咳,严重者甚至从口鼻处喷出。此刻,应让患者暂停进食。对轻症患者可吃黏稠的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切碎煮烂和饭搅拌,使之比较容易咽下。对于口服药物无禁忌证者,也可研碎药物和饭一起食用。重症患者则需要放置胃管,鼻饲流质,选择米汤、牛奶、鱼汤等高热量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及适量的水,同时搭配果汁等补充维生素,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每日食物可分次给予,鼻饲时抬高床头,防止食物返流,引起呛咳。
3.1.3 做好褥疮的预防及护理
部分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局部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护士应注意定时给予翻身、拍背,保护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拭净皮肤,对被排泄物和汗液弄脏的衣服应及时更换,并轻轻按摩被受压部位,特别是骨骼较突出位置,如脊柱、骶尾部等。长期卧床者及显著消瘦者,睡气垫床,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翻身的频率一般在2~4h,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若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要勤换尿片,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并扑上爽身粉。
3.1.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脑梗死患者发病相对脑出血较缓慢,初发病时一般不出现意识障碍,但病情往往出现进行性加重。虽然在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但也可能出现病情的变化,如果梗死面积大,脑水肿严重时,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嗜睡,严重者可进入昏迷。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肢体功能的改变,如发现患者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病情变化,要立即通知医师。同时,对危重患者,应准确记录其每天出入水量,以供医师治疗用药时借鉴。
3.2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且毫无认识的疾病,突然出现肢体活动不便,一切生活上的事都需人照顾,往往会出现或紧张恐惧,或惶惶不安,或焦虑的情绪。此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空白引起的。从病情稳定后开始,由于各种症状消失较慢,此时患者表现或消沉、或悲观、或失望等。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心理方面采取相关心理护理活动,评估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尊重理解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感受。除了掌握病情还要了解患者职业、个人经历、家庭成员、业余爱好等情况,这样患者感到亲切又使患者获得自尊心理,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尽快进入患者这个角色。消除了思想负担,患者就会以院为家,视医护人员为朋友,从而对医护人员生信任。急性期过后,护士可选定适当的时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述本病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等告诉患者,并指出此病大多是能治好的,告诉其成功治愈的病例,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愉快地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或康复师可帮其制定康复计划,耐心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指导家属帮助训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3.3 康复锻炼
患者可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不宜做剧烈运动,跑步、登山均不可取,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不可过量以不过度疲劳为度,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质量、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形成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死(脑梗死、脑栓塞)的积极措施。对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的患者,可在专科医护人员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长期康复计划,及时、正确的进行康复锻炼,必要时可行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促使早日康复。
3.4 健康宣教
通过门诊、上门随访、社区课堂等形式,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居民知道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性,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遵照医嘱服用药品控制病情,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重视脑梗死的先兆,如一侧面部或手脚突感麻木、身体乏力、口角歪斜、一时性语言障碍、眩晕、无原因嗜睡等,有上述情况的应及时就医。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判定方法
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应用Barthel 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筒式Fugl-Meyer评分评定肢体运动功能[2]。
4.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与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筒式Fugl-Meyer评分比较
5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造成的后遗症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的障碍。患者的预后直接影响着生活的质量,合理的药物治疗对脑卒中的预后只能起到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病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心理的安慰起到较理想的改善作用,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残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患者合理的饮食结构、劳逸结合、轻松愉悦的情绪,合理口服降压药,定期测血压等,能大大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通过系统化的护理使患者机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明显提高了患者和亲属的满意度。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11-2214.
[2] 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1-292.
[3] 于红弱,巩天玲,闫保华.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