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2010-07-13林镇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肝素抗凝进展

林镇源

汕尾逸挥基金医院 汕尾 516600

近年来,我们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PIS患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10~2009-10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诊断标准[1]。入选患者患病时间>6~72 h,且病情持续进展。排除同时存在颅内出血性疾病或其他系统有出血性倾向者,如血液病、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压经过药物控制后仍>180/100 mmHg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房颤患者;颅内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术后7d之内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符合以上标准的共有120患者入选本研究,将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 27~81(57.8±11.6)岁;神经系统CSS评分为(15.4±8.2)分。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6~83(平均56.4±10.9)岁;神经系统CSS评分为(15.8±8.9)分。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抗凝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为奥扎格雷纳(丹东制药厂生产),基础治疗药物为碟脉灵(吉林通化长白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方案:对照组生理盐水250 mL+碟脉灵40 mL静滴,1次/d;生理盐水 250 mL+奥扎格雷纳80 mg静滴,2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d,1次/12 h,腹部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

1.3观察指标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抽空腹静脉血检测相关研究指标:血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同时监测其肝肾功能、尿常规、便隐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当患者FIB<1 g/L及APT T延长1倍以上时停止用药[2]。

1.4疗效评定[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 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5统计学方法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统计处理先用F检验,再行q检验。配对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后,治疗组PT、APTT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ib水平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s)

表2 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PT(s)Fib(g/L)APT 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17±0.81 1.46±0.32▲* 11.41±6.73 20.56±8.97▲* 27.56±9.41 39.43±9.03▲*对照组 3.16±0.70 3.17±0.65 11.62±6.27 16.18±5.68 27.82±8.27 30.71±5.64

3 讨论

进展性脑卒中是指患者在发病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在6 h内没有达到高峰,而在48 h内或更长的时间内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进展性卒中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约在12%~42%之间[2]。血栓继续进展是导致卒中进展的重要原因。如何进行抗栓治疗是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关键。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液的高凝状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与不同凝血阶段的药物治疗可以防止血栓进展。理论上,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抗栓药物进行多靶点干预治疗和预防缺血性卒中比单一药物治疗更有效[3]。

血液的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减低。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因其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高效的抗凝活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治疗。LM WH是由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降解后的衍生物。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4000~6000,其作用特点为:(1)明显的抗χa因子活性,轻微的抗凝活性,不明显延长APT T,出血反应少[4];(2)有促进纤溶作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故抗血栓作用强;(3)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功能。抑制凝血及血小板作用较弱,且不增加血管通透性,故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发生率极低。(4)能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增加细胞表面负荷,从而增强抗凝和抗血栓作用。脑梗死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LMWH可降低高凝指标,改善高凝状态[5],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阻止梗死的进一步扩大,使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恢复。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针对血栓形成过程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1.7%)(P<0.05);治疗后,治疗组 PT、APTT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Fib水平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纳联合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有关其长期临床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1.

[2]冷崇健,陈光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5(2):8-10.

[3]贾丽君,迟鲁梅,范佳,等.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2):191-193.

[4]杜荣品,韩俊平,刘坤申,等.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5):314-315.

[5]郑凯,史庭慧.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0,6(1):15-17.

猜你喜欢

肝素抗凝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