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成长——2010年全国“两会”随笔
2010-07-12张吉昌
□ 刘 剑 张吉昌
本文责编:邵满春
2010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三,很多人仍沉浸在春节的温馨喜悦中。刚刚当完一周的早班编辑,笔者和同事便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赶赴北京。那里有一个春天的约会——2010年全国“两会”报道正等着我们。
笔者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中部六省全国“两会”联合直播,这已经是第三次参与了。从2006年开始,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中部六省广播电台都会在北京设立全国“两会”联合直播室,推出系列访谈节目,为三亿六千多万中部六省的听众解读社会热点,奉献“听觉盛宴”。
作为今年的轮值主席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围绕跨媒体合作、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大胆尝试,力求突破,成功协调了此次联合报道,推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发展低碳经济等11期专题,邀请了30多位来自中部六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做客直播室,畅谈中部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思路和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作为其中的参与者,笔者也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和收获。
迫在眉睫的任务
中部六省广播电台全国“两会”联合报道中,最为关键的开篇——全国人大开幕式直播历来由东道主负责执笔,六家省台各派一位主持参与。除去与中央台并机直播的时间,仍有一个半小时的文案需要撰写,涉及中部各省,在系列直播中时间跨度最长,操作难度也最大。
刚到北京,领导通知笔者独立完成文案的撰稿任务。此时,距离人大会开幕还有不到五天的时间,而且江西电台是东道主,大家都盼着文案能创新出彩。所以五天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当时的情形已不容多想,只得硬着头皮上。经过简单的材料汇总,元宵节当天,笔者开始着手直播文案的初稿,毕竟是第一次写这种大文案,有两万多字。刚开始时,无从落笔,每写一段话会下意识地看 “字数统计”。很快,撰稿工作沦为枯燥的“填字游戏”,整个大脑思维陷入停滞。这种痛苦的感觉持续了很久,甚至感染了室友,以至于他同情地关掉了电视,甚至把房间给腾了出来。
在反复研究了往届开幕式流程之后,笔者最终为直播文案确定了几大板块,将各省素材串联其中,并根据大会的安排,确定了代表出发、进场等几个关键连线的时间节点。理清了思路,搭好了骨架,直播文案很快“血肉丰满”起来,但是从初稿到最终的直播定稿,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除了反复的修改润色,最难的莫过于卡时间。为确保重要内容悉数播出,必须将直播涉及的每一个录音剪辑出来,然后根据参与直播的六位主持人的平均语速倒推文稿的字数。最关键的还是代表委员出发、进场等几个连线的出场时机。这些环节因为难度大、有风险,前几届东道主都没有全部安排。笔者得益于这几年的编辑功底,编排上的困难尚可克服。
“伤筋动骨”的通宵
三月的北京,一场瑞雪过后,春的气息正在苏醒、弥漫。我们的直播工作很快进入了倒计时。直播前一天下午,在技术部的直播间里,六省主持人进行了最后一次联合彩排,反复修改的文案终于“提交”给主持人集体审阅。虽然大家对文案总体满意,但山西台主持人雨馨还是提出了让笔者后来“伤筋动骨”的修改建议。
由于山西台准备了新的素材,雨馨希望文案中涉及山西的分量适当增加。另外,由于六省主持人共同主持,她提议每个主持人每次的内容控制在30秒以内,这样六位主持人的出现频率会更快些,节目的节奏感和可听性也更强些。
增减内容意味着整个直播的格局将要变化,直播中的连线时间需要重新计算。而每位主持人的内容控制在30秒以内,更是需要删减整个文案。但雨馨毕竟是经验丰富的一线主持,根据以往的经验,开幕式直播由六省电台主持人共同主持,每位主持人的内容稍微长些,都将放大六倍,使节目整体变得冗长、乏味。
最终,笔者虚心采纳了雨馨的意见,将文稿逐字逐句地推敲、删减。终于,3月5号的凌晨两点多,在山西台提供了最后一批新素材后,直播文案最终定稿。此时距离直播开始还有五个小时。
接踵而至的挑战
由于各台、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明快、大气的首场直播完美收官。拿下了这个最重要的山头,下面的工作就显得轻松许多。可没等笔者喘口气,新的挑战又来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之声编辑部破天荒地欢迎各地方台派出记者实习,导致“两会”期间中央台上稿争夺战日趋白热化。由于江西新闻广播派出的对接记者需要报道在北京举行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座谈会”,所以记者去中国之声编辑部报到的时间比较晚。各地电台风生水起的工作,已经将中国之声有限的新闻时段“蚕食一空”。
面对严峻的形势,前方报道组决定加强对接中央台的力量。中部六省首场直播结束后的第二天,笔者又冲上了中央台的上稿“战场”。
笔者曾经做过中央台的上稿工作,和各地通讯员也都打过交道,跑会的本部记者也熟悉,再加上可以依托中部六省的合作平台,我们的中央台上稿工作很快理顺了关系。在前方报道组成员的通力配合下,“两会”期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各重点新闻栏目中共上稿48条,其中涉及“两会”内容的录音稿件42条,上联播和报摘提要的达到18条,并且有1个头条。江西台不仅在稿件数量上同比明显突破,而且重大题材稿件、各种体裁的报道也频繁出现在中国之声全国“两会”主要新闻栏目中。如3月3日《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的录音特写《政协委员杨文龙的微博初体验》,3月4日、3月6日分别在《新闻与报纸摘要》的《观点面对面》节目中播出《物价温和上涨还是通货膨胀》《养老保险转移是近景还是远梦》等等。
区域联合的声势
全国“两会”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中参政、议政的大平台,因此也是新闻最集中的发布源。在“两会”上抓高端访谈,历来是中部六省全国“两会”联合报道的一大亮点。
依托中部六省电台2010年全国“两会”联合报道的阵地,整合六省广播资源,我们今年顺利取得了与江西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鹏、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等30多位来自中部的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访谈中,他们权威解读了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低碳规划,山西经济绿色转型的最新进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期待……
面对这些井喷的新闻资源,领导给我们的任务很明确,每一个值得深入报道的题材都要去追踪。为此,在11期直播访谈节目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报道热点,补充采访和资料,深度挖掘,采写了《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中部代表委员热议完善分配格局》《“保下游喝水让上游吃饭,生态补偿是最佳平衡点”——胡振鹏谈生态补偿》《老听众蒋如铭深情寄语江西广播人》等一批独家稿件。
如今,中部六省电台全国“两会”联合报道经过中部广播人的五年打造,逐渐形成了品牌,打响了知名度。笔者有幸参与其中,锻炼了业务,开阔了视野,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离开北京时,天空又飘起鹅毛大雪,明年这里会是什么样?“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