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音乐单毁掉的大使
2010-07-06施立松
施立松
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腾越和当地人发生冲突,马嘉理被杀。在英国人把军舰开进烟台威逼下,清政府答应赔款开放口岸,并派正式使节到英国道歉。
但当时,朝中无人愿去,慈禧太后忧心忡忡。在李鸿章的推荐下,辞官在家闲居的郭嵩焘,作为懂洋务的人才奉诏到北京,并被慈禧太后召见,不久被任命为驻英法公使去英国道歉。郭嵩焘被任命为出使大臣的消息传来,亲朋好友为他出洋“有辱名节”深感惋惜;他的同鄉湖南人要开除他的省籍,并扬言要砸他的老宅;有人送了他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在一片唾骂声中,1876年12月1日傍晚,年近六十的郭嵩焘在上海虹口码头登上英国邮船,开始了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的外交历程。
出使英国前,郭嵩焘在国内已是饱学之士,且久经仕宦历练,担任过巡抚、侍郎等职,“诏赏二品顶戴”。太平军兴起时,他赞助曾国藩办团练,建立湘军,人称“湘军财神”。击败太平军后,又致力于洋务,力主仿制西器、引进西学、废除科举与鼓励商办工业,是洋务时期时“最了解西学”的人。在世人眼中,尽管先前的为官路上也有些坎坷,但凭其才学以及与朝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深交,他平步仕途、终老一生,当非逆料之事。
郭嵩焘到英国后,博览群书,周咨详访,见识与学问都突飞猛进。他看到了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他还在英国医学院第一次听到细菌(bacteria)这个词。他更是勤于学习外交礼节、外交事物,郭嵩焘很快成为一个称职的大使。觐见英王维多利亚,他不卑不亢,进退合度。按照国际惯例,递交照会均用西历,与洋人打交道行握手礼,在一些外交场合,他还身着西装。使馆开茶会,他也按国际惯例让夫人出面接待,还要夫人学习英语应酬。他的外交才干很快得到西方外交界的赞赏,郭嵩焘被英国媒体称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郭嵩焘将其见闻和心得写成《使西纪程》一书,寄回国内总理衙门,以资参考。在书中,他写出了自己的西方考察见闻并做出评价。如见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轮船进进出出却秩序井然,他不禁叹道:“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他还盛赞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宫室之美,无以复加。”对西方数国的地理位置、异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作了介绍。他想尽可能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了解,摆脱夜郎自大状态。
但郭嵩焘万万没想到,当时的大清国,王公大臣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状态。他的《使西纪程》寄回中国后,被总理衙门刊刻,激起满朝士大夫的公愤,群起要求将他撤职查办。同僚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他的书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他的副手刘锡鸿也公然在使馆中扬言:“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并又密劾郭嵩焘“十款”。如接受英国人为其披衣,随使馆人员起立迎接巴西国王,都被指为有损天朝尊严,大失国体之举,让夫人出面办茶会是违背中国传统道德,不恪守妇德,不用茶水而改用银盘盛糖果款待洋人,甚至学外语,都是媚夷。他还特别提到,一次,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郭嵩焘想了解有哪些节目,哪些名人参与演出,拿起放在座位前的节目单进行翻阅,刘锡鸿指责这是效仿洋人,不可饶恕的媚夷行为。
1878年8月,清政府下令将郭嵩焘调回,于是,他又在一片唾骂声中回国。清廷还拟将郭嵩焘查办治罪,后在李鸿章等人反对下才不了了之。回到故乡长沙时,等待郭嵩焘的更是全城遍张揭帖,指责他“勾通洋人”,并不让他乘坐的小火轮上岸。此后,郭嵩焘一直赋闲在家直到终老。1891年,郭嵩焘郁郁病逝,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但被清廷否决。直到他死后9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时,还有官员奏请开棺鞭戮他的尸体以谢天下。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敢于肯定西方社会优长之处,尽管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并因此一生背负骂名,但他自己对时代的认识颇为自信,他也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是孤独的,也是幸运的,他的见识和思想烛照后人,正如他在晚年一首诗中所言:傲慢疏慵不失真,唯余老态托传神。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