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花掉诺贝尔奖奖金
2010-07-05和静钧
和静钧
“获奖真是一场灾难!”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分裂的文明”,并“登上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自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因穷于应付采访和接待,再无精力创作而备感苦恼。更让其“愤愤不平”的是,为了不让诺奖巨额奖金被稀释在沉重的遗产税里,莱辛的会计师不断建议要么把奖金快快花掉,要么赶紧送人。获奖不到一年,其奖金差不多一大半已经送给了子女、孙辈、好友,毕竟莱辛已经90岁了。
自诺奖设立以来,从7万美元起步,因基金会经营有方,到2009年,单项奖的金额已经攀升至140万美元。诺奖得主是如何花销这笔巨额奖金的呢?
“被捐”了
正如莱辛把奖金使劲送人一样,在有沉重遗产税制度的国家里,为了鼓励资产的转移和流动,法律制度总会在巨额遗产上施加一些“处罚”,一方面“劫富济贫”实现二次分配,一方面鼓励人们快快消费,免得落入小沈阳说的悲剧——钱没用完,人已经没了。
“避税大法”适用于高龄获奖者,并以有遗产税的国家和地区为限。在丹麦等北欧高福利国家,有时要征收高达60%的所得税,奖金的实际到手数额就会大大缩水。不过,所得税是普遍税,并以得到之始为征收时间,正好与遗产税相对,所以,所得税并不是推动“避税大法”的主要动力。
“避税大法”给高龄获奖者的启发是,要么像莱辛一样送人,要么就捐赠出去,或设立独立的基金会,或直接捐给慈善事业。
如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日俄战争而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当年他表示任职期间无法前往欧洲,并以无法出席颁奖仪式为由,推迟了领取奖金的时间。老罗斯福连任两届总统后,又另外组党,准备竞选新一届总统,但未如愿。老罗斯福1909年卸任,1912年再次竞选总统,1919年辞世。也就是说,等他卸任后到挪威领取诺奖时,已经时日不多了。于是,老罗斯福把部分奖金捐赠给了相关和平团体,其余则分给了在意大利红十字会担任志愿者的一位亲戚和他的一些好朋友。
我的银子我做主
诺奖自颁给领奖人之时起,就成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神圣属性,使绝大多数诺奖得主选择独自享用或独自支配这笔资金。
诺奖得主,有的选择购买游艇,有的选择购买豪宅,让自己充分体验“有钱人”的生活。如出生于意大利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85年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安尼,花重金出手拍下一艘游艇,在穷酸的知识分子群中,其“奢侈”显得鹤立鸡群。同是麻省教授的2001年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克特勒,则花大部分奖金购下一座二手豪宅,其余的钱用在了子女教育上。
在“独享独用法”中,理财最有道的恐怕是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1919年获和平奖,他把奖金悉数存在瑞典的银行里,准备用每年得到的利息,作为自己卸任之后的主要生活来源。在威尔逊时代,美国卸任的总统根本没有今天这样令人羡慕的退休金和福利。在那些年,据说很多美国退休总统,晚年穷困潦倒,如“国父级”总统杰弗逊、“门罗主义”创立人门罗、“大元帅级”总统格兰特,都是带着一个“穷”字辞世的。
裸捐更是风格
在林林总总的诺奖得主中,有一部分人把奖金如数投入了另外一项事业,令人称赞与敬佩。居里夫人是巴黎索邦神学院首位女性教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在不同学科领域(物理学和化学)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居里夫人是一位平静、高尚、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果真,居里夫人将获得的所有奖金投入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中。这也算是做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也把获得的奖金如数拿出,投入到他所从事的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中。而美国前总统卡特,也算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利用和平奖的奖金,在全球致力于和平事业。美国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也把所有奖金用到了人权活动中。
199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甘特·布洛贝尔,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德国德累斯顿市的一座天主教堂,作为修缮教堂的经费。德国分子生物学家福尔哈德,则选择拿出一部分奖金设立慈善团体,帮助年轻女性科学家抚养孩子,为她们购买洗衣机,支持她们继续搞科研。
不过,1991年获和平奖的昂山素季,据她称是把全部奖金用在了缅甸的慈善事业上,但官方却指控她把大部分奖金花在国外而涉嫌偷税漏税。孰真孰假,一时莫辨。
金钱弥补亏欠
也有一些诺奖得主的奖金用途,听起来充满了人情味。
爱因斯坦,因涉婚外恋,一直愧对前妻,便誓言如有天摘取诺奖,就一定把奖金送给前妻。另外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认为,他目前所得的科学成就中,同是科学家的前妻对他的帮助也是很大的。果然,在发下誓言之后不到两年,诺奖便落入爱因斯坦的手中,他把奖金按约送给了前妻米列娃·马里奇。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保罗·格林加德因发现神经元信息传递,与另两名研究人员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格林加德用他所得的约4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新的奖项——珀尔·美斯特·格林加德奖。该奖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因为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设立该奖意在帮助消除科学界的性别歧视。他以已故母亲名义设奖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
(许海莉摘自《看世界》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