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节水兴农工程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2010-07-03黄广翔向道友申文芳
□ 黄广翔 向道友 申文芳
红卫农场现有水田53万亩,下辖5个管理区,总人口1.3万人,是垦区水稻专业场。近年来,针对地下水资源的状况,积极实施节水兴农战略,奏响了灌水、节水、蓄水三重奏,实现了涝水旱用、闲水忙用、弃水再用、一水多用、循环使用。2009年总拦蓄水量在4000万立方米以上,解决了10万亩的水田灌溉问题,节本增收1250万元,全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0%提高到22.5%。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理清用水新思路,确保水稻产业稳步发展
我场地处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水田发展条件。自1999年起,我场开始大面积开发水田,面积由过去的3万亩,已增加到现在的53万亩,水稻亩单产最高达到996.9公斤,53万亩水田亩均产达到625公斤,我场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先进场、水稻标准化示范场、水稻高产攻关示范场。通过种植水田,农场职工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0元,农场年产值达5亿元。
以稻治涝、以稻兴场战略的全面实施,加快了农场向现代化大农业迈进的步伐。但在水田面积逐年扩大的同时,我们发现,地下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抽水井已由过去的十几米深,发展到现在的四五十米深,小井变成了大井,到了用水季节井水流量变小,水田成本加大,水田效益相对降低。水田,是我场的立场之本,而要保证水田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则需2亿多立方米的水。为此,我场确定了靠科技致富,走节水型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思路。
二、实施拦蓄地表水工程,打造现代大农业的天然水库
(一)科学拦截两河水。我场地势平坦,挠力河、别拉洪河贯穿农场。为了将这些水能综合利用起来,我们通过科学考察,多方论证,率先实施拦蓄地表水工程建设,在骨干排水工程上建控制性建筑物,如橡胶坝、节制闸、钢制涵闸等。通过建橡胶坝、蓄水涵闸、排蓄灌小区等拦截地表水4000多立方米、灌溉受益农田10余万亩。2009年,我场第一管理区利用临近别拉洪河的地缘优势,2000亩水稻全部采用河水灌溉。
(二) 全面拦截地表水。过去我场对水资源的利用重视不够,天降水和水田放出的水,都顺沟渠排进了挠力河和别拉洪河。到用水季节,只能把机井作为唯一的水源,连续抽取地下水,不仅用水紧张,也导致了地下水的下降。2009年,我场要求各农户在末级条田沟上利用编织袋,以拦得住、不淹地为原则,按照指定位置自行拦蓄,确保临近耕地的灌溉用水。除此之外,农场在拦蓄地表水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工程,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建立拦蓄工程2000余处。副省长吕维峰来我场视察时评价到,将天降水和水稻田放出的水截住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水稻生长,是发展方向。
三、实施绿色蓄水工程,打造现代大农业的地下水库
实施绿色水坝,发挥树木天然蓄水的作用是我场的又一举措。农场发挥农田林网的优势,做好地下水储蓄工作。2009年初,我场请省林业厅和东北林业大学专家到农场考察,对农田林网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
在绿化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沟边、坑边等弃地挖掘造林潜力的同时,变见缝插绿为找缝插绿,使路旁、村旁和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成为植树的主阵地。2009年红卫农场投入300万元用于田间绿色长廊、绿色城堡、绿色通道建设,栽种有云杉、银中杨、灌木花卉、榆树共计150万株,仅去年一年绿化面积就达2000亩,有关专家预测可储水27万立方米的水。目前,我场绿化覆盖率总面积达10万亩,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立方米,储水总量1500万立方米,可为近5万亩良田做好地下水储蓄工作。
四、推行节水新技术,实现水资源在现代大农业中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建设节水型农业,是全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地下水超采严重,井灌区地下水位下降迅速的现状,我们积极对全场职工进行节水教育,利用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周的契机,通过广播、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节水型农业知识,每年年初,农场水利、农业、农机、工会等部门共同为全场种植户下发《节水农业章程》和实行节水令政策,并把它列入农业生产措施中的重点检查项目。据统计,全场种植户按照章程和水利部门指定的位置,在条田沟渠设置堵水口2000多处,加上节水技术的运用,平均每个水稻户就可少支出近2000元。2008年春季,农场组织农户把过去的排水渠改为蓄水渠,截流桃花水用于泡田。仅一个春季,就节约地下水2000多万立方米。不算人工和机械磨损,仅座机抽水用油就节约资金200多万元。
在全场推广控灌技术是我场科学节水的又一良方。将桥涵和闸门建设融为一体,若来水较大、出现涝灾时,可以人工操作打开闸门,排水除涝;还可以关闭闸门,拦蓄地表水进行灌溉。2009年农场就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水资源进行节水灌溉,回补地下水。通过对农场现有5眼长观井的观测,去年农场地下水水位仅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0.18米。
五、坚持依法治水管理机制,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水利与农业、灌溉、水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时刻绷紧节水这根弦,力争做到不浪费一滴水,红卫农场创新用水规则,首先是对农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其他用水进行了重新规范和核定,取水许可证发放率和审批率达到100%。其次是建立严格的水利工程监管制度,在全垦区率先实行了“首问制”的工程管理模式。即每项工程在建设前,先由农场水务局按照分级管理要求落实新建工程管护单位和农户,工程开工前必须与受益单位、受益农户签订工程管理合同,之后工程方可开工建设。使工程管理者提早进入水利工程管护角色,使管护单位和农户对工程施工建设进行全程监督,为日后的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三是实行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保证金制以及合同制,具体的做法是骨干排水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由农场水务局组织实施管理,条田工程由基层单位、农户负责,每亩地收1元保证金,水务局检查验收,如果不合格,从保证金中扣减。开展了以沟渠除草、清障、工程维护和利用沟渠拦蓄地表水为重点的管护利用工作,与各生产队和农户签订管护合同达到100%,完善了管理体制,明确了责任和任务。真正在红卫农场实现了人人关心水、人人利用水、人人管理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