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
2010-07-01高红艳
高红艳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素材和设计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一、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变教师的“主宰”为“主导”,变学生“复读机”为“主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向上的学习环境。要提倡引导而不牵着走,启发而不包办代替,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以复习唐朝历史为例,唐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世界影响深远,至今,西方有些人还把中国人叫“唐人”。在学完本课后,我不急于小结,而是让学生思考:“唐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学生回答完四个表现(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后说出唐末农民起义使唐朝统治土崩瓦解,我马上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讨论分析出是从唐玄宗疏于朝政开始的,再联系到唐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问题,意在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启迪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通过这节课,学生真正明白了唐太宗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长盛不衰,当权者就得勤于政务,为官者就得清政廉洁。历史是一面镜子。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越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就越坚定,学生主体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授《春秋五霸》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看引言部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另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谁?他们是怎样争霸的?争霸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故事?这里,前半部分简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概念与历史基本特征,后半部分用问题来介绍本课内容,先让学生猜测,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根据自己的了解,纷纷发言,一堂课下来,不但掌握了课本上的内容,还知道了一些课本上没讲到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在教学中,对敢于提问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关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勤于思考。对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等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和应用知识,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讲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时,有学生问:如果没有“天京事变”,那么中国历史会是什么样的?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天京事变的本质,而且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注重师生情感的交往,教师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对各答案中合理成分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有独到见解、新颖的答案应给予肯定和赞扬。教学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学生,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在学生从阅读教材、识图、释图、编制历史年表和历史图表、解释历史名词、整理归纳历史知识,使用教科书中的问题和习题等方面,把学生的学上升一个质量层次。例如在学“王安石变法”一目时,对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内容,有一个学生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1加1068(即1069年),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内容,方青保募农。”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不易出错,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五、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在回答如何评价唐太宗时,学生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列举了唐太宗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他在位时期的整体面貌及特征。大多数学生都同意这种说法,然而有学生却认为,唐太宗并不是十分英明的君主,原因是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只是想削弱他兵权的一兄一弟。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学生敢于不唯书,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不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不创新,社会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国家就没有前途。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将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