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太极图源于佛教一说

2010-07-01金秉垣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太极图佛教学者

对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起源,目前学界存在着两种已被公认的主张,一种认为源于道藏;另外一种主张则认为源于佛教的阿赖耶识图,本文围绕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佛教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后一主张的合理性。

关键词:太极图先天地之偈十重图(阿赖耶识图)

作者:金秉垣,首尔大学伦理教育系教授。

一、前言

太极图是中国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与义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们对其寻根溯源,探究奥秘。不能否认宋学开山始祖——周悖颐提出的太极图说结合了儒家哲学的两大主题:人性论和天道论,受到了佛道两家的影响。因而,关于太极图的渊源目前在学界存在着两种几乎已被公认的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源于道藏,另外一种主张则认为源于佛教的阿赖耶识图。本文将通过分析佛教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后一主张的合理性。

与太极图相关的佛教文献有很多,本文主要围绕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来展开研究。这两份佛教资料在探讨太极图的起源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黄宗炎认为佛僧寿涯将“先天地之偈”授予了周悖颐;很多学者也认为“先天地之偈”的开头部分与太极图说的第一节具有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就成了太极图起源于寿涯之说法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此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这一依据缺乏可靠性。其次,在讨论太极图的佛教起源说之时,还有一份不可缺少的资料,也就是“阿赖耶识图”。现行“新修大藏经本”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虽然存有此图,但敦煌本和高丽本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却都没有此图。阿赖耶识图和太极图之间具有显而易见的相似性,因此,很多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主张太极图源于阿赖耶识图。但是经过研究,作者认为这一主张尚缺乏可靠可信的依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二、寿涯的“先天地之偈”

黄宗炎在说明太极图的传授过程时,认为佛僧寿涯将之授于周悖颐,并传其“先天地之偈”。毛奇龄也指出寿涯是涉及太极图渊源中的一人,他还断定寿涯正是陈抟的老师,即“麻衣”。毛奇龄认为开辟宋代易学的始祖,即陈抟的老师“麻衣”便是“寿涯”,这一主张说明了佛教对宋学起源的巨大影响。即寿涯传于陈抟,陈抟又授于周悖颐,这一传授关系说明宋学的崛起和道士陈抟以及佛僧寿涯有关。虽然毛奇龄断定寿涯便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麻衣的观点没有根据,但有趣的是他的这种主张为批判宋学的清代学者做了辩护。总之,黄宗炎和毛奇龄对于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虽然只提出了一种假设,而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只有求证出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才能断定黄宗炎和毛奇龄主张的妥当与否。从文献上来看,首次提及寿涯和周悖颐之间的关系的人是宋代的藏书家晁公武(出生年月不详,1171年卒)。晁公武在其著作《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中引用了晁说之(1059-1129)的话来解释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胡武平和周茂叔一起师从润州鹤林寺的佛僧寿涯,后来胡武平把所学传于后代子孙,而周茂叔则传于二程子。

不管是在太极图起源的问题上,还是在对周悖颐哲学的理解方面,晁公武的著作都是最早的资料中重要的一部。从上面的引文来看,《郡斋读书志》只提到寿涯曾教授周悖颐,而并不像黄宗炎所说的“将‘先天地之偈传于周悖颐”,或者如毛奇龄所说的“寿涯传太极图于周悖颐”。从《郡斋读书志》的记录来看,周悖颐从寿涯处得到太极图,或者是寿涯授予周悖颐特殊的学问的主张难免过于牵强。晁说之十分清楚寿涯和周悖颐之间的关系,但现在我们无法弄清楚这二者的关系。晁说之到底对侄子晁公武讲述了多少,只能凭借晁公武流传于后世的记录来判断。晁说之和他的侄子晁公武一样,都是宋代有名的藏书家,并且是天台宗信徒。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晁氏家族长久以来一直信奉天台佛教,晁说之本人也是佛教徒。由于长久以来的家族传统,晁说之肯定和佛僧们的交往深厚,因此也很可能听说过寿涯和周悖颐之间的关系。但是周悖颐晚年时,晁说之只有14岁,因此他不可能直接了解寿涯和周悖颐之间的关系,只可能是间接地听说。如果是这样,笔者认为在判断二者间的关系时,便没必要过分夸张地去引用晁说之的话语。通过比较毛奇龄和黄宗炎、黄百家的主张,可以发现后者更多地提到了寿涯和周悖颐太极图之间的关系,黄宗炎认为周悖颐从寿涯处得到了“先天地之偈”,黄百家则提到了“先天地之偈”的内容。很多学者认为“先天地之偈”的第一部分——“有物先天地”一部分暗示了周悖颐太极图说的第一部分——“无极而太极”中的“无极”一词。即把天地比作太极,先于天地形成的便是无极。这是在先肯定寿涯授于周悖颐“先天地之偈”的传授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先天地之偈”第一节的内容便是周悖颐所用的“无极”一词的一种假设。要使这种假设成立,就要证明这个传授系谱是事实,并且“先天地之偈”是寿涯所作。侧重于强调佛教对周悖颐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学者们经常引用黄宗炎和黄百家的见解,但笔者却认为要接受他们的主张,就有必要去寻找更有力的证据。首先,宋代虽然也曾存在着诸儒关于太极图起源的争论,但没有认为“先天地之偈”是太极图起源的主张。很多学者都误以为黄宗炎所提及的关于“先天地之偈”的内容是晁说之记录在《郡斋读书志》中的内容,如常盘大定在谈论佛教对宋儒的影响时,提到了周悖颐和“先天地之偈”,并认为“先天地之偈”出自于《郡斋读书志》和《宋元学案》。《宋元学案》里黄宗炎所提到的关于“先天地之偈”的内容不能作为依据;除此之外,《郡斋读书志》一书中晁公武并未提及“先天地之偈”。《郡斋读书志》中在提到周悖颐和寿涯的关系时,只是提及了前面引用过的周悖颐曾向鹤林寺的佛僧寿涯学习的内容。如前面所说,如果晁说之和周悖颐是同时代的人,那么引用了晁说之言辞的《郡斋读书志》上记载的“先天地之偈”的话,无疑可以支持黄宗炎的主张。但是黄宗炎没能找到“先天地之偈”的根据,虽然学者们都像常盘大定一样,相信《郡斋读书志》便是其根据,但这本书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黄百家所提到的先天地之偈的内容也存在着问题。我在《善慧大师语录》一书中发现黄百家所说的“先天地之偈”的文章。善慧的生活年代在497-569年之间,黄百家所谓的“先天地之偈”在善慧的的语录中被称为‘讼二首,其内容和黄百家引用的内容完全一致。我们无法探明黄百家是凭什么判断“先天地之偈”是寿涯的作品这一点,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对于寿涯是否实存人物这一点,一些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荻原扩认为寿涯是虚构的人物。荻原扩调查了现存的与佛教相关的各种典籍中提及寿涯是佛僧的作品,如《续传证录》、《宋高僧传》、《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文献,却发现所有的佛教文献中都没有提到名为寿涯的佛僧,也没有发现有关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的记录,因此他认为所谓寿涯是周悖颐的老师一说只是一个传说。许毓峰在仔细研究了周悖颐年谱之后,也主张寿涯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荻原扩认为作为影响周悖颐的高僧,在佛教典籍中应该有所提及,因此断定寿涯不是实存

的人物。但这种说法也未免欠妥,因为南宋时代的度正和前面提到的晁公武均提过寿涯授学于周悖颐一事,因此我们很难认为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只是一种传说。还有主张认为寿涯只是周悖颐20岁左右认识的一位佛僧。由年谱可知,周悖颐21-23岁时曾在润州呆过,而寿涯所在的东林寺也在润州。之所以认为两人在这一时期有可能接触,是因为在周悖颐21岁时,他的母亲和舅舅——龙图公郑向相继去世,因而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最大悲哀的周悖颐很有可能访问东林寺。因此,说不定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只是在一定的时期相遇的单纯的佛僧和俗人的关系。或者也有可能是寿涯还没有达到可以流传后世的有名望的高僧的行列,所以荻原扩没有查到关于寿涯的资料,那么荻原扩认为寿涯不是实存人物的主张就难免牵强。总之,通过上述论证,作者既否认黄宗炎和黄百家主张的寿涯传周悖颐“先天地之偈”的传授系统,也反对一些学者认为寿涯是虚构人物的主张;另外,在没有找到可以否定度正和晁说之所提及的寿涯和周悖颐的关系的证据以前,笔者认为也不排除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相遇的可能。

三、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

谈到佛教对周悖颐思想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及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原人论》和“阿赖耶识图”(迷悟十重图)。很多学者在著作中谈到了宗密的《原人论》对后代所产生的影响,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周悖颐的太极图说中有一些语句是《受原人论》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武内义雄举出了具体的例子,他认为太极图说中的“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一句便是受到了《原人论》的影响。但是类似的语句在宗密以前的儒家经典中已经出现,因此这种推论并不妥当,如《礼记·礼运篇》中便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一句。宋初时,宗密的《原人论》已广泛普及,《原人论》中还有关于宇宙生成过程的说明,因此武内义雄等学者的主张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但是这种问题与其说是与太极图的渊源有关,不如说是与太极图说有关,关于佛教对太极图说的影响,将另外写文讨论,在此仅顺便提及。

和《原人论》不同,阿赖耶识图和太极图之间的相似性很容易被发现,因此很多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认为太极图源于阿赖耶识图。圭峰把禅家的文章言语整理成了《禅源诸诠集》,并作了都序,即《禅源诸诠集都序》。这部书中收录了“迷悟十重图”,其中包含了阿赖耶识图,这幅图和周悖颐太极图的第二部分图相同。迷悟十重图根据《大乘起信论》中所谓的“一心开二门”之意,用图说明了觉和不觉。所谓的“十重”是指觉和不觉一共有十重。现今流传的《新修大藏经》中用三页篇幅介绍了十重图。此图整体和太极图并不相似,但其中的阿赖耶识(Alayavijndna)一图中表现觉和不觉的部分却和太极图相似。(图一)阿赖耶识图的下面用黑色表示不觉、迷惑的状态;黑色中间则有一个白色的圈,表示佛性仍然存在;而觉悟的人也会因一次错误的想法而陷入迷惑,因此中间有一个黑色的圈。再下面是用20个小圈表示觉与不觉的阶段。这是用来说明领悟佛性的过程,因此和周悖颐太极图中表示的宇宙论无关或者道教的内丹术都无关。所以最终的问题是图的表面相似性,如果包括阿赖耶识图在内的迷悟十重图出现于太极图之前,那么可以说太极图起源于此。也就是说,如果阿赖耶识图早在宋代以前便广泛流传于佛教界,那么和佛僧交流颇深的周悖颐便很有可能接触到阿赖耶识图。如此一来,问题的关键便集中在阿赖耶识图的出现时间上。

现存的《禅源诸诠集都序》的很多版本中,“新修大藏经本”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存有十重图,而敦煌本和高丽本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则没有十重图,但问题是后面这两个版本都比“新修大藏经本”更古老。根据敦煌本的卷末题记可知此版本写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但图中并没有阿赖耶识图,也没有用圈来表示觉与不觉的图形。高丽本有弘治六年本(1493)和万历四年本(1576)两种,都是以宋代版本为基础,恪守宋代版本的圆形。但高丽本中也没有用图形表达的阿赖耶识图或者是用来表示觉与不觉的圈,只有用所谓的“藏识”记载,没有图形。(图二)出版于元代大德7年(1303)的大藏经《禅源诸诠集都序》本中收录了用图形描绘的阿赖耶识图。镰田茂雄认为大藏经本的内容整理得更好,而高丽万历本的《禅源诸诠集都序》的原形保全得更好。作于952年的敦煌本和以宋代本为基础写成的高丽本中都没有阿赖耶识图,而之后的版本中都有阿赖耶识图和其他图形,这说明阿赖耶识图和其他图形都是后代被添加到《禅源诸诠集都序》上的。因此,认为阿赖耶识图是太极图的起源的主张是错误的,应该是太极图宋代以后得以流行,并从此开创了以图来说明思想的风气,后人才在藏识图上添加了图形。

四、结论

太极图渊源这一论题历来是学者们研究争论的一大焦点,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学者们引经据典,考证太极图的渊源所在。经过长期的考证与争论,最终形成了两种比较公认的观点,即源于道藏之说和源于佛教之说。本文着重辨证了太极图源于佛教这一观点。论文逐一分析了与周悖颐太极图的渊源有关的佛教文献,即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阿赖耶识图”。本文通过分析上述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考证了太极图源于佛教这一主张,发现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着的问题,很显然这一观点不是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观点,证明这一点是本文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因此主张太极图是周悖颐所作,或是赞成“朱子起源之说”。本文的目的仅在于考证太极图起源于佛教这一主张是否具有可信而有力的根据,并非要提出关于太极图渊源的新的说法。

如果本文逻辑性的论理展开没有错误的话,那么可以说现存的关于“周悖颐太极图的渊源”的研究中没有一个可以令人满意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今后进行不懈的、更深层的研究与考证。考证之事,只是根据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所作的一种可能性、合理性的解释。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即使真实,又是否符合当时之事实;另外,推论方法是否合乎逻辑等主观因素也造成了种种限制。如此一来,考证的结论只是相对的真理而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作出某种更具可能性、合理性的解释。不断地考证,不断地提出质疑,便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对此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促进此一问题的解决。通过研究一定可以揭开宋代以后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一大话题——太极图诞生的秘密。在此,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揭开太极图诞生的秘密有所帮助,并吸引更多学者对这一论题的关心与研究,以尽早探讨出太极图的渊源所在。

(责任编辑:于光)

猜你喜欢

太极图佛教学者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佛教艺术
八卦图
程门立雪
大学者
看中国·在浙江
话说太极图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