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小南山:阿速江江畔的金字塔
2010-06-30鞠桂兰曹兆奇
鞠桂兰 曹兆奇
(饶河县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饶河 155700)
饶河小南山位于乌苏里江中游,饶河县饶河镇南约1 000米。山有二峰,主峰大南山,海拔106米,小南山位于北侧,海拔不足百米。南北纵向望去,二山浑一如团,故名团山子,是延踞江岸上下200余华里唯一的制高点。小南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漫山遍生柞、桦、杨、椴等上百种灌木。山下乌苏里江迤逦而过,江水环绕,洲岛错落。依偎在南山脚下有一湖汊,江柳遍布,为乌苏里江古河道淤塞所形成的积水区,枯水期水域呈链锁状,自成体系;汛期时形成网状歧流和港汊。每当夏秋之季,登山而望,江水萦带,如蛇如链,歧流如爪,状如西湖。上世纪60年代初,在饶河小南山附近就有居民陆续拾到零星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和新石器时代的陶片。
1965年,饶河发现了饶河小南山遗址,其面积为43.74万平方米,先后从遗址中出土文物22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50件。在这些出土的石器和玉器中,一件呈“圭”叶形的石器,据专家介绍是属于远古时期的“礼器”,是“王权”的象征,部落首领的标志物;这件石器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一件,可谓弥足珍贵。因此,它成为双鸭山市最早的一件“国宝”级文物(文物考古界将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一级文物即俗称的国宝级)。省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专家杨大山先生到小南山现场考察,采集一些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古人石制工具,还有猛犸象等古生物化石,经中科院考古所C-14同位素测定,距今13 000年左右。这些文物标志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饶河就有古人活动。
1971年9月,省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殷德明、谭英杰等人在饶河县小南山进行考古试掘,驻地的解放军战士为考古需要,开探沟6条,发掘了直径7米的圆形居住面,当中有瓢形烧水坑,地面上有大量的石片、石核、石料等物品。这次发掘,仅石器就获得84件,其中有打制而成的矛、镞、刮削器、尖状器,也有磨制的石镞、石斧等。陶器仅有一件素面卷沿罐可以复原。出土文物中有一件27厘米的石板料,一侧残留着笔直的切割痕迹。还有一件磨制精细的玛瑙珠。小南山发掘时,正赶上国家筹办“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文物陈列在故宫武英殿,北大宿白教授等一些专家学者前来观看,“认为是渔猎民族肃慎(满族祖先战国以前称肃慎,两汉时改称挹娄,南北朝时谓勿吉,隋唐时曰 ,五代至明末叫女真,明末皇太极改名为满洲,简称满族)的遗物,是我国领土的见证。”郭沫若对小南山文物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1年7月,驻饶河县边防部队在饶河小南山的山顶改建 望塔,在距地表约2.3米深处发现一座双人合葬墓,内有大小两具骨架:大者位左,小者位右,大者疑为男性,直肢平仰,小者疑为女性,屈体侧身。墓内发现了许多玉器和石器,这座墓出土文物总共117件,其中玉器66件,有49件为珍贵文物,主要有玉斧、玉簪、玉圭、玉匕、玉璧、玉瑗、玉殃、玉环、玉珠等,选料纯正,加工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娴熟。这些玉制品非一般用器,而应属礼器。该墓葬出土的玉器占黑龙江省过去几十年发现玉器总数的60%以上。另外有54件石制品,其中17件为珍品,除加工精细的石镞、石斧、石凿、石椎形器和砺石外,几块留有人工切割痕迹的石料是极为重要的发现。这些石料似乎是几块普通的石块,皆为硅质岩块,每块表面都留有似贝壳状断口波痕。专家推断为“绳切法”,它是古代金属器出现之前,古人们创造的一种切割石料以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现代机械制造压、磨、切、锯、刨等各种工艺技术方法在5 000年前的雏形。该遗址中还发现了3颗将鹿牙钻孔制成的牙坠饰。这种牙坠饰在《远东考古学入门》一书中曾有描述,但在黑龙江南岸发现还是首次。
关于这座墓葬的年代,国内文物考古界众说纷纭。省内多数专家认为是四五千年前的,出土的玉器受辽宁西北部的“红山文化”影响,我国著名文物考古专家、玉器研究专家、中科院考古所的刘国祥先生经研究认为,小南山墓葬是距今七千五百年左右,是当地所产生的文化,并无外界影响的因素。
古人云:“玉,石之美者,君子好佩玉”。小南山出土的玉器属于玉礼器,虽然有玉斧、玉凿,但是不可能用在生产之中。在远古时代,玉器的占有多寡,往往是人的身份象征。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墓主人地位显赫、雄霸一方。
乌苏里江在古代有“阿速江”、“乌速亥乌拉(满语中称江为乌拉)”之称,据考证,“乌速亥”、“乌苏里”在满语中是“天王”之意。也是我省唯一以“天王”命名的河流。为什么称“天王”之江?是否与饶河小南山顶上墓葬有关,还没有定论。
省文物领导、专家看过文物后极为兴奋,感慨之余,又浮想联翩。时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干志耿先生对其评价是“小南山是黑龙江的‘牛河梁’,是‘阿速江’畔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