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考核之变
2010-06-27■顾春
■顾 春
核心争议在于GDP指标的取消。有人质疑:“拿掉了GDP,还考核什么?”这样的疑问,一定程度上也是湖州市决策层的争论焦点。
3 月12日,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任职培训班上,长兴县委书记刘国富作了经验介绍,长兴县强县与富民互促互进良性发展的经验,引起了学员的极大兴趣。
是什么让长兴的做法如此受关注?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2003年,当年12月11日,一个被称为“不要发展”的会议曾在湖州长兴县掀起一阵轰动。该县领导在会上宣布,从当年12月20日开始到第二年3月,全县187家耐火材料企业全部列入整治或整改对象,200多只烟囱限期拆除、改造。
“急功近利的发展到底给长兴带来什么?”时任县长刘国富经过反思以后,认定长兴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切入口在哪里?
“拿掉了GDP,还考核什么?”
这样的反思不仅存在于长兴县,而是遍布整个湖州区。其时,湖州正面临发展中的种种尴尬:矿山开采曾经是当地的一大产业,开山甚至破坏了“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西塞山;长兴的蓄电池产业造成污染,被媒体曝光;太湖蓝藻暴发,环湖城市之一的湖州也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样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与单一的、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有关。现实生活中,GDP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唯一指标。为此,湖州把转变干部考核模式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口。
正是在2003年底,湖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份《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04年起,湖州干部考核取消GDP指标,强化对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考核,并改变以内部考核、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将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此举在当时被称之为“石破天惊的改革举动”。
核心争议在于GDP指标的取消。有人质疑:“拿掉了GDP,还考核什么?”这样的疑问,一定程度上也是湖州市决策层的争论焦点。
然而,力主改革的市委主要领导坚持认为,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
内蒙古河套灌区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总灌溉面积57.4×104hm2,有总干渠1条,干渠13条,分干渠48条,各级灌排渠道6.4万km。该区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严寒少雪,年降雨量100~250 mm,蒸发量2 400 mm,主要种植向日葵、玉米、小麦等作物 [8-10]。根据监测,河套灌区2010—2016年单个面积大于3.33 hm2的淖尔数量平均为401个,水面面积平均101.27×102hm2。淖尔多处于低洼地,湖渠交错,周边耕地资源丰富。
“当时的现实摆着,我觉得必须进行环境治理,否则要出大问题。但如果没有淡化GDP考核的决定,没有制度上的保证,这个决心还是难下。有了制度保证,再大的阻力,我们还是做下去了。”刘国富说。
新《意见》的关键,正是在实践中淡化GDP的分量,避免“数字出干部”的弊端。“我们无法做到完全不提GDP,因为到目前为止,这还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这一定不是干部考核的唯一标准。”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说。
有人如此评价:薄薄4页纸的《意见》,标志着湖州成为全国干部政绩考核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改变考核内容
6年来,湖州基层干部要面对的,就是一个迥异于GDP核心的考核体系。
截至2009年,湖州市三县两区综合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执政能力四大类16项指标。而社会民生类更是细分为居民收入、创业就业、城乡建设、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平安湖州6项指标。
6年来,湖州市尝试建立起“分类考核”的办法,改变“长跑和游泳一起比赛”的弊端,让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彻底摆脱GDP考核约束。
以湖州市安吉县为例。该县下属15个乡镇被分为三类,一类有工业园区基础的乡镇,考核工业经济;二类有工业功能区又有自然保护区的乡镇,双考核;三类是山区乡镇,只考核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
报福镇属于第三类。镇党委书记顾建强说:“考核就是我们工作的指挥棒。按原有办法考核GDP,我们这样的山区乡镇怎么干都不行,工作哪来积极性?搞了分类考核,工业发达的乡镇有事干,山区乡镇也有事干。”
统计显示,湖州已连续5年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有20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38个省级生态乡镇、148个市级生态村,是浙江唯一下属县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称号的地级市。
考核方式之变
改变的不仅仅是考核内容。
为改革惯常考核体系中“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弊端,湖州强化了“经常性考核”办法:班子考核有综合考核、好班子考核、班子回头看;干部个人有任前量化考核、届中综合考核、届末综合考核,再结合平时的民主生活会,每年的述职述廉、年度工作总结会,把一个笼统的“总印象分”分解为多项考核之和。
为使考核尽量全面,避免人为干扰,湖州市在考核中增加“民意调查”项目,让群众参评。“小乡镇通常有几十人参加考评,多的有几百人呢。”安吉县组织部长李晓良介绍说。
在湖州市,除了严格的考察程序外,还有“两圈”考察。
所谓“两圈”,指的是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从生活作风、公众形象、社会公德等15项具体指标,按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等次进行测评。
考察时,先在干部所居住社区张贴考察预告,向楼道邻居和知情群众发放测评表,组织部门深入街道社区,向社区干部、左邻右里调查走访,全面了解八小时外的生活。至今已有73批、1892人次接受“两圈”考察,发现问题被谈话诫勉的干部78人,暂缓使用5人,取消任职资格4人。
“只看在单位的表现,范围小,不全面。万一‘带病提拔’,组织部门压力也很大。考察‘两圈’,其实是让群众帮助监督干部,这样不但心里有底,而且群众很满意。”湖州市组织部部长高玲慧说。
速度和民生协调发展
采访中,几乎每个官员都不讳言,虽然不考核GDP,但仍然求发展,而且照样讲速度。
从《意见》出台至今,湖州市的GDP、财政收入、工业增长速度都仍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样的成绩,让人觉得难能可贵。
“不惟GDP,不是不讲发展经济。经济收入是民生的保障。没有发展,最终就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民生,老百姓还是不满意。”孙文友说。
不过,孙文友也坦承,“在发展之初,确实需要付出速度的代价。”
2004年,考核指标转变后,湖州市长兴县曾痛下决心,整治矿山、水泥窑。结果是10亿不到的财政,当年就少了2个亿。
被整治的企业不理解,256个耐火窑炉企业主联名写信质问刘国富:“不要发展要什么?哪有你这样的县长?”
“如果只看速度,有很多机会我们错失了。但如果钱是多的,水是脏的,空气是污染的,寿命是短的,老百姓不需要这样的发展。我们要探求的,就是又要速度,又要和谐的科学发展。”孙文友说。
协调发展也需探索前行。安吉一度遇到了左右矛盾的困惑:提出抓工业的口号,结果引进粗放项目后,付出了很大的环境成本;紧急刹车后,转向放弃工业搞环境保护,几年下来,又发现财政不足,就不能保证公共事业投入、城乡统筹投入,新矛盾照样尖锐……
直到2006年后,安吉确定一套新的发展思路:15个乡镇,确定其中具备条件的四五个乡镇发展工业,其余全部退出工业保护生态;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产业,高规格配套园区建设,集约发展。现在确定的三类考核评价,不看经济总量,看最后结果。这个结果,体现在具体指标之下,也被称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