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的2015

2010-06-27王运宝

决策 2010年4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皖江芜湖

■本刊记者 王运宝

“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宜业宜居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城镇架构”,示范区规划文本中对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2015年时新皖江的轮廓。

随着2013年元旦小长假的到来,气势恢宏的合肥高铁站人头攒动,沪汉蓉高铁与京福高铁在合肥十字交叉,公交化的动车组有序平稳地将四面八方的旅客带进合肥,同时又把合肥的旅客带到四面八方。同一时刻,宁安城际铁路上的和谐号动车组也是风驰电掣,将皖江城市带“一轴”上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串成一线。

按照重新修订的长三角城际交通规划,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将基本形成。到那时,城市间的交通时间,将用分钟来计算,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区域的时空格局。

一路高铁,阅尽皖江。

“长江第五城”

芜湖市把2010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定位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上,其背后蕴含着芜湖实现跨越赶超新发展的战略意义。在成功培育出奇瑞、海螺、方特等著名产业品牌之后,芜湖将更加注重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

作为皖江示范区的双核之一,其动态格外引人瞩目。在“一号文件”的背后,蕴含着芜湖怎样的谋划?而这种谋划又将给未来5年的皖江示范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如果深入城市间竞争的棋局中,也许能发现更多。

芜湖市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2亿元,这个数字不是十分显眼。与芜湖处于同一梯队的沿江城市中,湖北宜昌的地区生产总值1245亿元,湖南岳阳1210亿元,株洲1022亿元,都高于芜湖;江西九江为830亿元,仅比芜湖低70亿元。如果把九江与皖江沿岸的其他城市相比,九江均高于安庆、马鞍山、铜陵、池州。

按照芜湖市的发展规划,2010年实现“千亿芜湖”,还是低于宜昌、岳阳与株洲。站在芜湖向东看,在2009年的长三角16个城市中,15个城市的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

因此,芜湖要真正承担起皖江示范区“双核”之一的重任,扩张城市总量就成为必然选择。这也正是芜湖把2010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定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上的内在原因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皖江示范区的启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必将呈现加速态势。“芜马同城化,与江北联动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这个示范区规划中提出的景象,将在未来5年,变成现实。

与芜湖市一桥相连的长江对岸,是巢湖市超前谋划的集中区,其布局中的3个滨江新城,是未来的发展核心。而与巢湖市隔江相望的马鞍山市南部沿江产业承接集中区,则把建设目标定位在“再建一个马鞍山新城”。

芜湖作为这个“组团式大城市”的核心,2015年规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0亿元;实现翻一番的发展要求,马鞍山将突破1500亿元,“芜马同城化”经济总量将突破4000亿元。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示范区总体部署,江北组团在2015年若能突破1000亿元,三者之和将会超过5000亿元。

如此一来,这个组团式城市将崛起为宁汉之间一座新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是跨江联动发展。放在长江经济带上,将会超过宜昌、岳阳、九江、黄冈等沿江城市,有望成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4座中心城市之后的“长江第五城”。

城市群的新时代

相较于武汉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万亿元来说,“芜马同城化与江北联动”的组团式大城市,经济总量只是其50%,差距依然明显。若想在区域竞争格局中胜出,惟一的选择是合纵连横,走城市群抱团发展之路。

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群竞争的新时代”,这是区域经济专家的普遍观点。如果“一轴双核两翼”到2015年能够融为一体,皖江城市带在整个中部,甚至是与东部城市群的较量中,都会发生质变。

在2009年制定的中部崛起规划中,皖江城市带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都被列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但是,皖江城市带在经济实力上略输一筹。

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与皖江城市带,都是由9个地市组成。从经济总量上来比较,2009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43亿元,排名第一;武汉城市圈是7956.55亿元,位居第二;皖江城市带总量为6600亿元,位列探花,长株潭城市群则为5497.7亿元。

在上述数据比较中,有一个值得细究的问题,就是长株潭三城的体量正在逼近皖江九城。

究其原因,在于皖江城市带缺少大的中心城市。以双核城市之一合肥来说,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2亿元,在中部超过老牌工业城市河南洛阳,排名武汉、长沙、郑州之后,超过南昌260亿元。而其他的皖江城市带成员中,没有一个突破千亿。

随着皖江示范区的启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格局将悄然改变。按照发展规划,到2015年,合肥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从而带动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合肥的改变还不仅仅是重要经济指标的几何数增长,按照发展规划,沿城际交通线和产业走廊,合淮同城化、合巢与合六一体化,都可能从蓝图变为现实。

更为振奋人心的是,随着芜马巢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建设,到2015年,合巢芜发展轴的经济总量将会突破1万亿元。再加上皖江“一轴”,整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济总量会跃上一个大台阶。

届时,皖江示范区不仅真正壮大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还能够在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赶超,进而强力拉动安徽争先进位。

虽然城市竞争格局的纵横捭阖更加引人关注,但支撑城市经济总量的根本,仍然是产业。

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

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示范区规划的同一天,三安光电发布董事会公告宣布:投资约120亿元,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LED产业化基地。4年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生产企业。这是国务院批复示范区规划后,第一个落户皖江示范区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

此前,三安公司考察过合肥、芜湖、马鞍山与安庆。最终选择芜湖的背后,不仅有城市之间的较量,更有产业积聚的绝妙之处。

“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总值,将超过14000亿元。”从泛长三角金融论坛上传出的这个“14000亿”,激活了中西部所有省市的敏感神经。另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皖江城市带吸引来自长三角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达到2758亿元。两个数据一对照,为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8年前,联合利华从上海出发西进合肥,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标志。继联合利华之后,沪皖产业合作的又一个重大项目,就是落户长江北岸无为县的华谊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2012年二期工程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

“招商引资是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项目落户是示范区建设的根本所在。”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皖江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只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产业项目落户,才是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命脉”。未来5年里,类似联合利华、华谊化工、三安光电等产业转移的案例,将在皖江示范区继续上演。以产业为纽带,皖江将成为长三角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优选区,同时建立起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新机制,进而实现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战略任务。

但是,承接来自外部的转移,只是皖江示范区未来5年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与其同时,是皖江示范区的自主创新。

3月26日,奇瑞公司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与三安光电产业基地这种由一个外来投资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不一样的是,一个内源性品牌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格外引人瞩目。

示范区的双核之一合肥,是观察皖江创新的一个好样本。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总结说:“合肥拥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国家工程技术创新试点省、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与合肥经济圈等五大优势的政策叠加效应,更要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发展道路。”

从合肥扩大到整个皖江示范区,承接转移+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之路,是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在接受人民网在线访谈时,王三运简练地概括为:“安徽踩在两个风火轮上。”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皖江芜湖
芜湖滨江天际线
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美国?乐观来看就在5年后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