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闹峪河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
2010-06-25李泮营徐建昭
□李泮营 □徐建昭
(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
一、流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淅川县丹南项目区闹峪河小流域位于淅川县西南部,丹南项目区的北部,流域土地总面积6513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963hm2,占总面积的45.5%。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流失强度以轻度、中度为主。大面积的坡耕地、疏林地、荒山荒坡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650t/km2·a,土壤侵蚀量约10.82万 t/a。
该流域地貌类型属伏牛山低山丘陵区,大致成东北西南走向,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804mm,多年平均气温15.8℃,无霜期228d,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5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210mm。流域内海拔高程在172~846m,相对高差674m。地表出露岩石主要由石灰岩、片麻岩、紫色砂岩等组成。土壤以黄棕壤土和砂姜黑土为主。植被分布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林草覆盖率为34.9%。
(二)社会经济条件
该流域主要涉及滔河乡的朱家沟、周沟、黄楝树、刘伙等25个行政村,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万人,农业劳动力9591人,人口密度约362人/km2。
该流域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1亿万元。农业总产值8839万元,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41.0%,林业占42.5%,牧业占11.9%,渔业占4.6%。农民人均产粮588kg,人均年纯收入2400元。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土地利用现状
该流域土地总面积6512.53hm2,其中耕地面积2555.15hm2,占 39.2%;有林地 1178.90hm2,占 18.1%;灌木林 694.34hm2,占10.7%;经果林 398.4hm2,占 6.1%;疏林地 824.05hm2,占 12.7%;荒山荒坡508.56hm2,占7.8%;居民及交通用地353.13hm2,占5.4%。人均土地面积0.28hm2,人均耕地面积0.11hm2。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用地比例偏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利用程度不高,疏林地及荒山荒坡面积较大,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0.5%;二是农地面积大,经济林面积小,仅有398.40hm2,人均0.017hm2,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三是现有耕地中坡耕地的比重大,有1630.46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3.8%,产量低而不稳,跑水、跑土、跑肥严重。
因此,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全面治理荒山荒坡和疏林地,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加经果林面积,提高当地群众收入;在部分改造坡耕地、改善耕作条件、保证农民生活必须口粮的基础上考虑退耕还林还草。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调整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协调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做到地尽其用,促进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协调发展。
2.以优先满足农业用地为基础,增加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和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3.针对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合理土地利用结构,重点实施水土流失地发展方向的调整,立足减轻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兼顾“三大”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使土地利用趋于合理,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调整方向
1.农地:在保证流域内粮食生产总量供需平衡的前提下,改善灌溉条件,改变传统的广种薄收习惯,改良作物品种,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基本农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改造坡耕地,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5hm2。
2.林地:发挥流域气候资源优势,对适宜造林的坡耕地,通过退耕整地,营造水土保持林或还草;对宜林的荒山荒坡和疏林地,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封山禁牧,补植补造,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3.园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资源适应性,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林种结构调整,扩大经济园地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品种,加大经济林果种植比例,使营林中的树种向经济价值较高、环境效益较好的方向发展,并结合植物篱进行治理,增加经济收入。
4.水域:根据项目区的综合发展要求,除保证农业灌溉,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外,还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
5.其他用地: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各地城乡、道路等规划,结合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要求,逐步增加。
6.“四荒”地:在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要求,采取“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荒则荒”的原则,优先治理存在水土流失的“四荒”资源,对局部不适宜开发的采取保护和封育措施。
(三)调整方案
1.通过以上人口预测,确定把<5°的耕地924.69hm2作为基本农田保留;在5°~15°的坡耕地1110.55hm2中选择坡度稍缓、土层较厚的365.32hm2改造成水平梯田,其余745.23hm2作为耕地后备资源保留;
2.15°~25°之间的坡耕地519.91hm2中退耕还草82.07hm2,退耕还经济林105.37hm2;其它332.47hm2退耕还生态林;
3.荒山荒坡508.56hm2和疏林地824.05hm2全部进行封禁治理。具体调整过程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闹峪河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单位:hm2
(四)调整结果
1.坡耕地。该流域现状坡耕地1630.46hm2,调整出365.32hm2用以坡改梯,发展基本农田;调整出332.47hm2退耕还林;调整出105.37hm2退耕还经济林;调整出82.07hm2退耕还草;剩余745.23hm2种植等高植物篱,作为耕地后备资源保留,坡耕地全部治理。
2.耕地。按照设计期末人均0.05hm2以上基本农田,人均耕地达到0.10hm2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人均500kg以上的目标。该流域耕地面积由2555.15hm2减少到2035.24hm2,人均0.09hm2,达到设计目标;基本农田面积由924.69hm2增加到1290.01hm2,人均 0.055hm2,超过设计目标;粮食产量达到1.30万t,人均产粮558.07kg,超过设计目标。
3.林草地。经果林面积由治理前的398.4hm2增加到503.77hm2,人均经果林面积由治理前的0.017hm2增加到0.022hm2;水土保持林由2697.29hm2增加到3538.32hm2(其中退耕还生态林增加332.47hm2,荒山荒坡封禁508.56hm2);草地面积增加82.07hm2。疏林地经补植补造全部成为有林地,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8.4%。
4.荒山荒坡。该流域现状荒山荒坡面积508.56hm2,全部封禁治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成为灌木林。
综上,该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坡耕地、疏林地和荒山荒坡,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基本上治理了一遍,满足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所需,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了项目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