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三网融合势在必行*
2010-06-25王厚芹车士义
王厚芹,车士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北京 100846)
1 从产业融合到三网融合
产业融合被格林斯坦和坎纳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1]。而数字融合则是一种新的产业融合方式,它改变了获得数据、图像和语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方式及其成本。以数字融合为核心,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的产业边界开始趋于模糊,并产生了一种新的融合产业——互联网,传统产业没有消失,并出现整合。1997年欧洲委员会在其绿皮书中采纳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的概念。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产业间的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网络的快速普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三网融合的实现,三网融合见诸于多个主要的政府文件中,被作为提升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2]。20世纪90年代,三网融合已经受到我国学者的注意。有多位权威人士给出了具有中国特殊条件的三网融合的概念、内涵和本质: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认为,三网融合应该是指在任何一种传输载体上或不同传输载体的组合上,都可以实现不同物理形态的信息或电信信号的传输,这更能体现三网融合的实质。所以,三网融合的核心和实质是三网在业务上的融合。基于对中国现状的深刻把握,他认为三网融合并不必然过渡到三网合一,以电信网为基础的IPTV的发展和以广电网为基础的数字电视的发展,不是互为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三网融合的主要目标并不仅仅在于节约社会的总投资或避免重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抓住机遇,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
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认为三网融合有3个层面的含义:窄义的定义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在技术、业务和网络的融合与趋同;广义的定义是指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3种产业的融合;从服务商的业务定义,是指不同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同的业务。可以按照终端变化的角度,比如说消费者的终端——电话、电视、个人计算机,趋向于能够接收多种网络的业务。
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认为三网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终端融合、行业管制和政策融合等。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陈郧生则认为,三网融合实质上是一个类似于生物界的优胜劣汰的演化过程。不仅是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自然垄断企业行业和管理部门进行政府规制重建和打破准入限制、建立有效市场竞争的过程。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三网融合格局的形成,机构融合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要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先使业务得到市场认可,融合的形式为市场所接受,进而实现机构融合。
2 网络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信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一般产业的生命周期存在4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一般在产业的衰退期有个下限,往往在下降过程中会出现突变,并进入下一轮发展周期。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产业都具有高关联性、高渗透性和带动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其产业的生命周期不同于传统产业,呈现增长型周期规律,并且增幅稳定,不会出现衰退期,未来的发展态势也依然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新的增长突破点会受到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进而进化融合到新的产业中去。
纵观世界信息化浪潮以来信息技术的演进规律,大约以10年为周期实现了多个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替换(见图1)。1970-1980年为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和军工技术的民用化,1981-1990年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业的兴起,1990-2000年是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2000年以来则迎来了产业融合和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网络)产业的兴起[3]。
三网融合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正是三网融合的最佳时机,我国应该抓紧跟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迎合信息产业创新周期,占领国际信息技术制高点。
2.2 网络经济理论
2.2.1 网络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创建新的信息技术开发项目并产业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信息技术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的投资限额,才能产业化并立足于市场化。不过,一旦产品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信息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则相对较低。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就是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的特殊性是网络产业规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知识和信息要素与一般的物质性要素相反,它服从于收益递增的规律。其原因在于,知识要素有一种自我积累与叠加的作用,有一种不受成本约束的知识裂变作用,该生产要素具有可复制性、无排他性的特点。因此边际成本递减,而总收益仍在增加,所以边际收益递增。
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的维数增加能带来效益增长、利润上升和成本节约,则存在范围经济。信息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比较明显。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存在于企业内部,两者共同组成促进三网融合的基本经济规律。三网融合的含义本身就需要在一种网络上同时支持三种网络业务,这正是范围经济,而由于三网实现融合而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边际成本的降低则体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
2.2.2 网络效应特征
信息产品市场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特征。简单地说,网络效应就是一种产品的用户人数与产品价值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关系。根据网络参与者的收益来源不同,网络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
直接网络效应是指通过使用相同或兼容产品的购买者人数对企业收益产生的直接影响。在互联网中,网络效应具体体现为梅特卡夫法则。按照此法则,网络经济的扩张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说明网络产生和带来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长。
间接网络效应与互补产品有关,表现为用户的规模需求导致产品价值增加的方式是间接的。卡茨和夏皮罗将这种网络形式称之为“硬件/软件”范式[5]。当某种信息产品的直接网络效应充分体现时,用户就可以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有学者把网络效应称为买方规模经济。在此条件下,用户的平均收益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2.2.3 学习效应特征
学习效应又被称为“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即任意给定厂商的生产力是全行业积累的总投资的递增函数,随着投资和生产的进行,新知识将被发现,并由此形成递增收益。信息产业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用知识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人力资源、技术能力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学习效应成为先入市场的信息企业的显著竞争优势。学习构成了信息产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信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
学习效应能带来收益递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经验的积累带来收益递增。工作过程也可视为一种学习过程,与这种经验直接相关的经济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改善组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使生产表现出收益递增性;二是信息和知识的累计增值和传递效应带来的收益递增。经过按使用者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而形成的有序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是经济决策的科学依据,完整的、应用性强的信息和知识具有很强的传递效应,即在信息和知识成本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信息知识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随着信息和知识的投入在整个经济投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这种累积增值和传递效应必将导致整个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趋势显著加强。
2.2.4 高转移成本特征
信息产品具有较高的转移成本,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传统的工业制成品往往是较为独立的产品,而信息产品从信息的存储、运算到传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模块不能单独成立。用户一旦选择其中的一项产品,则不得不采用一系列可以与之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第二,用户本身存在与外界的数据或文本等信息交换的需求,由于这种信息交换往往采用一种格式,从而使得任何一个用户都不能轻易转换到另一种非必须采用的其他格式上去。
三网融合是具有高度密集型的产业的融合,具有多种实现路径。网络产业的学习效应特征和高转移成本特征要求三网融合从一开始就要选择最佳的技术进入方式。
2.3 内生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做出了决策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换句话说,内生交易费用是个体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后果。人们在交易中会争夺分工的好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或使资源分配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世界发展报告(1997)指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如政府利用建立私人企业的审批制度、建立外贸企业的严格许可证制度等,由此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内生的交易费用可能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进,习惯的形成而加以减少。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内生交易费用过高,需要政府进行强制制度变迁。而政府在强大的内外竞争压力下进行的制度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种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转轨实际是一系列制度变迁现象,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制度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各种制度的交错变迁构成了一定时期的历史延续。
制度变迁的初始原因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制度安排创新的潜在收入因为技术、市场规模或社会团体的预期收入改变等因素而增加;组织或者操作一个制度安排的成本,因为技术变革及知识积累、教育体制发展、资料储备增加从而信息广泛传播等原因而降低;外在的制度环境因政治法律的影响而变化,从而有利于某些集团趁机将现存安排之外的潜在利润内部化。
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问题 (即高转移成本),由于某种原因先行安排的制度通常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1)随着制度的运行,推行制度的阻力减小,成本下降。2)学习效应,随着制度的运行,组织和个人对制度学习和适应之后,就更容易形成依赖。3)想要打破原有的制度和规则,需要付出巨大的转置成本和退出成本。4)适应性预期。
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依靠内在因素自然演进来实现制度变迁的渐进改革方式,必然难以使制度变迁脱离现有的“路径”,从而使制度变迁陷于困境。因此只能靠外在的政府力量通过激进式改革实现,这就是强制性制度变迁。
而一些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等因素会由于制度不均衡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变迁所带来的成本,个人就会努力接受新的价值观、道德等非正式规则,这是诱致性变迁。
由于我国的电信、广播电视存在明显的垄断特征,并且由于早期制度设计的路径依赖问题,以及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逐渐增加内生交易费用,因此形成内在的路径锁定,导致行业壁垒难以打破,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行政命令和法律、经济等手段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
3 政府规制理论和可进入市场理论
3.1 政府规制理论简介[6]
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的具体法律约束力的限制、约束、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政府规制是政府对市场失灵的治理,目的在于维持正当的市场经济秩序,限制市场势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社会福利,保护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少数人的侵犯。
在政府、企业、市场所组成的三要素体制中政府基于维护市场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规制产业经济。具体说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因为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用物品、不完全竞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要么根本无法解决,要么成本过高,因此政府规制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公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政府严格限制被认为与政治意识形态不协调的组织或市场行为,积极扶持和保护被认为能够加强政治基础的组织或市场行为。
3.2 政府规制的趋势
随着不断引入竞争,规制政策将逐步被竞争政策所取代,因而反垄断制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更应该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制度。
进入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根据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为防止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使既存自然垄断企业无法用边际成本价格或盈亏相抵价格维持生存,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限制新企业的进入,保证既存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恶性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进入规制并不等于不容许新企业进入,规制者应该根据各种条件的变化允许新企业适度进入,发挥竞争机制积极作用。
3.3 可进入市场理论
对自然垄断部门,传统的政府进入规制政策是针对新的进入者而保护产业内既存企业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出现以后,对政府实施进入规制政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规制政策不仅包括通过禁止进入维护既存企业垄断的政策,也越来越多地包括了通过调整进入规制政策适度引进竞争的政策。
我国长期存在对广电、电信和互联网的政府规制,但是也有政府监管主体过多、监管范围过宽,而市场放开政策偏少且难以执行的问题。尤其是电信与广电禁止跨业经营的传统使得行业壁垒严重,这已经成为推进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因此需要运用可进入市场理论,促进三网间的互相进入和相互竞争,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行业发展,满足用户最大化需要。
4 三网融合及理论启示
4.1 本文对三网融合的理解
三网是指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种网络,分别具有语音、数据和视频三种信号传送功能,每种网又具有固定网和移动网之分。研究者和有关部门根据对三网融合的理解和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和部门对三网融合的定义,立足于促进三网融合和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宗旨,本文认为:三网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产业融合现象,不仅仅是三种网络的物理融合,还包括终端融合、业务融合、运营商融合和政府力量的推动,因此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中,网络是融合的物质基础,终端是融合的载体,运营商是融合的需求者,业务是融合的利润来源,也是三网融合的最终目的。
网络、终端、运营商和业务的融合都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则是三网融合的掌舵者和操盘手,在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出现。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制策略既可能成为最大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具体包括进入规制、部门壁垒和竞争政策三个主要方面。网络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可能带来大企业的垄断和低效率,甚至垄断技术和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三网作为传统和新兴媒体的结合点,其内容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使得消费者无法鉴别真伪,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网络低俗文化的泛滥等负面问题。因此,既需要有充分的空间自由竞争,又需要政府基于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规制。在垄断时进行疏通,在内容上加以引导,在业务上主动退出,逐步完成由游戏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政策重点由管制约束为主向准入放开转变。通过业务和市场在内部的自发推动,以及政府在外部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规制,三网融合的循环系统就能良好运转(见图2)。
图2 三网融合的循环系统
融合技术方向主要有三个:基于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基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以及基于移动通信与广电网合作的“三网融合”。三者的主要目标分别为:基于电信网的“三网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以电信级IP承载网络为基础,以发展IPTV为中心,扩展网络能力,支持视频业务;基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以发展数字电视为中心,扩展网络能力,支持双向数据、音频和视频业务;基于移动通信与广电网合作的“三网融合”的主要方向是以发展以手机电视为中心,依托广电现有的地面电视广播通道,以及广电丰富的无线电视广播信道,提供下行组播广播服务;同时,依托于电信的移动通信承载网络实现计费、账单处理、客户服务、客户管理等功能,满足手机电视上行业务的需求。
三网融合具有产业融合的传统特征,如边界的消失、市场的整合、技术的更替等,同时也有自己的特征,即各个业务不是简单的叠加或者此消彼长,而是融合之后的共存共荣,会达到1+1+1≫3的结果。
在融合前各个行业和领域之间相互孤立、相互竞争、市场分割和行业壁垒严重,各个运营商拥有自己的业务、网络和终端,既浪费了资源,也限制了总体规模(见图 3)。
图3 三网融合前:相互孤立,相互竞争,市场分割
在融合之后,各个行业和领域之间相互衔接、相互竞合,通过市场整合和行业重组,各个运营商可以拥有不同的业务、网络和终端,也可以共享,市场被统一,总体规模也明显扩大(见图4)。实现1+1+1≫3的结果。
图4 三网融合后:相互连接,相互竞合,市场整合
4.2 网络经济理论的启示
融合是信息通信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信息网络产业正在向综合化、智能化、标准化、多元化和融合化发展,处于蓬勃发展的生命周期上行轨道。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都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而共同的学习效应和高成本转移特征也使得三网的分治出现用户锁定现象。加上部门和企业利益导致的内生性交易费用高企,政府监管部门又存在政出多头、互相竞争的制度锁定,因此需要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改变管制主体过多、管制范围过宽的窠臼,加快进行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制政策的调整,实现不同企业类别、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主体间在业务经营、网络和终端等方面的共享融合。鉴于我国广电电信分业经营的传统,电信业和广电业应分别进行三网的早期融合。电信业将遵循“语音”——“语音+数据”——“语音+数据+视频”的道路,IPTV和移动视频是实现其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广电业将遵循“广播视频”——“广播视频+数据”——“广播视频+数据+语音”的道路,因此“数字电视”是实现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1]GREENSTEIN S,KHANNA T.What does it mean for industries to converge?[M]//YOFFIE D.Competing in an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201-226.
[2]电视技术编辑部.走进融合的年代[J].电视技术,2010,34(1):4.
[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规律研究(中):IT经济研究[R].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6.
[4]张永生.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夏皮罗,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