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深情关注江西共大
2010-06-25陈家鹦
陈家鹦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简称江西共大,1980年改为江西农业大学)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一所半工半读新型学校。它自1958年创办至1980年改制,历时22年,为国家培养了22万余名相当于初技毕业至大专毕业、能扎根农村的建设人才。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它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并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成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共大创建三周年之际,毛泽东写信祝贺,表示:“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这所新型学校刚一诞生,就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周恩来,为这所新型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周恩来为江西共大题写的校名。
毛泽东建议为“上不起学”的农民办学校,周恩来欣然为共大题写校名
1958年3月,汪东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离开中央警卫团下放到江西省,担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两个月后,汪东兴利用回北京的机会去看望毛泽东,向他汇报了江西的农业生产情况,谈话间说起有的地方办了农林技术学校,凡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形势更好些。
毛泽东听到办农林技术学校能促进农业发展,很有感触地对汪说:“这个办法好。三十几年前我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搞农民运动调查,许许多多的农民不识字,要说的说不清,想写的写不出,不学点文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困难。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
6月,汪东兴回江西向邵式平汇报了与毛泽东的谈话内容,建议可否考虑在江西办一种农业方面的学校,免费招收适龄农民,学校的费用靠学员自己劳动创造。邵式平听后当即表态:“你这个想法很好。”在与汪的谈话中,邵式平联想到自己当年留学苏联,曾与邓小平、蒋经国等一起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过的往事,说:“我看江西也可以办劳动大学。”
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作出了《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决定以原南昌林校和各综合垦殖场为基础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后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有关领导会议,将这种新型学校定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8月1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正式成立。当天,在位于南昌市郊的西山梅岭共大总校以及井冈山、大茅山、武功山等30所分校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共大总校的开学典礼,由副省长兼共大总校党委书记汪东兴主持,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作了题为 《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而欢呼》的报告。邵式平则参加了井冈山分校的开学典礼。当时总校、分校共有学生1.1万名,工农及其子女占92.7%。
1959年夏季,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会议期间,汪东兴、邵式平等分别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了共大创办一年来的情况。周恩来听了邵式平的汇报后十分满意,当即表示要为共大题写校名。
第二天傍晚,正在招待所门前散步的江西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巧遇也来此散步的周恩来。周恩来说:“俊秀同志,邵大哥(即邵式平)说你兼任了共大总校校长,这很好嘛!我给你们共大题写了校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把共产主义和劳动联结起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为农业培养一支科学技术队伍,这件事很重要。”刘俊秀就共大的特点作了补充汇报,周恩来明确指示:“共大总校重点培养农业科技骨干队伍,共大分校主要是培养一般农业技术人员,这样人数多,也来得快。”
配合毛泽东对共大的热情支持,周恩来深入学校视察,鼓励师生“把共大办好”
1961年7月,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其间,毛泽东给江西共大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被称做《七三指示》。毛泽东在信中说:
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
毛泽东当时对汪东兴说:“你告诉江西共大的同志们,就说我向他们表示祝贺。”但毛泽东后来又考虑到,“这封信还是暂时不要公开发表的好,一旦公开发表,全国各地都要派人去江西参观、学习、取经,江西要管吃、管住、管招待,这样一来影响生产,影响教学,大大加重了江西负担,好事变成坏事”。于是,他吩咐:“这封信请你送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传阅。”
周恩来十分理解毛泽东对江西共大倾注的热情及细心呵护。这次庐山会议刚结束,他便挤出时间,就近来到共大庐山分校考察。
9月17日,周恩来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庐山分校党委书记的陪同下,乘车至庐山五老峰下的半山腰。路很不好走,他们下了车,徒步攀登,边走边看。眺望着师生们开垦出来的一块块平整的梯田和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周恩来高兴地说:“生产基地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就是既要学好专业科技知识,又要搞好劳动生产和科学试验。”
在视察共大生产基地后,周恩来径直向共大校舍走去。刚走近学生宿舍,他就被一名学生认出。随着那名学生一声激动的 “周总理”呼声,学校的师生一下子从四面八方跑过来,整个校园沸腾起来了。周恩来向渐渐围拢来的学生们频频招手,热情地和同学们握手,并亲切地与他们交谈,逐个询问他们的名字、年龄、哪里人、学何专业等。
周恩来鼓励大家说:“江西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你们不要辜负毛主席的期望,把共大办好!”
视察庐山分校后的第二天,周恩来返回北京路经南昌,又在江西宾馆亲切接见了共大总校的10名师生代表。共大方面带队的是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黎超,陪同周恩来一起接见的还有罗瑞卿、杨尚奎、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彭梦庾等中央和省市的领导同志。周恩来与大家一见面,就很兴奋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毛主席非常关心爱护共大,这次在庐山还特地给你们写了一封祝贺信。”师生代表们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高呼“毛主席万岁”。
接见临近结束时,周恩来听出一位代表说话带上海口音,主动上前拉着他的手说:“好儿女志在四方。你就留在江西建设老革命根据地,当一辈子江西老表怎么样?”这位代表没有半点迟疑,满怀激情地表示:“好,听党的话!请总理放心,一定为江西建设出力流汗作贡献,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40年后,这位叫王锦祥的代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十分动情。他撰文说:“我当年刚21岁,才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一眨眼工夫,现在已经年老退休。几十年来,我一直扎根在江西,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活到老,干到老。对于当时在总理面前许下的简单而庄重的承诺,我永远都无怨无悔。”
为共大的发展和招生及专业设置操心,“共大可以到上海招收一些城市知识青年”
1961年夏,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其中谈到上海市每年有大量高、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要安置就业,工作压力很大。过去都采取动员到边疆去安家落户或直接下放到农村去的办法。这个办法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知识青年动员下去后不久又返回城市。他提议让江西共大每年到上海来招收一部分知识青年到学校去。江西离上海较近,生活习惯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容易适应,而且这些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阶段过渡,再到社会就业要比直接下放好得多。
周恩来听了汇报,原则上同意柯的意见,接着就把邵式平、刘俊秀找来商量。“你们的共大办得好呀!主席很满意,全国都很有影响。”他一见面就热情赞扬了江西共大的成绩,接着把上海市委的提议和要求告诉了他们,然后指示说:“你们共大可以到上海招收一些城市知识青年。”当时现场就商定1961年秋共大可在上海招生1万人。
结果,这一年江西共大在上海共招收新生9476人,其中总校有979人,各分校共8497人。这些学生在1961年分批陆续入学上课。
周恩来对于共大的招生问题,曾多次给予指示。1963年10月17日,他对江西提出:“外省要学习你们的经验,招生也给一点名额。”1965年秋,共大分别又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各招收250名新生。
1965年10月,共大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黎超等有关人员到北京向财政部、农垦部汇报情况,周恩来得知后特意召见了他们。他说:“我了解到,现在医学院的毕业生到不了农村,一是工资高农民养不起;二是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去。每年医学院那么多毕业生,但农民还是缺医少药。”周恩来要求黎超等回省里后把他的意见向省领导反映,考虑是否在共大总校增设一个农村医疗系,先试招300名学生,并建议在招生时采取推荐加考试的办法,招生和分配全部实行 “社来社去”(即从公社来仍回公社去)的原则。周恩来还详细叮嘱,这个医疗系可设立两个专业,中医、西医都要有。中医专业以中医为主,也学点西医;西医专业以西医为主,也学点中医的草医、草药和针灸等。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回到原来的农村去为农民服务。
黎超回校后立即向学校领导及省领导汇报,很快落实了周恩来的指示。1966年2月,300名农村医疗系的新生开始进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缺医少药的农村。
亲自主持召开中宣部等八部门负责人专题会议,为共大排忧解难
1963年,江西共大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调整、压缩和整顿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10月初,学校忽然接到江西省委办公厅的通知,要求学校迅速派人赴京,周恩来总理要直接听取学校的情况汇报。真是及时雨啊,学校领导和师生无比兴奋,很快就决定派学校党委书记张宇晴,副书记、副校长黎超和教务处长章仲瑜三人赴京向周恩来汇报学校的情况。
10月17日上午,张宇晴、黎超、章仲瑜三人被接进中南海紫光阁。他们到后,看见谭震林副总理以及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农垦部、农业部、林业部、水电部、水产部等8个相关部门的副职领导也陆续来到这里参加会议。这是张宇晴等人万万没想到的,一所刚创办不久的学校竟引起中央如此重视,还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10时左右,步履匆匆的周恩来走进会场。与会的同志停止了谈笑,肃静下来。周恩来坐下就大声问江西共大的同志来了没有,当听到应声后,寒暄了几句便宣布开会。
会议由周恩来亲自主持。一开始,他从公文包内取出文件,说:“这是主席写给共大的一封信,我给大家读一读。”周恩来在读信时,不时停顿下来,阐述其内容,帮助大家领会主席的思想精神。读完后,他告诉大家:“这是主席在1961年江西共大成立三周年校庆时写的。主席为什么把它压下没公开出去呢?主席慎重考虑,江西是试办,怕公开出去又出现全国一窝蜂大办……”
接着,周恩来的话题转到共大的报告内容上来。章仲瑜回忆说:“我们靠近总理身边坐着,看见总理已在我们的报告上做了许多记号。”他一边翻看着报告,一边问:“你们全校学生不是五万人吗,这里怎么只有四万多人?”张宇晴连忙解释并检讨:“原来实际人数没五万,只有四万六千人。下面的同志为了多领开办费(按学生人数下拨),就虚报了一些。”
周恩来一下子严肃起来:“啊,原来你们号称五万,实际没这么多。”停顿了一下,他又说:“这不能怪下面,怪我们工作中官僚主义,有困难不解决,下面就多报。一定要实事求是,提倡说实话,有多大成绩就说多大成绩,有多少问题就说多少问题。”他接着说:“你们的报告写得不错,有点辩证法。但是缺点说得太少,只写了十行……”随后,周恩来就共大呈交的书面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同大家逐一讨论解决。
周恩来一边听,一边不停地在报告上做记号,还不时地插话详细询问具体细节。就共大经费是否能自给的问题,周恩来说:“共大还是初级阶段嘛!现在只能要求学生学习生活费和生产工人的工资自给。”接着,他关切地询问共大目前经费缺额多少。黎超便将共大所需的教职员工资、教学行政经费、基建和设备添置等经费一项项地当众汇报。周恩来听后,当即对财政部副部长申平说:“我很少向你们开口,共大你们要支持。他们提出这个数字怎么样?”申平副部长爽快地回答:“总理指示,我们照办。”共大同志见此情景很感动,又提出让江西省里财政也分担一些,后来当场达成统一意见,解决了共大的经费困难。
周恩来与江西共大庐山分校学生亲切交谈。
次日,周恩来委托农垦部副部长江一真作为负责召集人,继续主持八部门讨论会,议定如何为共大解决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会议形成了一个《关于解决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些问题的纪要》,作为正式文件下发。该文件涉及共大的经费、领导隶属、招生和毕业分配、师资及教学设备等问题,为共大的巩固和发展解决了不少问题。后来,周恩来亲自批准了江西共大的恢复和发展计划。
1964年8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中央各部和北京市党员干部会议上作报告,在讲述关于设两种劳动制度时,肯定共大半工半读是种好形式。8月12日,周恩来写信告诉汪东兴:“关于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我们正在研究,并拟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样板,在全国进行试点。”次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文件,肯定了江西共大这所新型学校的创办及所取得的成绩,将毛泽东给江西共大写的那封信 (即《七三指示》)向全党、全国公开。
1980年11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共大作为一种办学形式,至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共大创办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及贯穿在整个办学中的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对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