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是本土音乐教育的关键——以重庆接龙打击乐为例

2010-06-23罗仕艺,沈秋鸿,刘念

电影评介 2010年4期
关键词:接龙曲牌民族音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提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的20%。” 本文以重庆小学本土音乐教育选用“接龙吹打”教材为例,通过教材和教法的分析,着重论述小学本土音乐教学对本土音乐教育成败的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是由各地本土音乐为基根构建起来的参天大树,鉴于这株大树的基根正日夜遭到不同程度浸蚀,学者们呼吁要象关注母语学习一样,把民族音乐作为第二母语学习,无疑这就给学校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之前还处于懵懂和幼稚,那么这个时期则是渐醒和渴望求知的转折阶段。人的认知此逐渐形成,它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和方向,对于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开启它们的钥匙,同时又是情感、个性、兴趣形成的催化剂。人类对于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听觉器官,促进这个器官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语言和音乐,调查表明 人生听觉发展阶段:2-4岁接受音乐教育的绝对音高92%;4-6岁为68.4%;7—9岁为41.9%;14岁为6.5%。由此可知人的感知器官听觉,小学阶段的学生6-12岁,他们的音高听觉成迅速递减趋势。在记忆方面,日本音乐教育家玲木的实验表明,10岁以下的学生接受其教育法都能获得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在思维方面,音乐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小学生产生联想,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其事例不胜枚举。

音乐对于人的个性方面诸如需要、动机、意志、理想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些方面验证,可从平时观察儿童有意和无意的歌唱中得到证实。音乐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从古至今均有记载,《论语》记有孔子听到《昭》三月不知肉味;列宁言有:没有人类的情绪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心理学家捷普洛夫:用最直截了当的意思来说,感情和心绪是音乐的内容。

人的兴趣和意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为人积极探索事物形成认识的倾向,叫兴趣。兴趣的直接与间接、短暂与稳定是人的个性与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的情绪变化。引入良好的音乐教育,即能对其起到积极的亲和作用。

由于人生诸多因素在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向小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注入本土音乐的血液,使其能在获取音乐记忆的最佳时期,对民族音乐特别是本土音乐留下终身难以忘怀的印象,让本土音乐的像血液一样浸透肌体,为其今后的个性成长、动机的纯净、个人世界观形成留下深刻的民族烙印。

人生打小留下的记忆难以磨灭,由此产生的情结相伴终身,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注入本土音乐,即能为人生结下乡音乡情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石。小学音乐教育选用什么样本土音乐,应因地而议,本文仅以重庆乡土音乐中,选用“接龙吹打”为例进行论述。接龙吹打是重庆诸多乡土音乐中保存完好且历史悠久的乐种,其历史可上溯到古老的巴渝音乐、竹枝词,仅现有资料已可找到明清时期的史料、文物。该乐种以“似声、指事、会意、形声等‘六书’异曲同工,揭示出中国书、乐构成都遵循一条相似、相同规律” 而让专家惊讶。而该乐种自身所具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曲牌更是研究重庆地方音乐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在民俗性中,接龙吹打仅嫁娶习俗就有八个程序之多:发亲、行路、回车马、拜堂、入洞房、开宴、坐堂和送客,所有程序均有相应的吹打乐曲与之相随,这些乐曲在实地演奏中更是乡土风味浓郁。如发亲时的吹打乐,当新娘准备就绪,唱完告别父母的哭嫁歌即开始举行发亲上轿仪式,锣鼓齐鸣鞭炮震天,乐手们立即演奏《戴花》、《上轿》、《娘送女》、《离娘调》等曲牌,乐曲依序而奏不可交错,必须严格依照民俗,尊重主人家的讲究。即兴性主要表现在,民间乐手们在演奏中见什么奏什么,想什么奏什么,拥有无限的创造性和自由性。如接亲路上,乐手们见到阳雀就奏《阳雀思春》、《阳雀儿》;见到斑鸠就奏《斑鸠上树》、《斑鸠打架》;见到家禽就奏《鸭子下滩》、《金鸡叫》;见到姑娘就奏《采花姑》;歇气再行就奏《哪里哪里抬起来》,有时乐手们还会与轿夫相互交流,轿夫喊:“天上明晃晃,地上水凼凼,踩左又踩右哟,新姑娘你莫要慌啊!”,乐手奏“嘟哩嘟,罗哩罗,哩罗哩罗的哩罗”的乐声,颤悠颤悠的花轿伴随着热闹的情绪,呈现出一派幽默风趣的村野接亲情景。

以上程序中各种曲牌均可选用于小学音乐教材,如曲牌《状游街》乐器只用唢呐和鼓,从声部的组成仅为旋律和节奏两个部分,演奏旋律的唢呐可多可少,而节奏声部则可有多少学生用多少鼓或节奏乐器。乐曲速度为中速稍慢,学习中注意把握旋律重拍的节奏,轮奏时值的准确。单旋律声部的齐奏应注意整体的音准,对旋律音程的五度、六度跳进控制好气息。

再如《大开门》是由旋律与三个打击乐组合的曲牌,全曲整体速度缓慢,旋律声部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内,打击声部中堂鼓节奏变化较大,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和休止较多;饺子和大锣两个声部相对简单,两者一前一后形成问答似的对话,它们与堂鼓形成的节奏对位使得打击音响产生丰富的音响色彩。教学中注意旋律声部的音准与节奏变化,更多精力应集中于三个打击声部自身的变化,以及与旋律声部的统一性。

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吹打乐的基本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灌输民间音乐中的淳朴与民俗特性,拉近学生与本土音乐的距离,使之融合于本土音乐之中。

感受和表现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小学本土音乐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发的音乐积极性,使受教者能主动地融入本土音乐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选用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且便于学习的曲牌,营造创设诱发学习氛围,并注意谨慎地维护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纯打击乐曲牌为主,注意乐曲节奏的选用,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年级的增加和学习程度的深入逐渐选入技巧较难的曲牌。

在接龙吹打中有一类古老的曲牌《将军锣鼓》,其历史可追寻到巴渝乐舞和竹枝词,该乐种极具强烈的震撼力和表现力,演奏时更能增加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表现欲望。演奏乐器以盆鼓为主,配以打锣、钹锣、马锣、包锣等打击乐器。该种类在接龙吹打击乐中难度最大,不易学习。如旋律与打击乐组合的多声部《懒龙翻身》。全曲速度偏快,旋律声部除注意曲调的流畅外,还应注意七度、五度等音程的跳进。四个打击声部中各部,除大鼓节奏变化较大,其余三个声部较为简单,教学中应注意四个打击声部的组合,特别是大鼓的附点节奏,同时还应注意乐曲整体的节奏,突出小快板内在的活跃性。

将军令中的各类曲牌均属于纯的打击乐曲,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清锣鼓”,它与川剧锣鼓同出一辙,音响也非常相似。这类组合由于没有旋律声部,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且难度较大,一旦掌握又会觉得非常有趣,演奏起来非常带劲,最能体现打击音乐色彩。如将军令中的《各打各》,这是一首五个打击声部组成的乐曲,乐曲中除包锣、大马锣节奏单一外,其余各声部节奏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难度,其中大钹连续交替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与休止和后面的八分音符与休止学习起来难度系数就非常大,教学中应把速度放慢让学生通过慢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更要懂得民间打击乐的学习方法,运用背诵锣鼓经的方法由口如心,最终变成手上动作。

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抓住民族音乐教育复苏的大好时机,整合各地本土音乐资源,切实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深入做好本土音乐教学,让民族音乐透过学校音乐教育生根于华夏大地,深入民族子孙,这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

注释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18P 许卓娅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北京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许卓娅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接龙吹打乐 徐万德 张勇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

[3]巴渝戏剧舞乐 张永安 重庆出版社 2004.1

[4]乡乐新韵-接龙吹打论文选 徐万德 张勇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8

猜你喜欢

接龙曲牌民族音乐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曲牌园地】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成语接龙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