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需要科学发展观

2010-06-21戴汝潜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汉字理念科学

中国语文教育“每况愈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种状况的呢?

是我们的儿童水平不行吗?不是,今天的学生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来得聪慧。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洞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常常令成年人和语文教师瞠目结舌,感到压力与危机。他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学生付出都多,听得多杂、说得自由、读得宽泛、写得频繁;然而,他们常常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写一些让人认不出的字和看不懂的文章,所表现出不良的学风和习惯,也令人屡见不鲜。

是我们的教师水平不行吗?不是,当代的教师学历和业务水平是中国有史以来总体水平最高的。他们为改变滞后的语文教育,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艺术、改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语文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尽其所能进行探索、贡献力量,可谓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可以说,语文教育的实践者们已经竭尽所能,无可厚非。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始终走在课程教学研究的最前列,多种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几乎全部是一线教师创造发明的。怎么到了今天,很多教师竟然疾呼“不会教”了?!

于是,人们重提“汉字难认、汉语难学”,似乎只有“以拉丁化取而代之”这一条路好走,于是,“接轨字母、拼音”论调又出现。其实,非“汉字难认、汉语难学”也。汉语文教学实践恰恰证明了汉字“拉丁化”不仅不会解决汉语汉字中文普及问题,相反会带来“语义混乱和文化丢失”。汉文化圈里的日本、韩国等都相继进行“拼音化”改造,但是,当世界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以后,他们却把汉字使用量稳定到2500个左右的水平。这是由人种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决定的。改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是极其困难与艰巨的。何况许许多多实践证明,并非汉语汉字中文难学,而是近百年来的对汉字“拉丁化”论调的误导,分散了、扭曲了我们对母语语文的研究,造成汉字研究和中文研究边缘化的结果。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汉字并非难认,汉语、中文并非难学;有成功的经验、理念、策略和方法,实现对汉语文“快速高效”的学习。因此,中国语文的现状不是汉语汉字中文的基因劣势所致。

我们说导致中国语文教育现状的原因,不是汉语、中文自身的问题,也不在儿童、教师身上。因为,虽然教师是教育者、儿童是受教育者,然而他们都是“势弱的执行者和无奈的承受者”,他们没有“教育选择权”、“参与决策权”,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甚至连正常的“教育生态权”都得不到保障,犹如失去“自我”、被剥夺“主体”地位的群体。所以,探究中国语文教育现状的形成原因,只能从“执行和承受”群体的上位层面去思考,只能从“方法、模式、策略、情境”实践的上位概念去探寻其根本原因,那就是基础理论观念的误导、语文课程设计的偏差与教材编制的方法论失误,一言以蔽之,就是语文教育脱离了科学发展观。

我们不能说社会变革没有为我们语文教育创造一些机遇和条件。特别是近30年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潮开创了我国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语文教育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遇,但是我们抓住了机遇吗?我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哪些经过实证而有效的对策?语文教育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哪些值得子孙后代称道的经验?我们较之前人创新、发展、超越了什么?我们为解决“普九”“扫盲”落实“双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提供了怎样的有效服务?当世界性“汉语热”出现的时候,我们做好了怎样切实的准备——是师资?教材?教法?经验?在这里,笔者并没有全盘否定当前语文教育,只是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提出值得反思的问题。

可见,我们长期缺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用于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严重存在着“基础理论的误导”和“方法论的失当”。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不因为理论的误导而实践不失败的。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犹如历史前进的明灯,再次指明中华民族精神解放的心路历程,促使我们平和地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的百年实践。由此可见:中国语文教育百年实践的历史是一部被非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桎梏的历史,是缺乏现代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历史。中国语文教育的改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重塑形象、创造神奇。

诊断:中国语文教育病入膏盲

中国语文教育“每况愈下”的症状,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界定失当、目标混沌、理念误导、内容错位、方法无序”。

1所谓“界定失当”,是说语文作为学校教育一门最基础、最核心,因而功能无限、价值无边的学科,原本应当有明确的界定和精准的定位。然而,对此至今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被我们称之为“语文”的“文”,究竟是文字的“文”?还是文学的“文”、文章的“文”、文道的“文”、文化的“文”、人文的“文”,抑或是中文的“文”?正如,2009年权威教育杂志所谈:“语文是什么”至今并无信服的答案——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伪问题。这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

语文就是“工具”,它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更是学习文学的“工具”、学习说话习作的“工具”、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工具”、发展思维的“工具”、终身教育的“工具”、做现代人的“工具”。在学生没有掌握这个工具的情况下,任何知识的、人文的、情感的、思想的教育,都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所谓“目标混沌”,是说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应当而且必须为其各个子系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制订明确的学习标准,‘给出能够量化的一定具体的数据指标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模棱两可、易生歧义的描述性说明。比如,关于阅读的阶段性目标要求。长期以来,对阅读教学仅做描述性的陈述,缺乏确切的层次性要求,更没有何时“掌握”、何种“取向”、何种“程度”、何种“指标”的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几乎是在混沌目标状态下进行的。近30年来组织了阅读教学观摩课无数,但不分年级学段、不分地域条件,笼而统之,何谈高效?

3所谓“理念误导”,是說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足以指导实践沿着正确发展道路前进的理论体系;如果长期实践未能证明“指导实践的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不是主导性理念失误,就是这种理念未能完善为“自圆其说”的体系,造成对实践的误导。比如,没有遵循汉语、汉字、中文自身规律,而是运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作指导,提倡所谓“人文性”而忽视汉字“形意”本身所隐寓的文化内涵;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的语言学习方式“听说读写”,大谈“习得”、“诵读”、“多背”,殊不知中文学习是不能仅靠“习得、读、背”可以奏效的。

4所谓“内容错位”,是说所有学科

都是由足以体现本学科特定规律和属性的基础内容、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等内容组成,然而,当前语文学科的教材大都没有充分体现本学科的上述特质。“文学主题单元”“人文主题单元”以最时髦的姿态充斥教材之中,其实只不过是“名家名篇”模式在新形势下新包装而已。“主题”,是什么主题?是学习语文的主题?还是别的什么学科也可以胜任的主题?如果语文教育需要学习语文的主题,那么,中国语文的主题是什么?语文不是文学,文学也不等于语文。文学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但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语文需要、应该、也可以通过文学进行学习,但不能以学习文学为目的;语文需要、应该、也可以通过应用文进行学习,但不能以学习应用文为目的;不能以偏概全。中国语文的学科内容只能服务于语文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内容。语文规律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但不是一切学科规律本身;语文学习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但不是一切学科学习对象本身。常言说“课文只是例子”,谁的“例子”?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规律的“例子”,这里的“例子”阐释的规律才是语文课程教学本身需要的真正主题。

5所谓“设计无序”,是说一切积极有效的教育与学习必定是有序的,然而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设计长期是无序的。历年来,所有中国语文教育的教材都是“文选式”,并以“名家名篇”“文学性”“人文性”自诩,但是,只知道“佳文美句”,却不懂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结构决定功能”这些基本原理。“名家名篇”即使都是宝石,但也不是项链!不晓得“体系、结构”的作用和价值,是酿成中国语文教育实践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当我们的语文教材的单元目录由下列风马牛不相及的“小百科”:(1)师生;(2)明月;(3)民族之花;(4)收獲;(5)桥;(6)方寸世界;(7)地名;(8)尊严……凑在一起的时候,它没有体现任何语文教育体系和课程教学结构方面的规律性,看不出要说明语文课程的什么主题,看不出要解决语文教育的什么问题。无序就不可归因,不可归因何谈效果、效率?!

上述“界定失当、目标混沌、理念误导、内容错位、设计无序”的状况,说明中国语文教育病入膏肓,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加以诊治。

处方:科学、序化、高效、和谐

针对中国语文教育缺失明晰的界定,缺失对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缺失科学的语文教育课程的教材设计,缺失序化归因的过程诊断的评价理念,缺失现代效率意识和策略意识等一系列不良倾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研究,用大量的实验研究的突破性事实,实证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希望,提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序化、高效、和谐”的宗旨。早在1999年1月,《人民教育》就发表文章《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曙光》,《教育研究》发表文章《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报告》;2001年作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的实验案例通过国家级鉴定,被以叶澜先生为首的专家组评价为“对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中国教育报》再次发表文章介绍了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所有理念都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经过了实验的可行性证实。

1所谓“科学”,是指我们的《大成全语文教育·学材》完全遵循汉语汉字中文的特定规律。以充分满足儿童发展的语言文字需要为本,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理念、方法和成果。比如,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达标的突破,就需要解决尽早阅读问题,也就需要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为解决识字教育科学化问题,就需要针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就汉字的使用频率、字量、字种、字构、构词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作统计分析,建立科学认识的基础。

2所谓“序化”,是说借鉴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语文教育新体系为目标,在“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阅读修养、汉字文化、语文技术、语文实践”,以及“自信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都作了全面的序化设计,呈纵横呼应的网络状。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再次强调:“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体会是:中国语文教育也应“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所谓“高效”,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高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教学必须予以重视的基本策略原则之一。比如,就落实儿童在书面语学习关键期实现“尽早阅读”这一关键性目标,我们运用“大成序化”的教材教法,三个学期完成2500常用字的学习,VA"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儿童语言文字能力打好基础。为了确保“序化高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和能力,设计了简明的“读写结合”序列。

4所谓“和谐”,是说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改观,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普及科学发展的“生态”意识,以创造“民主、平和”的学术环境为前提。中国语文教育界,长期存在“文人相轻、固步自封、权威唯上”,积重难返,是妨碍中国语文基础理论研究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好时代,我们应充分解放思想,推进语文教育发展创新,允许不同理念的设计与实验。比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长点,积极吸纳“汉字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阅读、资料检索、搜集、交流、撰文”等“语文技术”,加以序化,用来丰富、充实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学材》实验十五年,已经实现了“两年超三年、四年抵六年”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义务教育阶段母语基本过关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1996(5)(6),2009(2)

教育研究,1999(1)

中国教育报,2004.4.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戴汝潜,实用教学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编,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选粹,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戴汝潜,大成全语文教育——探索科学的语文教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责编牵景和)

猜你喜欢

汉字理念科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