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合同能源管理市场的探讨

2010-06-19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刘蓉晖

上海节能 2010年7期
关键词:能源管理能源服务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刘蓉晖

1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分析

1.1 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合同能源管理”(EMC)是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改造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节能市场。按该模式运作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简称为ESCO。在海外市场中ESCO己发展较为成熟,其主要功能是在节能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其技术或资金优势,为客户提供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节能工程实施与能源效率托管的解决方案,并与客户共享因节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实现全面节能与利益共享的商业化运作。

EMC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进行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它不仅是一种推动节能产业成长的节能综合服务的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减少企业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

1.2 合同能源管理市场的运作机制

分析EMC的运作机制可以发现,EMC主要存在以下风险:技术和资金风险、市场规模,节能技术是否成熟、ESCO资金周转问题,效益的实现问题。规模较小的话,不利于降低成本。目前,这些风险都由ESCO企业承担,而且在市场初步建立阶段,这种风险尤为突出,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推动。

EMC市场包含以下要素:ESCO企业、存在现实节能需求的客户市场、融资方、政府(市场推动方)。EMC运作包括三个阶段: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收益阶段,如图1所示。

同时,ESCO本身并不需要具备自有技术和资金,即可以引进外来技术,从外界融资来开展项目。相应的ESCO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1)技术依托型ESCO。这类企业以某种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为基础发展起来,逐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不断寻求新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节能项目的技术风险可控,项目收益较高。

图1 EMC市场运作图

2)资金依托型ESCO。充裕的资金是该类企业进入市场的明显优势,其经营特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资金优势整合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实施节能项目。这种类型的企业不拘泥于专一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市场跨度大,辐射能力强,能够实施多种行业、多种技术类型的项目。

3)市场依托型ESCO。拥有特定行业的客户资源优势,以所掌控的客户资源整合相应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来实施节能项目;开发市场的成本较低。由于与客户的深度认知,来自客户端的风险较小,有利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获得客户对节能项目的直接融资。

根据运营模式和利益归属的标准,EMC项目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期内ESCO与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满后节能效益和节能项目所有权归客户所有。

2)节能量保证型。ESCO节能服务公司或客户提供项目资金;ESCO提供项目的全过程服务并保证节能效果;按合同规定,客户向ESCO支付服务费用;如果在合同期项目没有达到承诺的节能量或节能效益,ESCO按合同约定向客户补偿未达到的节能效益。

3)能源费用托管型。客户委托ESCO进行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能源托管费用;ESCO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费用,并按照合同约定拥有全部或者部分节省的能源费用;ESCO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经济效益来自能源费用(承包额)的减少。

2 美国和日本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培育的相关经验

2.1 美国EMC市场发展分析

2004-2008年,美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均增长22%。2008年底的产值规模达55亿美元,ESCO超过500家,是全球节能服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2,3]。

美国EMC市场发展有如下特点:

1)政府积极支持。政府通过立法方式,支持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1992年,联邦议会通过议案,要求政府机构与ESCO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美国能源部也对政府机关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制订了若干关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各州政府也通过了关于电力公司进行综合资源规划(IRP)和能源需求侧管理(DSM)的法案。

2)支持多元化ESCO发展。美国ESCO己形成稳定发展的4种类型:独立的ESCO和附属于节能设备制造商的ESCO,以及附属于公用事业单位(电力/天然气/自来水)的ESCO企业,国际石油/燃气等大型企业所拥有的ESCO。其中,独立ESCO数量达到60%以上,但建筑设备类的ESCO效益占比占60%左右。各种类型都有其竞争优势,并不断协调发展。

3)业务领域广泛。美国EMC主要技术和项目主要包括发电设备的安装、大型中央厂房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根据权威数据显示,节能技术和能效提高方面的服务产值最高,几乎是整个产业产值的73%,每年由ESCO完成的能效提高项目其市场价值约为25亿美元;发动机/涡轮发电机的安装占节能服务产业产值的6%,约为2.18亿美元。除了节能之外,最大的市场份额是可再生能源,占10%,包括在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发电、风能和地热热泵等)的应用等。咨询和委托规划管理方面,ESCO提供大量能源管理服务,包括列出能源消费的清单、对日常节能产品的采购、对改进能效的建议等等。这一节能服务市场的产值份额约为8%。其他节能服务,如运营和维护(O&M)、节水,以及非能源方面的技术改进等,占3%。

2.2 日本合同能源管理经验做法

日本EMC市场同美国一样,发展到较高水平,其特点在于:

1)政府多方面支持。日本政府规定2000平米以上非住宅建筑物的所有者必须报告所采取的节能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进行检查、指导或处罚经济产业省、日本节能中心等从政策层面;日本新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NEDO)、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等从资金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税收方面,日本将包括了诊断、设计、施工、检测等服务的ESCO事业作为“节能服务”,作为特定劳务,以“委托费”的方式支付,避免了与基本建设方面的法律、程序冲突,有效推进了日本ESCO事业。

2)行业协会作用突出。日本设有ESCO协会,会员包括政府单位以及ESCO公司,承担政策咨询、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展览展示等工作。

3)配套措施完善。日本节能中心每年组织进行国家“能源管理士”资格考试,日本第一类能源管理指定单位,必须任命具有“能源管理士”资格的人员负责能源管理工作。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日本新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建立“合理利用能源企业支援制度”等补助制度,对ESCO事业进行补助,一般按照合同额提供约三分之一的费用补助。

3 我国EMC市场分析

3.1 发展概况

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指出,2003-2020年年均节能率为3%。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中国政府承诺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由此可以看出,大力改善能源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十分必要。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远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保障、融资环境等外生变量的限制,企业节能意识的薄弱,关键是节能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机制的支持。基于以上问题,国务院于2010年4月初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发展相关服务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了资金支持、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加强指导等措施,扫除了制度障碍,针对融资需求提出解决渠道。同时,一些具体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如行业准入制度、行业规范、行业评价标准等等。

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尚不完善。主要问题在于:

1)行业集中度较低,ESCO企业规模较小。节能服务产业的规模较小,其业务开拓、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小,影响到市场的发展。

2)融资能力和综合节能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对于技术风险、合同操作风险的规避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周期较长,对企业现金流的要求高。

3)实际节能需求需要进一步启动。需要将国家节能要求推动落实为用户的实际需求,鼓励引入EMC机制。在合同保障执行上下功夫。

3.2 EMC在我国应用分析

从现状看,目前我国EMC市场应着重从成熟技术出发,根据现实需求快速发展。其重点发展方向在于:

1)变频技术。根据权威数据显示,电机系统(发电机、电动机、泵类设备、通风机等)消耗了工业用电的70%,而在电机的使用生命周期中,能源费用占97%以上,初次购置成本只占总费用支出的3%左右;因此,无论在工业还是建筑领域,电机系统的节能潜力可谓巨大。电机节能技术的提升在于高效电机的应用比例提高、变频驱动技术和变频调速系统的应用。变频驱动技术多用于机械控制的风机、泵类和压缩机以及经常处于低负荷率的电机,通过直接需求值调节流量,最大节能效率达到70%,投资回收期小于2年。

2)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领域中,涉及各行业的生产工序与用热、用气、用电都存在大量的能量漏出,余热余压利用正是适应此类能源增效节耗的系统性改造技术。政策引导之下,近年来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3)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的节能电力电气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等电力电气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4 政策建议

为有效发挥国务院的指导意见的作用,借鉴美国、日本的相关经验,针对发展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要求,继续推动节能政策,进一步明确节能计划和节能项目,完善节能市场发展环境。

2)推动不同部门在节能领域方面的合作,提高了民众对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的认知程度,为节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3)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完善标准,加强评估,合理引导。

4)在行业融资等安排上给予倾斜政策,培育典型企业,推动做大做强。

[1]刘德军,吕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与效益评价[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11(1):20-23.

[2]王婷,胡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运作机制及风险分析[J].节能与环保,2007,19(6):44-47.

[3]沈龙海.合同能源管理与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9(5):17-18.

[4]沈中元.日本百年节能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09(5):45-53.

[5]杜艳华.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障碍及对策分析 [J].建筑经济,2009(5):115-118.

猜你喜欢

能源管理能源服务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合同能源管理在TDM交换设备退网中的应用
取之不尽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