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呈明:我是新疆农大人
2010-06-15鲁淑艳
本刊记者 鲁淑艳
田呈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把东部和中部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带到新疆,为新疆与兄弟省份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自2007年科技部会同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北京启动全国科技支疆行动以来,科技支疆成效逐步显现:一批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和生态建设;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围绕新疆棉花、番茄和林果业发展,集中组织和实施了一批与内地的科技合作项目,把先进适用技术送进千家万户,为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新产业、新市场;初步形成了全国科技系统协力支持新疆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智力援疆的大力实施提升了新疆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的智力支持,加大了对新疆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身居新疆地,情融新疆人
2007年9月田呈明受组织委派来到了新疆农业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一年来在北京林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主管科研和研究生的副院长,他以援疆为己任,积极努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援疆工作的各项任务。
在工作中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北京林业大学的业务骨干,在完成好自己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平台项目等工作的基础上,事事以大局为重,全身心地投入到援疆单位的各项工作中,完全成为了一个“新疆农大人”。
援疆之前,田呈明是新疆的常客,对新疆的山水人文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的意识里新疆并不落后,新疆人政策观念强,个人素质高,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所以,说到援疆,田呈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去了新疆干什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本次带着任务来援助并不落后的新疆,对田呈明来说压力甚大,他为了做好援疆工作,并在新的环境中做出好的成绩,自己充分尊重学院干部和教师,与他们合作交流,并专门去了石河子农垦博物馆参观,以当年农垦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动力,抱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在班子中积极工作,既主动给主要领导当参谋、当助手,又独挡一面,较好地完成了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项目主持人,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精准,他常常冒着40多度的高温在试验地以身作则工作记录到深夜,这不仅对课题组成员做好了榜样,同时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高度赞扬。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不忘为当地的林果业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大量事实和科技发展历史以及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的现状等,以科学发展观和吐鲁番地区四套班子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统一了在防控林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观念,为推动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呈明说:“在新疆度过的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新疆人民勇于开拓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并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引导我以后的工作。”
信奉“团结合作,优势互补”
田呈明来到新疆后,经过多方察询,详细了解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的科研、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等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他信奉“团结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并将其贯穿于工作始终。
为了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田呈明结合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的实际将北京林业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好的经验逐步渗透到学院的工作中。不定期地和研究生导师、学生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虚心向老教师们请教,业余时间认真翻阅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有关资料,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与管理水平。
同时,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等方面引进内地高校的先进理念和办学思路,使研究生招生与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化,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院学术竞争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田呈明还积极配合学院领导搞好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协助院长积极准备申报森林培育学科博士点。鉴于学院森林保护方面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水平与内地有一定的差距,短时间内不可能引进高水平的拔尖人才,而靠几个援疆干部或教师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新疆教育厅的支持,以每年30万元的专项经费连续支持5年,聘请疆内外的知名专家、学术骨干、生产第一线的专家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帮助学科建设,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依托葫芦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游览项目,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例如,以葫芦生产文化资源为基础,可开展生产场景参观、生产知识讲解、种类品鉴、艺术品鉴赏、种植体验、雕刻体验等游览项目。再如,可将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地移至乡村,将上述体验项目充实到节庆活动之中。
在和林业部门的多次接触当中,田呈明更加明确了林果业作为新疆经济腾飞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其未来的发展更为壮观,这就需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支撑,但基层非常缺乏林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此,在田呈明倡导下,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主动向林业厅主管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初步达成了办学协议。恰逢此时,自治区开始遴选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很多人对开设林果病虫害防治专业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森林保护这个专业国家都没有了,很难再办专业,自治区也不会批,即使在新疆农业大学内部也有分歧。但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和配合下田呈明利用自己的专长,从森保学科的发展和历史变迁、新疆林果业发展的需要、林学院办学的优势等方面阐述办学理念和措施,最终通过了新疆教育厅的专家评审,获批在林学院林学专业下设立林果病虫害防治方向,新疆自治区投资350万元开始建设,并已经初见成效,这是新疆自治区16个重点紧缺专业中唯一以方向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的。作为专业负责人从申报书到实施方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多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尽管付出了很多,但看到森保专业又有了新的血液,田呈明无比欣慰。
“立足新疆,依靠政府,才能科技援疆”
田呈明来到新疆后不久,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重大检疫性害虫——枣实蝇,凭着职业的敏感性,他立即起草了课题申报书,并第一时间提交给了林业厅。同时,组织有关教师开展相关的虫情调查工作。尽管缺乏科技人员,学院缺乏相关专家,尽管很多人对林学院从事病虫害防治研究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经过激烈地竞争,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再加上有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强大的后盾,最终获批主持林业科技重大专项“枣树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以及国家林业局2008年“948”项目“枣树危险性害虫防控关键技术引进”等项目支持,为有效控制危险性入侵害虫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在自治区政府召开有关枣实蝇的座谈会,自治区领导提出要对枣实蝇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为此,第二天田呈明给新疆科技厅提交了项目立项建议书。在新疆科技厅重大项目“枣实蝇综合防治及监控研究”的立项资助下,枣实蝇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结果。这些项目的获批和最终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一是由于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领导和北京林业的帮助和理解,二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得益于田呈明多年在林业大学所锻炼出的敬业和职业求索精神。田呈明说:“只有立足新疆、依靠政府,才能科技援疆。”
2007年国家提出大力加强科技援疆后,田呈明针对新疆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需求,尤其是针对制约新疆杏产业发展的重大生物灾害——杏树小蠹虫,向科技厅提出了“基于信息素的化学生态技术防治小蠹虫的研究”的项目建议书,经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获得了30万元的立项资助。尽管钱不是很多,但对援疆干部更好的开展科技援疆是一个极大地支持,同时也极大促进了自治区林果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
在各项课题的申报过程中田呈明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新疆农大人,虽然只是短短一年,但却与新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每当我要申报课题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说一年后就回去了,花费那么多时间申请课题干什么?”。面对诸如此类的疑问,田呈明果断地说:“科学没有地域界限,即使我回京后,也不会离开新疆农大,更不会离开新疆林业战线。”一年的努力,他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引导和转变教师的“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立足于新疆特色,提高申报课题的自信心,逐步实现科研项目的良性循环。
牵线搭桥,共谋发展
“派去援疆的科技人员始终不可以忘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那就是牵线搭桥。”田呈明认为,“把东部和中部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带到新疆,为新疆与兄弟省份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共同繁荣。”援疆期间,田呈明从新疆农大林学院和森保学科的利益出发积极与新疆大学、新疆林科院、新疆林业厅等单位开展学术交流,使林学院和这些单位科技人员的合作领域更为广泛,交流更为频繁,一些不融洽的关系如屡薄冰。同时也积极与国内农林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扩大了影响,取得了成效。在吐鲁番开展科研工作期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研究工作进展极为顺利。
援疆工作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在新疆农业大学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中,田呈明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说起自己在援疆一年中所取得的成就,田呈明谦虚地说:“新疆农业大学为我的工作、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才使我取得了一些成绩。”
援疆工作更需要家人支持。能够远离家人在这里做好工作,离不开两校各级领导对援疆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关怀和厚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他说:“作为儿子,一年多来我没有去看过快90岁的老母;作为丈夫,我不仅没能尽到丈夫的责任,却反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多种事物全都压在了妻子的肩上而深感内疚;而作为父亲,孩子正需要引导和关心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尤其是他患病后我却只能在远方安慰几句。然而,在农大的援疆工作,尽管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用真情和汗水,为新疆农大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奉献了时间和力量,也为两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好了纽带。”
田呈明说:“在新疆度过的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使我开拓了视野、锻炼自己,提高境界,丰富阅历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有很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同行和新疆人民勇于开拓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并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引导我以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