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2010-06-13孙成铭韩文玲李国建
孙成铭 韩文玲 李国建
河南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 开封 4750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脑梗死早期局部血管闭塞,梗死中心区细胞迅速死亡,而其周围半暗带血流不同程度下降引发缺血级联反应,而在再灌注过程中,氧自由基的大量形成及脂质过氧化的增加会进一步加重脑细胞的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坏死[1]。我科就2008-02~2009-03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2~2009-03期间我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均为发病72 h内;年龄80岁以下;无全身严重并发症,头颅CT或MRI除外脑出血及血压在180/100 mmHg以下患者。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9~79岁,平均61岁;对照组:50例,男 27例,女23例,年龄 41~78岁,平均64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滴,2次/d,14 d为一疗程;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治疗期间酌情使用脱水剂(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抗高血压药物,降血脂、降血糖及抗生素等;未使用溶栓、抗凝、降纤药物及其他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过程中检测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定 采用国际公认的NIHSS评分标准,分别评定治疗前,治疗第14 d,21 d的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治疗后14 d,21 d生活质量,以增分率判断疗效,分4级进行判断:基本痊愈86%~100%,显著进步46%~85%,进步16%~45%,无效<16%,以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作为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版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率组间两两比较,使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分割法,组内比较使用四格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后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治疗后14 d起NIHSS项目中言语、下颌面肌、上肢近端肌、手指屈肌、下肢近端肌、足背肌、步行能力等均有显著改善,BI指数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对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进餐、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以计算 NIHSS减分率来判断疗效,依达拉奉组的减分率自治疗后7 d开始,即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14 d,治疗后21 d的NIHSS有效率依达拉奉组分别为60.4%、62.1%,对照组分别为18.3%、29.3%,见表1。BI指数有效率依达拉奉组分别为54.0%、57.5%,对照组分别为36.6%、39.0%,见表2。
表1 2组治疗后NIHSS有效率的比较
表2 2组治疗后BI指数有效率比较
2.2 脑水肿程度改变 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7 d后,中重度脑水肿(等级为2~3)的发生率由29%降至23%,而对照组却由 30%上升到34%;14 d后,治疗组中重度脑水肿的发生率进一步降至14%,而对照组仅降至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16,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发生栓塞性出血,可能与依达拉奉合并阿司匹林或大面积脑梗死破坏血管渗血有关;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 1例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增高,未经减药、停药而自行恢复,2组间不良反应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血管的闭塞引起以其支配领域为中心的脑血流减少,组织进入缺血状态,中枢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认为与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强有关。缺血和再灌注时,磷脂酶A2活性化,使不饱和脂肪酸从细胞膜中游离出来,游离出来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对细胞膜的损害、水肿等起重要作用。花生四烯酸是由花生四烯酸链代谢的,产生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其中有些物质具有血管收缩和使血管通透性亢进作用,继而造成脑水肿的进展和组织细胞损害的恶化[2-3]。
另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连锁反应地引起细胞膜的过氧化,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和原子团的总称,具有获取其他基团电子的能力,同时,失去电子的基团本身由于电子不再配对,变为自由基,因而也具有获取其他基团电子的能力而产生攻击性。自由基可使红细胞膜上的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导致膜的流动性和弹性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刚性增加,全血黏度增高;自由基还可使红细胞膜酶异常,膜表面负电荷减少,导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全血黏度增高;自由基还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可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激活凝血因子,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并释放内源性ADP和血栓素A2等,可使脑缺血进一步加重[4]。
自由基会对人体造成各种伤害,尤其是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自由基对脑细胞损伤最为严重,根据现有的资料分估计,脑梗死闭塞后的血管发生自然再通,约1/5在24 h以内,约1/3发病在 2 d以内,约4/5发病在2周以内[4],在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包括脑微血管中的代谢加速,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通过对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而导致细胞膜损伤,引起缺血性脑损伤,表现为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5]。同时,多项研究已表明,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以及脑卒中患者脑缺血灶周围,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谢的低血流灌注区域,即缺血半暗带,神经保护药物可以到达该区域并阻止脑梗死进展。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其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 唑 啉-5 酮(3-Methy-1-Phenyl-2-pyrazolin-5-one)。国外动物实验证实,依达拉奉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止由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延缓神经元死亡,减轻神经功能障碍[6]。此外依达拉奉分子量小,分子结构上具有亲脂基团,另外作为一种水溶性分子,血脑屏障的通透率约为60%,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7]。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性介质白三烯的产生,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从而起到延缓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作用。
本组研究观察,对发病后24 h内的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达63.23%,对照组显效率为42.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后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或出血时间,因此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8]。因此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应用。
[1]狄晴,葛剑清,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84.
[2]Zhang N,Komine-K obayashi M,T anaka R,et al.Edaravone reduces early accumulation of oxidative products and sequenti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fter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in mice brain[J].Stroke,2005,36:2220.
[3]李检生.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脑保护作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125.
[4]丁宏岩,董强.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91.
[5]邢海波,李刚.依达拉奉多器官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新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305.
[6]Shichinohe H,Kuroda S,Yasuda H,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MCI-186)in mice permanent focal brain ischemia[J].Brain Res,2004,1029(2):200-206.
[7]Edaravone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cavenger edaravone(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at multicenters[J].Cerebrobas Dis,2003,15:222.
[8]薛丽杰,何祥.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6,20:340.